[新闻] 中美“新冷战”:媒体辩论中美对抗实质是制度还是国家之争

楼主: laptic (无明)   2020-08-04 10:29:44
标题: 中美“新冷战”:媒体辩论中美对抗实质是制度还是国家之争
新闻来源: (须有正确连结)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3640454
https://i.imgur.com/zSSeHEy.jpg
中美关系急剧恶化,国际媒体分析纷纷聚焦“新冷战”开始的时候,北京方面的回应却相
对低调,中共领导人和媒体则再度重申要继续“对外开放”。中美关系走向何方?新冷战
是否不可避免?国际媒体和各路资深分析人众说纷纭。
新冷战宣言?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7月23日在美国已故前总统尼克松故乡的尼克松图书馆发表专题演讲,
指责中国为“国内人民的压迫者”,把目前的美中对抗说成“自由世界与暴政之间的战争
”。
蓬佩奥宣告尼克松1971年开始的对华接触政策已经失败的同时,表达了要对中国采取全面
对抗的姿态。他的讲话被广泛理解为新冷战的宣言。许多评论将蓬佩奥讲话同1946年美国
外交官乔治‧凯南从莫斯科发回的八千字电文相提并论。凯南的长篇电文被认为是奠定冷
战和对苏联遏制政策的基础文献。
中共领导人习近平在7月28日的亚投行会议上致辞说,中国“坚持多边主义,以合作共赢
的精神同和世界共同发展”。中国官方媒体随后评论说,当中国遭遇外部围堵封锁的时候
,更要坚持对外开放,并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
西方世界的敌人?
中国官方媒体在反驳蓬佩奥讲话的同时,几乎都在强调中国并非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世界
的敌人这一点。除中国媒体的论述外,西方主流媒体上近来似乎也看到一些质疑“新冷战
”的评论。
最近英国《金融时报》的政治评论员斯蒂芬斯(Philip Stephens)就撰写评论说,不能把
目前中美对抗被比作冷战中西方同苏联的对抗。
斯蒂芬斯在7月30日发表的评论中说,习近平是要在同西方经济互相依赖的框架内实现他
的目标,中国走的是依赖资本主义的道路,而冷战时期苏联的目标是要摧毁资本主义。冷
战时美苏是不同制度的较量,但现在的中美对抗是国家间的竞争。
他认为,当初尼克松的代表基辛格和周恩来的会谈记录显示的历史和蓬佩奥理解的历史不
同。基辛格是现实主义者,不会让实用外交受价值观干扰。当时美国并没有在自由事业方
面对北京施压,其外交目标就是要孤立莫斯科。
因此斯蒂芬斯说,因为蓬佩奥误读了那段历史,才会说尼克松开启的对华政策失败。尼克
松当初的政策并非要把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带入西方民主的怀抱。
民主“十国集团”
《福布斯》资深撰稿人拉波扎(Kenneth Rapoza)分析认为,目前的美中较量和过去冷战
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军事力量的对抗,而是工业生产能力的较量。
他在7月31日的一篇文章中说,美国国会两党已经形成了共识,即对中国采取类似冷战的
遏制措施,包括英国人提出的组成针对中国的“十国集团”——也就是世界十大民主国家
联合应对中国。
最近美国负责经济增长,能源和环境的副国务卿克拉奇(Keith Krach)在国会发言说:
“民主十国的目的是保护战略资产,在联合研究和投资甄别方面采取进攻态势,最好的防
御就是有力的进攻”。
据解释,所谓“十国集团”就是包括印度,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法国
,英国和德国在内的十大民主和自由市场国家互相协调,对付中国主导的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
中国不同苏联?
更多评论认为, 中国与当年的苏联还是有很多本质区别的,因此不大认同采用冷战手段
对付前者的理念。
《金融时报》的政治评论员说,虽然中国有雄心勃勃的地区目标,甚至长期的全球目标,
但并没有像当初的苏联那样希望在全球范围内摧毁资本主义,即凯南电报描述的苏联扩张
目标。
评论认为, 当初苏联的目标是要改变世界,通过同志式的伙伴关系,建立同盟,寻找代
理人在全世界成立共产党组织。而中国是通过“势力范围”影响世界。因此《金融时报》
评论认为,蓬佩奥所说的“中国共产主义建立全球霸权”并不符合现实。
新加坡前外交官,国际问题学者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 最近举例说明了中国的“
势力范围”与武力扩张的区别。他说,美国在亚太的5个盟友,日本,韩国,澳大利亚,
菲律宾和泰国,同中国的经贸联系都超过同美国的比重。
马凯硕最近在同澳大利亚独立研究中心史威哲(Tom Switzer)的访谈中说,中国在10-20
年前就预料到中国崛起会遇到美国围堵的问题,因此“并没有走类似当初苏联靠硬实力扩
张的老路”。
共赢或零和博弈?
