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本・阿里去世,一段突尼斯近代史的终结

楼主: laptic (无明)   2019-09-29 09:17:32
https://www.storm.mg/article/1757917
刘燕婷 2019-09-29 07:00
https://i.imgur.com/ZEkvhWI.jpg
25岁的本·阿里,当时还是年轻军官。(取自info-tunisie.net)
2019年9月19日,前突尼斯总统本·阿里于麦加去世,八年的沙乌地流亡岁月也因此画
下句点。自1983年的“面包骚乱”起,这位北非强人有过政变掌权的无限风光,也经历革
命逼宫的仓皇逃窜,他的一生功过难定,却足以撑起半部突尼斯近代史。
面包催生的动乱
若没有1983年的面包骚乱,本·阿里(1936-2019)的掌权之路恐仍充满变量,而这一切
还得从突尼斯的另半部近代史-哈比卜·布尔吉巴谈起。哈比卜·布尔吉巴(Habib
Bourguiba,1903-2000)是突尼斯第一任总统,早年曾至巴黎留学,归国后服务法界,
担任律师一职。其本为亲法的知识份子,却因回国后遭遇的种种不平等待遇,逐渐倒向反
法阵营;更因一场天主教活动,投入了民族解放运动。
1930年代正是法国殖民北非的巅峰期,故天主教世界的盛事-圣体大会(Eucharistic
congress),首度于1930年移至非洲的突尼斯举行,这场活动同时也意在庆祝法国入侵
阿尔及利亚一百周年;然而此举在北非穆斯林看来,简直就是赤裸裸的羞辱,圣体大会举
行之际,更有欧洲人打扮成十字军模样,大摇大摆在突尼斯街头游行,双方终于擦枪走
火,爆发了流血冲突。许多突尼斯民众因而被捕下狱,布尔吉巴正好担任其中几人的辩
护律师,本就对法国殖民统治心怀不满的他,经此刺激,终于弃法从政。而历经20年的武
装斗争与政治分裂后,突尼斯在1956年独立,布尔吉巴也于1957年成了首任总统。
然而布尔吉巴虽站在反殖的第一线,却深受留法期间的世俗主义薰陶,故其作风与土耳其
的凯末尔极为相像,即推行诸多去宗教的现代化政策,削弱伊斯兰在突尼斯的政治社会
角色-废除宗教法庭、禁止一夫多妻制、为禁绝童婚而将妇女的法定结婚年龄提高到17岁
等;更在斋戒月期间建议全国民众不要禁食,还公然上电视喝柳橙汁以身作则,因而招来
其他阿拉伯元首的激烈批评;其也屡屡嘲讽穆斯林妇女的蒙面传统,并公开戏称面纱是“
可憎的抹布”,引发众多许多乌里玛的反弹。
除社会改革外,布尔吉巴虽也颇有经济建树,却仍为突尼斯埋下了隐患。1962年,突尼
西亚走上社会主义路线,开始搞国有化、农业合作社与五年计画,然而作物歉收与生产效
率不彰不仅让第纳尔重贬25%,还引发农民暴动,布尔吉巴只好改走资本主义路线,私有
制于是在1970年代卷土重来,恰好突尼斯又在此时探勘出石油,加上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举国经济可谓一片繁荣。然而好景不常,大规模私有化导致许多国有企业员工失业,布
尔吉巴晚年的突尼斯政坛又恩庇主义(Clientelism)横行,民众的不满就像蓄势待发
的火山,在1983年喷向天际。
当时国际油价下跌,突尼斯经济因而严重受创,布尔吉巴于是向IMF寻求贷款;而IMF虽
同意拨款,却要求突尼斯出台相关经济配套措施,最后布尔吉巴在12月29日宣布取消食
品补贴,结果面包与面粉的价格随即飙涨一倍以上,穷人于是群起上街,由南部半沙漠区
的内夫萨瓦(Nefzaoua)绿洲开始,工人、妇女、儿童、学生成群结队地袭击警察局、党
部、国民警卫队与市政厅,骚乱逐渐扩及全国各地,布尔吉巴于是在1984年1月3日宣布国
家进入紧急状态,而这正是本·阿里的崛起契机。
彼时的本·阿里还是突尼斯驻波兰大使,但由于其曾担任过国安局局长,于是被急召回
国弭平骚乱。接下这个烫手山芋后,本·阿里不负众望,大举镇压群众,还动用了直升机
与坦克车,造成150人丧命,骚乱因而散去。然而请神容易送神难,布尔吉巴这么一召,
虽说解决了外部危机,却引狼入室,祸起萧墙。三年之后,本·阿里发动政变,布尔吉巴
被迫退位,将书写历史的大权让给了曾经的下属。
政变上位
本·阿里出身军旅,曾至法国特种兵学校与砲兵学校受训,后又到美国学习情报工作,
1964年回国后便创立了军事安全局,担任首任局长,为布尔吉巴政权服务。然而本·阿里
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在军事安全局服务10年后,其调任驻摩洛哥大使馆武官,并于三年
