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美国国内地区同盟与外交战略的演进

楼主: kwei (光影)   2019-08-25 09:59:38
美国国内地区同盟与外交战略的演进
出处:《美国研究》2018年第5期
http://ias.cass.cn/cbw/mgyjjj/2018/dwq_118927/
(网页联结可下载pdf档)
王勇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
[内容提要]受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和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各地区
对“国家利益”有着不同的界定。各地区之间往往会通过相互妥协,努力寻找自己的同盟
,力图让联邦政府的外交政策符合自己对国家利益的定义。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东北部与
西部的结盟使得美国走向了海外扩张,20 世纪30 年代东北部与南部的结盟使美国摆脱了
孤立主义,20 世纪80 年代西部和南部的结盟使美国调整了冷战战略,并最终赢得了冷战
。地区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是美国外交战略演进的重要动力。我们需要准确把握美国各地区
的特征、政治诉求及其在美国政治中的独特作用,提高对美工作效率和水平。
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决定着该国的外交政策,这似乎已经成为常识,但是,如何定义国家
利益?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在单一制的政治体制之下,国家利益由掌权的政治精英们来定
义,国家外交战略的演进随着政治精英们对国家利益的不同定义而不断演进。但是,在实
行联邦制的美国,在“一切政治都是地方政治”的美国,如何来界定国家利益? 这种对国
家利益的定义又如何推进了美国外交战略的演进? 这是本文要论述的核心问题。
对于以上问题,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彼得‧图波维兹(Peter Trubowitz)教授从经济的视角
进行过回答。他在《定义国家利益:美国外交政策的冲突与变迁》一书指出:美国各地区
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美国各地对“国家利益”的不同
界定,各地对国家利益的不同界定体现为美国政治中的冲突与合作,各地区的结盟推动了
美国外交战略的调整和变迁。图波维兹教授的观点为分析美国外交战略提供了重要视角,
但是,其分析中的“变量”只局限在了经济因素———各地区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
差异,忽视了政治和社会等层面的“变量”。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历史学教授爱德华‧W.切
斯特(Edward W. Chester)的专著《地域主义、政治与美国外交》,从地区的视角对美国
外交史进行了重新阐述,叙述了各地在美国重要外交政策中的立场和态度。该著作为本文
研究提供了史学支撑,但并未深入分析各地“立场”的背后原因。美国政治学家理查德‧
本塞尔(Richard F. Bensel)所著的《地域主义与美国政治进程:1880 ~1980》也对此问
题进行过论述。该书指出,根植于经济发达的北部与经济欠发达的南部和西部之间的经济
竞争,一直都是影响美国政治进程的主导型因素。由此可见,该著作关注的依然只是经济
因素这一变量。复旦大学任军锋教授的《地域本位与国族认同》借鉴了当时国内外的最新
研究成果,系统论证了美国地区间的政治竞争使美国形成了特定的政治制度,也赋予美国
政治创造性的张力,这正是美利坚国族赖以为继的基石所在。该成果是国内第一本从地区
结构的角度分析美国政治发展的专著。
本文在相关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将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变量纳入到分析中,来系统分析影响
美国不同地区界定“国家利益”的诸多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美国各
地区之间的斗争和结盟如何推动了外交战略的变迁。
一、影响各地区定义“国家利益”的因素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明确指出:“我确实看到美国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利益”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特纳(Frederick Turner)指出:“与州相比,地域是塑造美国历史的
更重要的内部动力。美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甚至是文学、心理和宗教组织都必须
用地域的角度去理解和描述;公共舆论也是建立在地理学意义之上的。尽管有一种国家层
面上的国家特质和国家制度,但国家特质和制度同样也是地方因素的堆积聚合体”。同样
,美国的各个地区对国家利益界定塑造著联邦政府对国家利益的界定。一个地区对国家利
益的定义,又取决于该地区的经济结构、政治色彩、人口结构和宗教文化等因素。
(一)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利益是地方利益的核心,也是各地斗争的焦点。在美国,地方间的冲突主要是建立在
经济竞争之上的。美国重大外交政策的核心问题都与经济利益有关。美国幅员辽阔、地形
复杂,各地间气候差异较大。早在殖民地时代,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非常有限,不同的地