斯蒂芬斯分析认为,中国有咄咄逼人的政策,如在南海扩岛和军事化,中国还希望把美国
势力推出西太平洋,在东亚建立主宰。另外中国可能还有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的最强大的
国家的长期目标。
但他同时认为,美国仍然可以在共存的框架中同中国打交道,这不妨碍西方在人权问题上
批评中国,对中国咄咄逼人的政策加以遏制,捍卫自己的价值和利益。
1946年乔治‧凯南在长篇电文最后对美国决策者提出警示,“毕竟,在应对苏联共产主义
挑战中最大的危险,是我们让自己变成了我们所需要应对者那样”。
斯蒂芬斯说,这句话就像是针对特朗普政府写的。他说特朗普和蓬佩奥显然忽视了凯南电
报最重要的建议,即不要挑衅或发起战争,而是要“确保我们自己的社会健康和活力”。
当然,也有学者和分析人吧美中关系未来看为一场“零和游戏”。
美国政治学者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就持这种看法。他把中国崛起过程中的美
中对抗看作零和博弈。这位提出“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学者在同史威哲的访谈中说,美国
决不会允许一个强权(苏联和俄罗斯)主宰欧洲,也不许一个强权(中国)主宰亚洲。
───────────────────────────────────────
轰轰烈烈的中美“新冷战” 美国缺少的不止是战略
https://www.hk01.com/article/505511
撰文:郑瑞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7月23日在美国尼克逊图书馆发表一场中国政策的演说
,被称为是美国对华“新冷战”开始的宣告。
此前,中美在几天之内关闭了两处总领事馆,美国近期对中国南海、新疆问题、港区国安
法等问题密集发表对抗言论,双方的外交冲突升级到罕见的程度。这样的情势下,蓬佩奥
的这番讲话更令外界对中美关系的未来感到担忧。
中美“新冷战”在舆论中已经不再是一种预测和说法,而是世界面对的一种现实。关于“
新冷战”究竟会是什么样子,中国又如何应对这种发难,讨论甚为热烈。虽然“新冷战”
的说法早已不新鲜,但是中美今天的冲突是否构成了一个冷战的格局,仍待商榷。
中美注定和 “美苏争霸”不同
将中美冲突与冷战相比,最重要的重叠因素仍然是蓬佩奥所渲染的意识形态冲突。如蓬佩
奥在23日的演讲中所说,他提议“自由国度”组成一个新的民主联盟,并呼吁中国人民加
入国际社会改变中国政府行为的行列。
一段时间以来,蓬佩奥逐渐在对华表态时,把对象称为“中共”而不是“中国”,并且在
提及中国领导人的头衔时,有意强调“中共总书记”而不是“中国国家主席”的头衔,都
是他突出意识形态对抗的考量。
然而,即便是西方的学界和舆论界,也并不认为意识形态的矛盾在中美冲突之中,能够达
到像冷战时期一样的号召力。
比如美国《纽约时报》在7月30日的观点文章中指出,用冷战的旧观念无法阐明现有的中
美关系,而中美双方本身在经济、金融、教育等等领域建立的联系,比美国与苏联曾有所
的联系紧密太多。冷战时期美、苏对两国之间 “相互保证毁灭”的定位,在中美关系中
是完全不适用的。
从现实中来看,美国对华发动贸易战、打压包括华为在内的中国科技企业,中美“脱钩”
论兴起,美国甚至在人员往来、留学生和学者交流层面设置障碍,加强对香港、台湾、南
海等问题的干预,这些“牌”在过去几年轮番出现,但是最终收效甚微,更没能如美国所
愿一般“改变中国政府的行为”。
实际上,过去几年的中美政治已经说明,虽然中美冲突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的主题,但其冲
突的模式和烈度,都会和冷战形成很大的反差。当前美国的对华战略还太过模糊,在大选
背景下更有太强的国内政治意味,仅仅用曾经的意识形态旗帜,难以让美国达到遏制中国
的目的。
缺乏战略 更缺乏“伙伴”
7月30日,蓬佩奥在国会听证会上,面对中国政策问题,坚持向议员们表示“形势正在转
变”,称国际社会支持华盛顿的政策,但同时他对支持北京实施涉港国安法的国家数量感
到“不安”。
从蓬佩奥的语气,可知他对全球各国对抗中国的共识,也并非真的有信心。这或许是中美
冲突和冷战最不同的部分,即中美冲突远远没有成为世界两大阵营之间的较量。
在外界不断渲染中美“新冷战”的同时,似乎更多人忘记了美苏冷战并非只是两个国家之
间的冲突,而是世界因不同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以及军事联盟而形成的两大阵营之间的
长期对峙。在冷战时期美国曾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艾森豪威尔主义”,
在经济和军事上加强对欧洲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的援助,又通过北约(NATO)加剧和苏联之