后回国接任国安局局长,却又在升任准将后调派为驻波兰大使,明显被逐出了权力核心。
然而1983-84年的面包骚乱却给了本·阿里翻身的机会,同年10月其升为将军,接着一路
做到了突尼斯总理,兼内政部长与总书记,并终于在1987年让医生提了份健检报告,宣
告总统布尔吉巴年事已高、无法视事,接下来将由本·阿里接班,不流血政变就这么发生
了。然而有鉴于布尔吉巴的尊贵地位,本·阿里只是让其撤出迦太基宫(突尼斯总统官
邸),并将其软禁在莫纳斯提尔(Monastir)的别馆,衣食俱全,也提供医疗照护。
https://i.imgur.com/xctIR36.jpg
迦太基宫。(取自tunisienumerique.com)
如此作为,除感念其栽培外,更多的或许是为继承布尔吉巴的政治遗产,并稳定人心。
2000年,布尔吉巴以96岁高龄逝世,本·阿里备极哀荣,让覆蓋突尼斯国旗的装甲车护
送其遗体,并广邀各国政要参加葬礼,出席的包括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Jacques Ren
é Chirac)、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Abdelaziz Bouteflika)、巴勒斯坦领导人
亚西尔·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与埃及总统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等,一代强
人就此别过。
https://i.imgur.com/9CVpfwd.jpg
位于莫纳斯提尔的布尔吉巴之墓。(取自Bernard Gagnon)
本·阿里上任后着手改革政治,放宽了布尔吉巴任内设下的诸多限制。首先其推动修宪,
废除终身总统制,并将总统的任期限制为五年,且不得连任超过两次。而布尔吉巴生前极
力压制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左翼组织,也在本·阿里上台后寻得了短暂的喘息空间,不
仅参与国会选举,还能在报纸上发表反对政府的言论,本·阿里也释放多名被关押的激进
伊斯兰份子。
然而,此番开放却逐渐反噬政权的稳定性。本·阿里的改革初衷意在塑造自己的开明形象
,以及获取伊斯兰势力的支持,避免其与党内政敌合作,将初登大位的自己拉下台。没想
到伊斯兰组织就像出闸的猛虎,不仅不愿配合,甚至暗中坐大;本·阿里虽说废黜了布尔
吉巴,但同样身为留法归国的政坛菁英,在坚持世俗主义这点上可谓一脉相承,故一看苗
头不对,便在1989年下令取缔伊斯兰组织,于是风光一时的激进伊斯兰份子又被关回牢内
,各大传媒也开始自我审查;本有任期限制的总统之位,也因本·阿里下令修宪,而废除
了连任限制,终身总统制于焉复活,突尼斯似乎又逐渐重回布尔吉巴时代。然而,即便
本·阿里渴望权力的野心昭然若揭,但他在民间的高人气确实无人能敌,1999、2004、
2009年三次总统大选,本·阿里的得票率从未低于89%,或许就算不修宪,要当个终身总
统也不是什么难事。这个中关键,就是突尼斯的经济奇蹟。
本·阿里上任后改革突尼斯的经济体制,并积极招揽外资,更透过亲西方的外交政策与
欧盟交好,拓展贸易关系并招徕欧洲观光客。在其任内,突尼斯的人均GDP从1986年的
1,201美元增至2008年的3,786美元,整整增加了2倍;在《 2010-2011年全球竞争力报告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中,突尼斯在全球139个国家中排名非洲第一,在世界排名
第32;在波士顿咨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简称BCG)2010年7月发布的《非
洲挑战者》报告中,突尼斯与多哥、尼日利亚、安哥拉、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埃及、
南非同列非洲八雄狮(八国占非洲70%生产总值)。
然而历史往往喜欢开人玩笑,全世界大概都没想到,突尼斯会在经济一片大好时,突然
爆发一场令总统仓皇出走的动乱,且还扩及整个阿拉伯世界,利比亚的格达费、埃及的穆
巴拉克、也门的萨利赫政权接连垮台,叙利亚至今仍深陷内战战火,而这一切的起因,不
过是场小贩与城管的冲突。
阿拉伯之“春”?