理环境给北美殖民地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打上了不同的烙印。新英格兰地区气候寒冷、土壤
多石,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但该地区的岩石峰峦产生了许多瀑布,可以用作水力。19 世
纪初,新英格兰地区的许多瀑布旁都设立了小工厂,利用水力进行纺织或开动机器。受到
农业资源的限制,这一地区还把目光转向商业和船运。新英格兰地区盛行中小土地占有制
,家庭农场是基本生产单位。美国南部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种植烟草和靛
蓝,盛行种植园奴隶主经济。如果北部的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与南部类似,那里也会出现
奴隶制经济,反过来,如果南部的土地和气候不适合种植烟草等大宗作物,也就难以形成
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大种植园经济。美国各地不同的地理条件,造成了各地经济结构和经
济发展水平最初的差异。
美国各地区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贯穿于整个美国的历史进程之中。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来,美国各地区的经济结构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但地区间经济结构的差异和经济
发展水平的不均依然是美国经济的重要特征。随着商业的发展,某个地区具有生产某种产
品的比较优势,就会专门生产该产品,并将此产品出口到其他地区,美国各地区间逐渐形
成了一种结构性的相互依赖。
各地区经济结构的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就会产生以下结果:美国各地与世界经济
联系的紧密程度不同,同一种国际环境对美国各地区的影响不同,国际环境的变化对美国
各地区的影响也不相同。例如,工业和农业所依赖的国际市场不同,经济发达的地区可能
会从国际竞争中受益,而经济落后的地区则可能会受到国际竞争的冲击。国际市场的危机
可能会对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地区影响较小,但可能会对以出口为主的地区产生很大的影响

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不
难做出以下推论:各地区经济结构不同,政治要求也会不同,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延续,各
地区在国家的外交政策上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地区利益的代表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美国
外交政策的制定,努力让联邦政府的政策服务于自己代表的地方利益。当地区间的诉求相
互排斥时,或者当一个地区的所得正是另一个地方的所失的时候,冲突就会产生。
(二)人口结构
一个地区的人口结构也影响该地区对于国家利益的界定。美国南方的种族主义倾向明显,
南方“白人至上”的思想传统影响到了南方在很多外交政策中的立场。例如,19 世纪初
,南方一直阻止美国承认海地和利比里亚两个黑人共和国。在移民问题上,南方担心世界
各地的非盎格鲁-撒克逊移民会涌入美国,19 世纪中后期排华运动中,南方持有坚定的排
华立场。南方在美国加入联合国问题上立场消极,也不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这都受到了种族主义因素的影响。
地区的族裔构成也影响着一个地区在外交事务中的立场。20 世纪初,在辛西那提、圣路
易斯和密尔沃基这样的中西部城市里居住着大量的德国移民,使得中西部地区是最不愿意
向盟国提供援助的地区。1916 年的总统大选期间,民主党总统威尔逊打出了“他让我们
远离战争”的口号,赢得了中西部的德裔美国人的选票,最后成功连任。第二次世界大战
前,德裔美国人居住的中西部地区,非常支持美国的《中立法案》。富兰克林‧罗斯福由
于废除《中立法案》,并向盟国提供援助,结果在1940 年的大选中,罗斯福输掉了德裔
美国人聚居的中西部地区。俄亥俄州聚居著大量的德裔选民,该州参议员塔夫脱(Robert
A. Taft)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带头批评纽伦堡审判。除德裔外,中西部还有相当多的斯
堪的纳维亚族裔的美国人,当俄国入侵芬兰时,中西部支持对芬兰提供援助。
(三)地区亚文化
地区亚文化塑造著本地居民的思考方式,影响着一个地区对国家利益的界定。从美国历史
的早期开始,北方和南方之间就存在着文化的差异。北方吸引了大批拥有宗教信仰的移民
前来落户。受清教思想的影响,该地区是北美民主与启蒙思想的摇篮。这一地区人们的观
念中具有强烈的道德伦理和理想主义色彩,倾向于从道德的角度看待政治。美国乔治城大
学政治学教授库普干(Charles A. Kupchan)指出,北方文化深受加尔文教、清教和贵格会
教派的影响,有序自由、互助互惠、道德正直、人类进步———这些是北方的价值观。北
方虽然也渴望经济上的富裕和繁荣,但他们经常把社会和社区目标排在经济目标之前。同
时,北方拥有道德主义色彩浓厚的政治文化,主张政府应该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积极而重要
的角色,建立由文官组成的、超越党派利益的强大官僚体系,来行使公共管理的职能,保
护下层民众,并与社会的丑恶现象做斗争。这种文化体现在外交中,就是要通过建立一种
国际机构或国际组织,制裁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维持国际秩序。
在美国的南方,最初的移民是那些寻求远离宗教权威和道义责任制约的移民,反对权威,
反对外来管制,注重特立独行,维护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南方人的特征。南方土地肥沃、气