间的军备竞赛。
美国权力在全球的扩张并不来自于“自由世界”的理想,而是伴随着美国国力的提升和对
欧洲、拉丁美洲、东南亚以及其他地区的巨大投入产生的。而今天的美国则全然不同。美
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孤立主义和“退群”行为,背后是美国自身不愿承担作
为超级大国诸多责任的现实。不仅如此,特朗普退出伊朗核协议、要求北约成员国提高军
费、向欧盟和日本威胁关税,这些都在现实层面影响美国的传统盟友的自身利益,导致包
括欧盟在内的全球重要玩家都不得不重新考虑美国之于世界的角色。
除英国之外,西方各国对港区国安法以及封杀华为的态度都相对温和,在贸易战以及意识
形态对抗方面并没和美国采取一致的行动,这些已经说明了问题。蓬佩奥说,“如果我们
能正确地运用联合国、北约、七大工业国(G7)与20国集团所拥有的经济、外交与军事力
量,我们足以面对这个(中国的)挑战。”可是试问,一个在疫情下退出世界卫生组织(
WHO),动辄批评联合国,在G7峰会上因意见不和提前离场的美国,如何能够真正发挥这
些多边组织的作用呢?
更何况,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从没有、也不会将自己摆在如冷战时期的苏联一般,“社
会主义阵营”之首的位置。这不仅不符合中国自身发展目标,更不符合中国对自我定位和
世界形势的认知。
7月28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和法国外长、英国首席外交大臣通话,其内容仍然是
重申多边主义、避免冷战思维,对于中美关系,王毅在声明中强调的两个字是“理性”。
中国对中欧关系、中日关系、中国和东盟关系等等重要的外交关系,态度也从不是建立“
阵营”,而是在多边主义下的务实合作。
的确,当前中美关系发生的一切,以及美国的对华“宣战”似乎都轰轰烈烈,这场中美冲
突也远远没有达到真正的高峰。但是中美冲突是否会演变为全球范围的“新冷战”,还很
难说。至少当前,美国不仅缺少对华的战略,更缺少在对华问题上能真正保持行动一致的
伙伴。
───────────────────────────────────────
美中冷战会是什么样?
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200730/trump-china/zh-hant/
作者:Spencer Bokat-Lindell
许多人把美国国务卿迈克・庞皮欧(Mike Pompeo)上周发表的演讲比作对中国的冷战宣
言。庞皮欧说,自尼克森政府以来盛行的“盲目接触的旧模式”已不可行。“如果我们希
望拥有一个自由的21世纪,”他接着说,“自由世界就必须战胜这个新暴政。”
庞皮欧的演讲清楚地表明,近几个月来,由于在领土主张、知识产权、贸易、新冠病毒、
间谍指控和香港镇压等方面引发的外交制裁和反制不断升级,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关系
已跌至最低点。(中国对新疆穆斯林的大规模拘禁似乎对关系紧张没起太大作用。)
时报的黄安伟(Edward Wong)和麦思理(Steven Lee Myers)解释说,这些敌对交锋的
综合效应可能会成为川普政府最重要的外交政策遗产:“让世界上两个最大经济体在重大
战略和意识型态上的对抗根深蒂固。”但这种对抗看上去实际上是什么样呢?以下是人们
对两国关系继续恶化可能会发生什么的看法。
冲突看上去不会像上一次的冷战
用冷战的旧观念无法阐明现有的美中关系,只会让其更加模糊不清,理查德・丰塔涅(
Richard Fontaine)和伊莱・拉特纳(Ely Ratner)在《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指出。界
定当初冷战的是北约与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对立。他们指出,两大阵营之间几乎没
有经济往来,战略地区的不结盟国家也相对较少。如今的情况不是这样,因为全世界的国
家都与美国和中国有着紧密的安全和经济联系。就连庞皮欧在上周的演讲中也承认:“中
国已经深深融入全球经济。”
美中双方本身也纠缠得很深,比美国与苏联曾有过的联系紧密得多。巴黎政治学院的国际
史教授马利奥・德尔・佩罗(Mario Del Pero)在英国《卫报》发表文章称,美中之间的
互动一直是全球化的产物,也一直是推动全球化的力量:美国依赖中国来充当美国的制造
工厂、购买美国债务,中国依赖美国来吸收中国的出口、让几十万中国学生接受大学教育
。“这种相互依赖如今界定了美中关系,而且深刻揭示了这些联系有多么特殊和坚定。”
结果是,中国与美国之间的任何冲突都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和得到解决。正如德尔・佩