2010年12月17日,二十六岁的穆罕默德·布阿齐兹(Mohamed Bouazizi)在突尼斯南部
的西迪·布兹德(Sidi Bouzid)摆摊,他是八口之家唯一的经济来源,这时一个女城管
前来取缔其无照营业,布阿齐兹想像过去一样,支付10第纳尔罚款了事,没想到这次女城
管直接没收了他的蔬果摊车。布阿齐兹立即赶往市政厅申诉,要求城管退还农产品与推车
,但没被受理。求助无门下,布阿齐兹选择了自焚,风波由此而生。
在这位年轻人自焚的第二天,消息早就传得满城风雨,民众纷纷上街示威,并与警方爆发
了冲突,骇人的自焚照在社交媒体上大肆流窜,结果全国都开始了示威游行。为平息动乱
,本·阿里于12月28日前往医院探视布阿齐兹,但却没什么效果,2011年1月4日布阿齐兹
去世,群众的激愤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而会引发如此动乱的原因,一是突尼斯长年的经济发展不平等,二是各家媒体的推波助
澜。以西迪·布兹德为例,其本是贫困的农业区,后在政府政策下,摇身一变为机械化的
大型资本主义农场,成了突尼斯的重点农业区。然而在这波扶农活动中,得利的却多是
来自斯法克斯(Sfax)与萨赫勒(Sahel)的富农与投资者;当地小农户的待遇并未提升
,反而被剥削地更严重。
另一方面,尽管经济数据亮眼,但突尼斯的失业率却居高不下,青年失业率尤其严重;
而本·阿里大举扶持企业也加重了恩庇主义,贪腐、寻租与裙带关系成了常态。许多大学
青年一毕业便面临失业问题,但看着大老板与官员吃香喝辣,不免生出“朱门酒肉臭,路
有冻死骨”的怨恨,即便恩庇主义与高失业率在很大程度上是布尔吉巴任内就有的产物,
但日趋强烈的相对剥夺感,仍将这股怒火引向了本·阿里政权。整个突尼斯经济就像炖
著羊肉的压力锅,高压能逼出羊肉的鲜郁,但锅里的压力显然全都压在底层农工身上,时
间一久,自然炸裂。
而在这场动乱中,媒体的角色也至关重要。在布阿齐兹自焚的前几个礼拜,维基解密和五
家大报(西班牙的《埃尔佩斯》、法国的《世界报》、德国的《明镜》、英国的《卫报》
和美国的《纽约时报》)于2010年11月28日同时发布了220个遭泄的机密文件,其中包括
突尼斯政权贪腐、审查与镇压的相关描述。不论其可信度如何,维基解密的信息确实挑
起突尼斯人民的愤怒,助长了几周后的示威力道。而动乱正盛时,卡达的半岛电视台、
英国的BBC完全采用了支持示威者的报导立场,对本·阿里的统治正当性更是一大打击。
在1984年的面包骚乱中,突尼斯军队与布尔吉巴、本·阿里站在一起镇压群众;但在
2010年的自焚事件中,军队却对总统爱理不理,本·阿里警觉到事情不对后,决定保命要
紧,于是在1月14日搭机仓皇出逃,本来打算在一向支持自己的法国降落,没想到萨克吉
不敢接这烫手山芋,本·阿里只好往东边的阿拉伯世界飞去,最后在沙乌地寻得了政治庇
护。从动乱发生到总统出逃的1个月内,美、法两国皆公开为本·阿里缓颊多次,毕竟突
尼西亚不仅立场亲西方,也时常穿梭欧美与巴勒斯坦间斡旋调停,更是北非的经济强国之
一;其政治开放度与人权纪录或许不如欧美民主国家,但绝对好过产油的海湾君主国。然