候湿润,实行奴隶制,由于奴隶几乎承担了一切体力劳动,使得南方人形成了传统的封建
贵族习气,生活奢侈;南方人喜欢讲究排场,爱好沽名钓誉,把名声看得很重;奴隶制还
把南方人培养成高傲、狂暴、易怒、急躁的人。与北方的社区和市镇相比,南方的种植园
社会比较封闭。南方还非常注重维护自己的生活方式,反对那些可能干扰其日常生活的制
度。南方的社会等级观念和门第观念浓厚,虽然内战和战后的工业化浪潮摧毁了南方的等
级制度,但等级和门第观念仍然在南方有相当大的影响。与道德和秩序相比,南方更看重
个人自由和特权。南方等级制度森严,认为等级制度是社会秩序的保障,将公共管理视为
精英的特权,认为政府的功能不在于改革,而在于维护现有的秩序,并反对庞大的官僚体
系。
与南方的这种文化相伴而生的是一种更加激进主义的外交政策路径。南方人一般比北方人
更为支持干涉主义,更能接受武力的使用。在早期,南方极力要维护自己的奴隶制,极力
维护自己的生活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的利益和影响力逐渐遍布全球,南方的这种
情感就演变成了主张不惜一切代价,包括采取单边主义的军事行动,来捍卫美国的民主和
自由。
南方向来有着一种“军事主义”的传统,比较好战;而北方特别是东北部理想主义色彩浓
厚,和平主义运动比较流行。新美国基金会(New America Foundation)高级研究员迈克尔
‧林德(Michael Lind)用地区亚文化解释了美国外交的地域性特征。他根据语言学家和历
史学家的观点,把美国分为了两个亚文化区。林德认为,从18世纪晚期以来,大英格兰语
区(北方语区,包括新英格兰、纽约州北部、俄亥俄和印第安纳州北部、密歇根大部和威
斯康星、北部平原,以及西北部太平洋地区,再加上丹佛、盐湖城和旧金山的一些城市语
言岛)一直是反对对外战争和扩军备战的地区,而南部语区(包括南部沿海区,以及从田纳
西州到得克萨斯的南部高地地区),特别是南部沿海语区,则拥有支持战争、支持军备建
设的倾向。从1812 年英美战争到墨西哥战争,从两次世界大战到雷根总统的军备建设,
南方均表现出了“鹰派”立场,而北方则均表现出了“鸽派”立场。“文化和价值观的地
区差异———特别是北方的反对干涉和南方的支持干涉———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影响着
美国外交政策,并且还会继续下去”。
(四)国家政治制度
联邦制是美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联邦制的建立是大州与小州、自由州与蓄奴州等不同“性
质”的州相互妥协的产物,“联邦制把国家主义和地方主义熔于一炉,它的建立代表着国
家主义的微弱胜利”。在联邦制下,地方拥有相当多的自主权,具备影响联邦政府决策的
能力。联邦制能使地方的政治诉求得到表达,“联邦制的优美之初在于不同的地区、地方
、州、县、市甚至是最基层的单位都能发出自己不同的声音”。联邦制使得地理位置非常
重要,生活在某一地区的人们,通过表达自己的观念和观点,创造了政治空间。在同一政
治空间内,具有相同观念的人会联合起来,为政治目标而战。在联邦制下,地区利益有着
大量的制度渠道和“切入点”来控制联邦资源,支持或阻碍政策变化,或者寻求政治保护
,以应对国内和国际竞争。
乔治‧华盛顿早在《告别词》就指出,美国的政党制度会让各个政党割地而据,通过歪曲
其他地区的意图来增加自己在本地的影响力。根据华盛顿的逻辑,政党政治、政党之间的
斗争可以加剧美国各地之间的利益分化。事实上,美国的政党具有浓厚的地方性色彩,在
同一个政党内,也有一些地方性的派别。在华盛顿时代,新英格兰地区是联邦党的天下,
而南部则是民主共和党的地盘;内战前后,南方是民主党的稳定后方,而东北部则是共和
党的政治基地;今天,民主党的基地转移到了东北部和太平洋沿岸,而共和党的基地则集
中在美国中西部。政党制度也是各地区发挥影响力的重要渠道,地方利益之间的差别往往
可以通过政党的纲领体现出来。
国会是最具有地方性的机构,是各种地方利益的“熔炉”。在国会内部,存在着各种地区
性的联盟,他们经常会通过联合投票来实现共同的利益,保障自己代表的地方利益能够在
国家层面上表达出来。20 世纪20 年代的国会中的农业集团, 30 年代国会中的白银集团
,都是非常有名的例子。各地区国会议员之间还建立了一些松散的联盟,如以西部为基地
的农村连线,以东北部为基地的新英格兰连线等等,这些联盟和团体通常都是由来自同一
个地方的政治家们主导。由于国会中实施的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一个地区的议员
要影响到国家政策的制定,还必须争取地区以外的议员的支持。例如,20 世纪30 年代,
南部的民主党和中西部的共和党保守派之间就曾联合起来,建立了一个保守联盟,阻挠罗
斯福总统的社会改革。各种地区性利益集团之间在相互竞争的同时,也互相妥协,相互交
易,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所代表的地方利益。
美国的选举政治具有空间性,某一地区为了控制国家的政治资源,往往首先会在内部组织
起来,通过手中的选票选出代表本地利益的候选人。此外,无论是在全国性的选举还是地
方性的选举中,候选人往往会通过玩弄地方政治,来弥合其党内的分歧,或者分化自己的
对手,这也会从客观上增强各地区之间利益的分化。历史学家特纳指出:“政治领袖们要
获得国家层次的高位,通常首先要说服他所属的地区,表达或引导所属地区的意识和愿望
,然后通过政治调整,把这种意识和愿望与别的地区的意识和愿望相结合”。
美国的政党、国会和选举都具有浓厚的地方性色彩,影响着一个地区对国家利益的界定,
也为其影响联邦政府的外交提供了制度保证。地方会综合利用各种政治渠道,影响联邦政
府的外交政策,最大限度地让联邦政府的政策为自己代表的地方利益服务。
二、案例分析:地区间同盟与三次外交战略调整
美国人口普查局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把整个美国分成了若干个普查分区和普查大区,提出
了官方的地区划分方式,为本文的分析奠定了基础。美国的普查分区包括新英格兰各州、
大西洋中部各州、大西洋南部各州、中部东北各州、中部西北各州、中部东南各州、中部
西南各州、落基山区各州和太平洋沿岸各州。普查大区的划分是建立在普查分区的基础之