罗指出的,让冷战打下去的“相互保证毁灭”威胁在当前这场冲突中不是一个很令人担忧
的问题。但与此同时,新加坡总理李显龙(Lee Hsien Loong)在《外交事务》(
Foreign Affairs)上指出,中国是一个比苏联更老练的竞争者:“中国经济有巨大的活
力和日益先进的技术;中国经济远不是一个波将金村(Potemkin Village),或是那种界
定了苏联最后几年的摇摇欲坠的指令性经济。中美这两个大国之间的任何对抗都不太可能
会像冷战那样,以一个国家的和平崩溃而结束。”
冲突的代价
由于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的紧密联系,让它们脱钩将是代价非常高昂的事情,纳撒尼尔・
塔普林(Nathaniel Taplin)在《华尔街日报》上写道。是的,美国人使用中国生产的
iPhone和个人防护设备,但美国人上的大学经历了几十年的投资不足,也要靠中国学生支
付全额学费才能维持下去。
“如果‘脱钩’继续下去,那么可能会需要联邦政府为基础研究——以及美国的科学和数
学教育——提供更多的资金,以填补这一缺口,”塔普林写道。“这可能意味着更高的税
收,以及对来自印度和其他国家的外国人才更热情的移民政策,以弥补潜在的中国人才回
流。最终,美国消费者需要做好准备,为享有一个安全而多样化的供应链掏更多的钱。”
将美国的供应链多样化的过程将是漫长和困难的,汉普夏学院(Hampshire College)的
和平与世界安全研究荣休教授麦可・T・克莱尔(Michael T. Klare)在《国家》杂志上
写道。虽然目前由中国工人完成的工作可以转移到墨西哥、泰国或越南等其他低成本制造
中心,但他预测,这种转移会需要多年时间才能完成。他写道,在短期内,“冷战加剧的
第一个后果可能是,从新冠病毒导致的经济崩溃中复苏的速度可能比预期要慢。”
冷战可能容易变成热战
不难想像经济冲突转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克莱尔还说。现状是,美国和中国的军舰经常
在南海有争议的水域相遇,有时距离近到危险的程度。“随着这类事件增多、以及紧张局
势加剧,”他写道,“涉及一方或双方出现死亡的严重对峙的风险肯定会增长,可能会为
一场全面军事对抗提供导火线。”
目前还不清楚哪个国家会在这种对抗中获胜,时报专栏作家布雷特・斯蒂芬斯(Bret
Stephens)写道。他写道,美国海军已陷入一种堕落状态,被腐败和无能削弱,而中国海
军在过去15年里增长了55%。“如果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南海的某个环礁发生事件后
真打起来的话,”他问道,“我们有信心打赢吗?”他说,这是一个拜登政府也必须面对
的问题:中国在南海的扩张主义不是在川普上任时开始的,也不会在川普离任时结束。
确实很热
中美之间打冷战可能会危及可以说最需要国际合作来解决的问题:气候变化。正如陆恭蕙
(Christine Loh)和罗伯特・戈特利布(Robert Gottlieb)去年在《时代》周刊上所写
的那样,气候变暖可能会造成移民、水资源供应、粮食生产和极端天气的危机,“所造成
的不安全感每年都将增长,并将压倒所有其他现有的安全担忧”。他们说,美国和中国不
仅在这些危机面前都脆弱,而且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两国也都有防止这些
危机的特殊责任。
承担起这种责任的最佳方式是通过合作,而不是零和竞争,哈佛大学甘迺迪学院(Harva-
rd Kennedy School)贝尔弗科学与国际关系中心的国际安全研究员雷切尔・埃斯普林・
奥戴尔(Rachel Esplin Odell)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组件、风力涡轮机、电
池和电动汽车的生产国、出口国和投入使用国,也是世界上在可再生能源研发上投资最多
的国家。因此,如果目标是尽快、尽可能多地将清洁能源投入使用的话,限制进入中国市
场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奥戴尔在Twitter上写道。
正如昆西国家事务研究所(Quincy Institute for Responsible Statecraft)负责研究
与政策的副所长斯蒂芬・沃特海姆(Stephen Wertheim)去年在时报发表的专栏文章中所
写的:“美国人民可以与专制的中国共存。他们不能生活在一个不适宜居住的地球上。”
※每日每人发文、上限量为十篇,超过会劣文请注意
⊕标题选用"新闻",请确切在标题与新闻来源处填入,否则可无条件移除(本行可移除)
作者: jgj12321 (Creat yourself)   2020-08-04 11:16:00
胡锡进:若中国记者不获美续签证 中方或反制在港美媒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