而上天这次没能顺他们的意。
此次动乱在突尼斯国内多被称为“革命”、“西迪·布兹德革命”或“尊严革命”,“
茉莉花革命”一词反多为外国媒体所用;而若由突尼斯本国史出发,其实也有“茉莉花
革命”一词,但指的却是当年本·阿里政变上台这件事,语境完全不同。而外国媒体使用
“茉莉花革命”一词,除了因茉莉花是突尼斯国花外,更大的原因是这种用法符合其一
贯逻辑,即把非民主国家(或领导人有争议的国家)的群众示威以花果、颜色、植物命名
,以象征公民力量的纯洁美好,例如1974年葡萄牙的康乃馨革命、2003年乔治亚的玫瑰革
命、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2005年黎巴嫩的雪松革命、2007年缅甸的番红花
革命、2009年摩尔多瓦的葡萄革命等,其实就是把所有不是发生在自己国家的示威描述成
自由与独裁的决斗、光明与邪恶的对峙,仿佛成功之后世界更美好,即便遭受血腥镇压也
虽败犹荣。
但恰恰是这种视角,抹去了各地的本土脉络与结构斗争,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为黑白对决,
并期待换个领导人就能自动修正所有问题,不仅过于天真,也是种无情无知的一厢情愿。
突尼斯之后,中东各国相继出现群众示威,西方媒体上也跟着冒出“莲花革命”(埃及
)、“咖啡革命”(也门)等用语,这波运动最后被冠上“阿拉伯之春”的雅号,更有人
称之为继东欧共产政权崩解之后的“第四波民主化”。然而多年过去了,埃及仍是军方出
身的塞西掌政,利比亚分崩离析形同回到部落时代,也门内战成了沙乌地、美国、伊朗的
军火擂台,叙利亚内战导致大批难民涌向欧洲,许多国家不仅没有解决原先的问题,反而
制造出更多问题,甚至连“国家”本身都消失了。
https://i.imgur.com/BFoAnBZ.jpg
当年突尼斯政权更迭后出现的海报,由左至右为利比亚、埃及、突尼斯、苏丹、阿尔
及利亚,用以呼吁这些国家的人民站出来示威。(取自Khalid Albaih)
一段突尼斯近代史的终结
本·阿里的逝世象征一段突尼斯近代史的终结。他与布尔吉巴有着类似的开头:身为留
法菁英却又致力反殖,上台后压抑伊斯兰势力,让国家走世俗化路线,并以经济改革与恩
庇主义来稳定政权;但两人同样都没猜中自己的结局,统治地风生水起,却下台下地电光
石火。
如今的突尼斯已迎来革命后的第八年,失业与分配不均的问题没能解决,而没人压制的
极端伊斯兰势力却破土而出,许多突尼斯年轻人之所以没有上街自焚,有部分原因就是
在恐怖组织内找到了工作;而近年接连发生的多起酒店爆炸案,对仰赖观光收入的突尼西
亚经济来说,无疑更是雪上加霜。斯人已逝,在突尼斯人的记忆中,本·阿里年代或许
是段繁华的黄金岁月,也或许是段专制的黑暗过去,矛盾的感受在革命与发展的光影下斑
驳,并将如鬼魅般,一路纠缠着突尼斯近代史前行。
*作者为《中东研究通讯》专栏主笔。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