上的。东北区包含新英格兰各州和大西洋中部各州;这一地区在俄亥俄河以北,密西西比
河以东。南部区包含大西洋南部各州、中部东南各州、中部西南各州;中北区包括中部东
北各州和中部西北各州;西部区包括山区各州和太平洋沿岸各州。本文在此基础上,将美
国分为东北部(新英格兰、大西洋中部各州和中部东北各州)、南部(大西洋南部各州、中
部东南各州和中部西南各州)和西部(中部西北各州、落基山区各州和太平洋沿岸各州)三
个大的宏观区域。
(一)东北部与西部的结盟:走向海外扩张
内战后,美国的经济获得了长足性的发展。到1894 年,美国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世界首
位。但是,美国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经济结构之间的差异表现明显。美国骄人的
工业成就主要是由包括新英格兰和五大湖地区的东北部取得的。“从波士顿到圣路易斯形
成了一条连续的制造业带。其中新英格兰是传统工业区,五大湖区是新兴的重工业区,大
西洋中部各州为轻工业向重工业的过渡区。”南部仍保持其棉花生产带的特点。1899 年
,南部的棉花产值已达3.24 亿美元,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1%。19 世纪后半期,西部的
农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统计,1863 到1880 年,明尼苏达、内布拉斯加、达科他
和堪萨斯四州的新建农场24.2 万个,落基山区的八个州和领地内,到1880 年共有农场
25043 个。加上西部农业的机械化,生产能力大幅提高,西部出现了“农产品过剩”。
美国各地的经济结构不同,决定了他们所依赖的国际市场不同。南方的经济以棉花等原材
料的输出为主,依赖的是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北方的主要产品是工业品,依赖的是亚
洲和拉美等不发达国家的市场;西部作为小麦等农产品的主产区,面对着“生产过剩”的
危机,对这些市场都需要。
在政治上,内战摧垮了南部的种植园主,这一时期,以东北部为基地的共和党人长期执政
,掌握著国家的政治资源,主导著国家的政治方向。1896 年大选后,东北部的共和党人
控制了白宫和国会。此时,东北部在外交上的利益是:第一,打开拉美和亚洲等不发达国
家的市场,为自己的工业品开拓国际销售市场,并获得廉价的原材料,壮大自己的工业基
础,增强与欧洲产品竞争的能力;第二,要向太平洋和拉美地区扩张,需要用军事实力作
为后盾,美国的海军不能满足海外扩张的要求,必须建立世界一流的海军。这就不免与南
方的利益产生冲突。
打开拉美和亚洲等不发达国家的市场不符合南部的利益:一方面,南方需要欧洲市场,不
需要拉美和亚洲市场;另一方面,如果美国的工业品进入拉美、亚洲等不发达国家的市场
,就会不可避免地与来自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工业品进行竞争,很容易引起欧洲等国的报复
。欧洲作为南部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这种报复对南方的打击将是致命的。进行军事扩张
也不符合南方的利益,原因在于:首先,军备建设需要花钱,南方要承担;其次,海军建
设的受益者是制造业,北方的制造业将会从中接到大量的合同,而南方无法从中得到任何
好处。再次,在海外扩张中,不免要占领一些土地,如夏威夷和菲律宾,这些地方都属于
原材料型经济,会与南方竞争美国国内市场;最后,南方受种族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这些
土地上的居民看成劣等公民,不愿让他们加入美国。
当南北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的时候,东北部虽然占据着白宫,但这一地区在国会中的力量
尚不足以确保符合自己利益的外交法案获得通过。在这种情况下,西部就成为关键地区。
西部地区的大部分为农业区,在“生产过剩”的情况下,西部农业州需要拉美和亚洲等国
家的市场,扩充军备则是打开市场的后盾;在远西部的太平洋沿岸,造船业也很发达。加
州有美国一流的造船厂,从圣佩德罗到西雅图还分散著很多较小的造船厂,这一地区也能
够从军备建设中获益。太平洋沿岸也有很多转口贸易,这里的制造业者和商人在拉丁美洲
和亚洲有着特殊的利益。因此,西部和东北部有着共同的利益,具备结成联盟的基础。在
这种情况下,主导联邦政府行政权的东北部就联合西部,得到了改变外交战略所需要的力
量,把美国的外交推向了一个新时期———海外扩张阶段。
在东北部的主导和西部的支持下,19 世纪90 年代,美国进行了关税功能改革,把关税作
为打开拉美市场、进行商业扩张的工具。国会最终同意在《麦金莱关税法案》(The
McKinley Tariff)中加入关键性的“互惠条款”(Reciprocity Clause)。该条款规定,当
总统认定某个外国政府对美国产品采取不公正、不合理或歧视性的政策时,可以“以牙还
牙”,提高该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关税,以示惩罚。这项条款主要针对的是拉美国家。
在与拉美国家的贸易中,美国处于严重的入超地位,美国从这些国家输入了大量的原材料
,而南美的工业品市场则被英国控制。该条款可以让美国政府以本国关税为筹码,为美国
产品打开拉美市场,进行商业扩张。
美国还开始了海外领土扩张,虽然南方反对,但东北部和西部的联合足以保证美国海外领
土扩张政策的推行。夏威夷是美国兼并的最重要的一块领土。早在19 世纪中叶,新英格
兰的捕鲸船和商人已经在夏威夷一带非常活跃,旧金山和加州其他地区也早就对夏威夷感
兴趣了。1898 年,在兼并夏威夷问题的投票中,民主党人投下了21 张反对票中的17 张
,而在21 张反对票中,多半都来自南方,1899 年,在此问题上的第二轮投票中,南部的
民主党人投下了全部的反对票。
受马汉的“海权论”的影响,1889 年,美国海军部长特拉西(Benjamin Tracy)提出了打
造两支远洋舰队的计划。根据该计划,美国将建造20 艘战列舰和60 艘巡洋舰。20 艘战
列舰中,将有12 艘驻扎在大西洋,八艘驻扎在太平洋。这对美国来说是一个破天荒的事
情。虽然面临着南部的反对,但在西部的支持下,东北部主导的打造远洋海军的计划得以
顺利实施。1890 年到1900 年,美国共建造了15 艘一流战列舰和五艘装甲巡洋舰。1895
年,美国海军实力上升到世界第五位,1900 年又上升到仅次于英、法的世界第三位。在
随后的美西战争中,美国正是靠这支海军打败了西班牙。
(二)东北部与南部的结盟:摆脱孤立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获得了空前的繁荣,由债务国成为债权国,世界经济的中心
由伦敦转到了纽约。美国经历了20 世纪20 年代的空前繁荣,国民生产总值由1919 年的
742 亿美元增长到1929 年的1031 亿美元,十年内增长了28.4%,1929 年,美国的工业产
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48.5%,超过了英、法、德三个主要工业国的总和。美国的资本输
出,由1919 年的30 亿美元增长到1929 年的172 亿美元,10 年内增长了68.8%。
但是,经济的繁荣并没有改变地区间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北部仍然是美国
经济的“核心地带”,以华尔街为标志的商业和投资银行控制着本国的金融,也控制着美
国与世界的金融往来。东北部还仍然保持着全国工业中心的地位。我们所说的战后美国的
繁荣实际上是东北部地区的繁荣。“很多关于美国在20 世纪初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叙
述都没看到这一时期的政治传奇,把城市化的东北部的情况说成是整个国家的情况”。东
北部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东北部的工业已经不畏惧欧洲的竞争,东北部成为
世界的金融中心,东北部的投资遍布世界各地。
这一时期,尽管南部的工业也有所发展,但南部的整体经济结构并没有改变。南部仍然以
原材料的输出为主,对国际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市场极其依赖。西部的太平洋沿岸一
带经济发展迅速,但大部分地区仍然是以农业为主。战后,世界市场上的小麦需求锐减,
加上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阿根廷等新兴农业国竞争,西部农产品的销售市场由国际市
场转到了国内市场。20 年代,西部的小麦产量占全国小麦产量的70%,而每年销往国外的
小麦不超过其中的20%;每年输往国外的玉米还不到年产量的5%。
20 世纪30 年代,法西斯的侵略威胁著世界和平,也威胁著国际市场的开放和稳定,轴心
国的目标是将整个世界经济纳入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如果轴心国的野心得逞,不但欧
洲市场要对美国关闭,西半球的拉美市场也将成为轴心国势力范围。这种形势的变化对美
国各地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东北部作为美国的工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
度很深,对于东北部来说,世界的和平、世界市场的开放和稳定是自己的核心利益所在,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保证海外投资的安全,才能通过海外贸易,确保本地区经济的
持续繁荣。
法西斯的侵略威胁了正常的世界秩序,这对于崇尚道义和秩序的北方人来说,是不可容忍
的。因此,东北部的立场是:采取必要措施,遏制法西斯侵略,并降低关税,推进自由贸
易。南部仍然对欧洲市场极其依赖,自由贸易一直是南部的要求,法西斯势力很可能将欧
洲纳入到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欧洲市场的丧失对南部来说将是致命的。法西斯的侵略威胁
到了美国的生存方式,这对于崇尚自由和珍视自我生活方式的南部来说,更加不可容忍。
崇尚武力干涉的南部自然会主张利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一些手段抵制法西斯侵略。因此
,在外交上,南北双方的要求是一致的。
对于西部来说,情况就不太一样。以农业为主的西部对于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很低。对西部
来说,核心利益是要确保国内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和安全,防止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阿根廷
等国的农产品进入美国市场。西部是受经济危机打击最大的地区,新政中,联邦政府对西
部的支持力度也是最大的,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引起了“罗斯福想收买西部诸州”的猜忌;
总体说来,西部诸州最支持新政,而南部和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是最抵制新政的地区。
西部诸州认为,联邦政府应该更重视国内的经济复兴计划,而不应该去卷入欧洲的战争。
因此,对于西部来说,不介入国际争端,集中精力搞好国内经济的“孤立主义”最符合自
己的核心利益。此外,德裔美国人在中西部的聚居,也加剧著这一地区的孤立主义情绪。
此时,以南方为基地的民主党的势力逐渐扩大到东北部,特别是东北部的大城市。而共和
党的势力逐渐由东北部向中西部转移。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当选就是民主党的势力向东北
部扩展的产物。罗斯福总统出生于纽约市,在这里开启了自己早期的政治生涯,曾做过纽
约州参议员和纽约州州长。罗斯福的当选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南部和东北部的利益的融合
,是民主党的一次大胜利,彻底结束了共和党长期执政的局面。在罗斯福总统时期,南方
人逐渐控制了美国的行政部门和国会。新的世界政治形势和国内政治气候,意味着美国外
交政策将进行一次新的调整。虽然面临着西部孤立主义势力,但南北的联合足以通过任何
必要的外交法案,对本国的外交政策进行调整。最终,美国外交彻底走出了孤立主义,迈
向了国际主义。
南部和东北部同盟在国会中的联合,使得《1934 年互惠贸易协定法案》(The
Reciprocal Trade Agreements Act of 1934)正式获得通过。在参议院的投票中,该法案
以274 颐111 的多数获得通过,而马萨诸塞州资深共和党众议员是该法案的坚决反对者。
该法案规定:总统可以自主签订互惠贸易协定,并且可以将关税降到1930 年水平的50%,
而无须征得国会进一步的同意。该法案还体现出了最惠国的原则,将自由贸易和公平贸易
两大原则首次融合在了一起,其中的很多条款成为1945 年之后的关贸总协定的原型。为
了防范法西斯的进一步侵略,美国国会还通过了重整军备的法案,增加国防预算,1934
到1940 年间,军事拨款增长到了原来的三倍。到1940年,军事开支占了联邦政府总预算
的17%。1941 年3 月11 日,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租借法案》,授权总统向他认为对美
国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国家出售、出租和出借军事物资。
(三)西部与南部的结盟:结束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主义外交政策得到了国内广泛的支持。美国利用强大的政治、经
济和军事手段,重新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秩序,实现了“美国治下的和平”,确保了美国
的和平和繁荣。1933 至1969 年间,民主党共执政28 年,主导美国政坛。到20 世纪60
年代末,美国出现了由新政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导致的滞涨现象;20 世纪70 年代末,
在两次能源危机等因素的冲击下,滞涨现象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美国的霸权面临着严
峻的挑战:在经济上,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奇迹对美国的经济霸权构成挑战;在政治上
,美国不但不能阻止苏联扩张,甚至连古巴、越南、伊朗也驾驭不了。
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地区经济结构进行了重组,在美国国内,资本和劳动力从北部向西
部和南部转移。这种转变是在“拉力”和“推力”的双重作用下实现的:东北部资源的枯
竭;西部和南部丰富的资源和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交通成本的降低。有人形象地把这一
趋势描述成由“铁锈地带”向“阳光地带”的转移。这一时期,“阳光地带”是美国经济
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很多500 强企业将总部迁到了这一地带。在完成工业化的同时,“
阳光地带”的信息、飞机制造和文化等新兴产业获得了飞速发展。此次经济变迁中,最大
的赢家是南部和西部各州,最大的输家是东北部,特别是大西洋中部各州和五大湖区各州

从国际层面上来看,东北部传统制造业,如汽车、钢铁、纺织、半导体和电器产业纷纷向
新兴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这些地区有低工资、低税收和低环境成本的相对优势
,这对东北部冲击很大。西部和南部“阳光地带”的许多新兴产业,如飞机制造、计算机
、电影等则走向繁荣。随着亚太和拉美地区的兴起,西部具有向亚太市场出口的天然优势
,而南部又具有向拉美出口的地理优势,相对来说,东北部不但难以利用这些新兴市场,
还面临着来自新兴工业国的竞争和冲击。因此,20 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衰退在很大程
度上指的是美国传统的北部制造业地带的衰退,国际经济一体化和美国竞争力的相对下降
对东北部地区的冲击最大。
美国的国防工业也逐渐从东北部转移到南部和西部。在尼克森政府期间,东北部制造业地
带在国防合同中所占的比例降至37%,而阳光地带的比例则升到了54%。80 年代,联邦政
府的国防开支继续向南部的阳光地带转移,东北部的比例降到了34%,而阳光地带的比例
增至58%。密歇根州、俄亥俄州和新泽西州曾经是美国国防投入最多的州,现在已经跌出
了前十名,而阳光地带的得克萨斯州、密苏里州、佛罗里达州、马利兰州和弗吉尼亚州则
跃至前10 名。
在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美国各地区对“国家利益”有了不同的界定。东北部认为,美
国面临的问题是经济的衰退和竞争力下降,而不是军事上的。这一地区在外交中的主张是
:缓和东西方的关系,不与苏联搞军备竞赛,缩减国防开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支持第
三世界国家的人权和政治改革。这种主张是建立在本地区经济利益基础之上的:本地区的
经济衰退,需要联邦政府出资救助;此外,本地区不但不能从增加国防开支中受益,反而
会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这种主张也是建立在本地区重视道义和原则的文化传统基础之上
的。在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大辩论中,东北部的政治家们因以上主张被称为“鸽派”或“
自由派”。
对于西部和南部来说,它们在外交政策中有着共同的利益:重新对苏强硬,支持与苏联搞
军备竞赛,增加国防开支,继续遏制苏联。这种立场体现了南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利益:
此时的西部和南部可以从增加国防开支中获得更多的收益。这种要求也是建立在文化传统
之上的:南部有着浓厚的军事干涉的传统。在外交政策辩论中,南部保守的民主党人和西
部的共和党人的这种主张被称为“鹰派”或“保守派”。这一派认为,美国的问题不在于
经济实力不足,而在于意志不足和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因此,他们主张搞军备竞赛,继续
遏制苏联,用“激情和十字军的精神”重新找回美国的地位和尊严。
南部和西部的结盟足以左右美国政治前进的方向。1980 年的总统大选中的雷根-布什搭档
具有明显的南部-西部联盟的色彩,总统候选人罗纳德‧雷根(Ronald Reagan)以保守主义
色彩浓厚的南加州为根基,曾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副总统候选人乔治‧沃克‧布什
(George H.W.Bush)来自美国南部的得克萨斯州,雷根和布什打着“让美国重新变得伟大
(Let’s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竞选口号,以绝对的优势赢得了总统大选。雷
根总统上台后,就向国会提出了和平时期空前规模的重整军备计划:重建海军,将巨型航
空母舰为主的特混舰队由12 个扩大为15 个,将和平时期的两洋海军扩大为三洋海军:大
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此外,雷根政府还谋求对苏联的核优势,并与苏联角逐太空军事
优势,于1983 年3 月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
在雷根政府的国防政策辩论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主线:要枪炮还是要黄油(Guns
Versus Butter)。雷根重整军备政策的反对者认为该政策让南部和西部获得了更多的好处
,来自北部的民主党议员们称雷根的计划是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实施的“造福阳光地带”
的政策。西部和南部阳光地带的政治家们非常清楚雷根的政策带给其所在地区的好处,但
他们一直强调雷根总统是想增强美国在海外的军事存在。在国会众议院关于雷根增强国防
开支政策的投票中,带有明显的地区印记:西部和南部最支持雷根政府的国防政策,而反
对者却集中在东北部地区,尤其是新英格兰各州。最终,国会中的西部和南部的联盟确保
了雷根政府增强国防的相关法案获得通过,这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拖垮了苏联,加速了冷
战的结束,也对冷战后的美国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分析美国外交史上的三次重大外交战略调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受自然条件、历史
经历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各地区对于美国的国家利益有着不同的界定,在外交
战略上有着不同的诉求。为了让美国的外交战略符合自己对国家利益的界定,诉求相似的
美国各地区间往往会结成同盟,如果所结成的同盟力量足够强大,就能够左右联邦政府的
外交政策,按照自己对国家利益的定义来调整美国对外战略:东北部和西部之间的同盟推
动美国进入了海外扩张的新时代,东北部和南部的同盟让美国彻底摆脱了孤立主义,走向
国际主义,西部与南部的同盟彻底改变了美国在冷战中的对苏战略,结束了冷战。美国各
地区之间的同盟推动了美国外交战略的演进。
在此结论的基础上,不难做出进一步推理:在如何与中国打交道上,美国的各个地区同样
也有着不同的态度和诉求。地区间的不同诉求,以及各地区间的博弈影响着美国政府的对
华战略和对华政策的制定。例如,19 世纪后半期美国发生的全国性排华运动是美国地方
势力之间博弈的结果:太平洋沿岸诸州是全国性排华运动的推动者和急先锋,而东北部的
新英格兰地区诸州则是排华运动的反对者。种族主义思想浓厚的南部诸州在排华问题上支
持太平洋沿岸诸州,太平洋沿岸地区和南部地区的结盟,最终促成了包括1882 年《排华
法案》在内的一系列排华性质的法案的通过,对中美关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20 世纪30
年代,美国落基山区的产银州凭借在参议院的力量,联合结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白银集团
”,要求提高联邦政府对白银的收购价格,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诸州反对这种做法,谴
责“白银集团”只顾狭隘的地方利益,破坏了美国的国家利益。白银集团利用自身的强大
影响力,最终促成了1934 年的《白银购买法案》,给中国的经济造成了致命的打击。20
世纪90 年代,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州利用自身的政治影响力,确保了中国的最惠国待
遇得以无条件延长。
充分重视美国东北部地区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和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包括五大湖区在内的
东北部曾经是美国传统的制造业地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最支持自由贸易的地区。
而随着美国产业升级和转移,该地区如今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重新抬头。中国的制造业的
崛起给这一传统工业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很多针对“贸易逆差”和“人民币汇率”的议
案都源于该地区。2009 至2011 年,纽约州参议员查尔斯‧舒默(Charles Schumer)和俄
亥俄州参议员布朗(Sherrod Brown)先后带头提出了《货币汇率监管法案》(Currency
Exchange Rate Oversight Reform Act),对人民币汇率进行施压,2011 年2 月,俄亥俄
州参议员布朗和明尼苏达州参议员斯诺(Olympia Snowe)联合在参议院提出了针对人民币
汇率的《为公平贸易改革汇率法案》(The Currency Reform for Fair Trade Act of
2011),2015 年,密西根州资深众议员桑德‧莱文(Sander Levin)又联合俄亥俄州众议员
莱恩(Tim Ryan)、宾夕法尼亚州众议员墨菲(Timothy Francis Murphy)和阿拉巴马州参议
院布鲁克斯(Morris Brooks)在众议院提出了同样的法案。同时,受历史经历、宗教和族
裔等因素的影响,东北部地区的理想主义色彩浓厚,倾向于从道德的角度看待政治,“他
们经常把社会和社区(道义)目标排在经济目标之前”。该地区非常关注中国所谓的“人权
问题”,甚至不惜为此付出经济上的代价。这些特征值得引起关注。
充分重视中西部诸州在美国政治中的重要性。从美国外交战略的三次调整上来看,中西部
在其中的两次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从美国现代政治地理的角度来考察,美国的选举人
团制和联邦参议员的分配增强了中西部地区的重要性。例如,在怀俄明州,每个参议员所
代表的人数大概是29 万,密苏里州每个参议员代表的人数约为304 万,而在加利福尼亚
州的一个参议员代表的人数约为2000 万。在选举人票和参议员数量上,中西部各州拥有
与其人口比例不相称的优势,这种优势会直接转化为在总统选举和参议院中的“发言权”
。中西部地域广阔、州级建制众多,每个州的政治优势相加,就会大大增加整个地区的政
治优势。在美国政界和学界,亦有“中西部掌控著美国政治”的说法。还应该看到,该地
区以农业州为主,非常依赖中国市场,中国经常从中西部诸州采购大量的农产品。在
2018 年的中美贸易战中,中西部许多州都明确表示了对贸易战的反对态度。2018 年4 月
,美国艾奥瓦州州长金姆‧雷诺兹(Kim Reynolds)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反对中美之间的贸
易战。她还与联邦政府各相关部门联系,对贸易战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表示关注。
南部的“好战”倾向和积极的对台军售立场值得警惕。特殊的地区文化和经济形态,赋予
了南部崇尚武力干涉的政治倾向。朝鲜战争陷入僵局时,反对杜鲁门介入欧洲事务的南方
人,竟要求美国进攻中国。当今,南方的军事色彩仍然非常浓厚。1998 年,南方各州占
美国人口的35%,但美国新兵的43% 来自南方;南方各州的土地占美国国土面积的25%,但
却拥有美国36% 的军事设施,南方从军事开支中的受益也远远地多于其他地区,在2000
年财政年度,南方的军事合同占了全部军事合同的45%。2000 年,在联邦军事投资最多的
10 个州中,有将近一半的州都在南部。与1999 年相比,南方各州所获的军事投资增长最
快。得克萨斯州的增长率为40%,路易斯安那州的增速为35%。相对而言,所获军事投资减
少幅度最大的是东北部的康涅狄格州。在过去的20 多年,随着美国经济和人口的西移南
迁,西南部所拥有的选举人票数大幅增长,加利福尼亚州拥有的选举人票由20 世纪80 年
代的47 张增加到当今的55 张,是拥有选举人票最多的州;得克萨斯州拥有的选举人票数
从20 世纪80 年代的29 张增加到34 张,是选举人票第二多的州。两州拥有的选举人票几
乎占到了赢得总统选举所需的270 张选举人票的1/3。军事色彩浓厚的南方左右美国政治
的能力正在增加,值得关注和警惕。
**
心得:此文提供另一视角理解美国的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推动的动机。
练习题:分析美国国会2019年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Hong Kong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Act of 2019)的提案议员代表区。依美国人口调查局划分之四大区:东北(简
称东)、中西(简称中)、南、西。(注:非文中所分之三区。四大区划分法可参考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regions_of_the_United_States )。
资料如下:
参议院版:https://www.congress.gov/bill/116th-congress/senate-bill/1838/text
提案人:Rubio – Florida (南)、Cardin - Maryland (南)、Risch – Idaho (西)、
Menendez - New Jersey (东)、Hawley – Missouri (中)、King – Maine (东)、
Markey – Massachusetts (东)、Cotton – Arkansas (南)
众议院版:https://www.congress.gov/bill/116th-congress/house-bill/3289/text
提案人:Smith - New Jersey (东)、McGovern – Massachusetts (东)、Perry -
Pennsylvania (东)、Suozzi - New York (东)、Fitzpatrick – Pennsylvania (东)
、Sherman – California (西)、Yoho – Florida (南)
分析:东部 8人、南部4人、西部2人、中部1人。反映出主要支持力量基于东北部新英格
兰的道德伦理和理想主义 (视中国为邪恶方),以及南方的好战军事主义(视中国为敌人)
。西部地区不感兴趣,可能是基于多元文化主义的包容 (不干涉不同价值观),以及硅谷
科技巨头在华的利益 (注:如今西部地区已不是文中所提的反华主义盛行之地)。中部地
区最不感兴趣,应与农业利益有关,不想和中国起冲突。
作者: RIFF ( 向问天 )   2019-08-25 19:43:00
推从文化立论https://tinyurl.com/y2kxy293 美孤立主义地图(不太清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