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思沙龙》百年乌托邦实验大反思:930反共

楼主: AsamiImai (今井麻美)   2016-06-13 22:44:00
思沙龙》百年乌托邦实验大反思:930反共大屠杀是印尼排华的开端吗?
http://www.storm.mg/article/127165
由龙应台文化基金会主办的思沙龙系列活动《百年乌托邦实验大反思》,第三场“共产、
民族、独立─东南亚半世纪的探索”于5日落幕。在审视欧洲及拉丁美洲情形后,最后一
场讲座回到亚洲,由曾就读印尼大学的正修科技大学国际企业系副教授戴万平,剖析印尼
于1965年“930运动”(G30S)军事政变前后的政治及民族脉络,如何揭露了初生民主的
崩解,以及华人在印的处境及发展。
戴万平首先回应讲座前放映的纪录片《杀人一举》(The Act of Killing),此片从
1965-1966年印尼反共行动刽子手的观点重述这段历史。他指出近来媒体报导,印尼政府
打破50年的沉默,开始检讨这场大屠杀。但自己上周到访印尼时,在咖啡厅与友人提及
1965年事件,还被建议不要在公共场所讨论这件事,“感到很讶异......发现原来(这)
至今还是一个禁忌。”
印尼国族作为“想像的共同体”
戴万平以东南亚研究学者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1983年的作品《想像的共同体》
(Imagined Communities)为开端,描述印尼与其它背景复杂的国家如何建构民族认同,
这个过程又如何导致了印尼排华的印象。
他解释,印尼不是一个在欧洲侵略前便存在很久的国家,而是近代在反(荷兰)殖民声浪
中塑造出来的。这符合安德森在书中描述的民族建构论,也就是其民族认同建立在共同的
想像上。殖民者让原先同种族的人民产生了不同的想像(如东帝汶的独立),也迫使当时
在地域、宗教、种族上高度多元的印尼成为单一的政治空间。
问题是,在反殖民的共同目标结束后,接续的政权该如何统合各社群对印尼的想像呢?戴
万平表示,这是许多东南亚国家面对的问题的根基,因为他们的民族国家是一个想像的共
同体,其中又因为宗教、种族等各种因素,产生了“想像的碰撞”。
“班查西拉”建国五原则
印尼在1945年宣告独立,但独立战争持续到1949年。建国领袖及首任总统苏卡诺(
Sukarno)在1927年成立印尼国民党(PNI),喊出“印尼独立”(Indonesia Merdeka)
的口号,并提出建国五原则“班查西拉”(Pancasila)。
戴万平表示,“班查西拉”五原则受到孙中山建国革命与“三民主义”基础的启发,是印
尼的重要国家价值,也是统一印尼的基柱。五原则分别是:信仰真神(此指印尼人民必须
有宗教信仰,但不一定必须为伊斯兰教真神阿拉)、国家统一、人道主义、人民主权、社
会正义与繁荣。
印尼总统佐科威(Joko Widodo)在1日宣布,2017年起将6月1日定为国定假日,庆祝建国
五原则“班查西拉”的诞生。佐科威表示,以“班查西拉”为行为准则,能以乐观的态度
面对未来,“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可以克服所有困难,成为一个更棒的国家。”
印尼华人“未参与想像”
但是,印尼华人并未足够地参与这个建国想像的过程。“说到印尼,除了岛屿、穆斯林,
也许许多人会想到的是排华。”戴万平说。讨论1965-1966年的印尼反共大屠杀,有许多
可能切入的角度。例如《杀人一举》是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另一种可能是从种族的角度,
“视其为印尼排华的开端。”
华人移居印尼已有数百年的历史。60年代的印尼华人大概分成土生华人与移居华人,前者
先前多担任荷兰与印尼人间贸易买办的角色,这使得他们反殖民的力道较弱。后者则是来
此工作的新移民,其中有些人是为了躲避中国战乱,但对祖国还有依恋,期待未来还要落
叶归根。
1955年,第一次亚非会议在印尼万隆举行。此时倾左的苏卡诺政府已与中华民国政府断交
,并与首度登上国际舞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签订中印双重国籍条约,解决在印
华人双重国籍的问题。
据报导,周恩来曾于60年代表示,“东南亚有这么多华侨,中共政府有能力通过这些华侨
输出共产主义,使东南亚一夜之间改尽颜色。”
反共行动下的受害者
930政变后,印尼军方的主要目标是共产党及亲共人士,而被认为与共产党关系最为密切
的华人也遭到屠杀。戴万平解释,与前殖民者的关系、对祖国的依恋,都让华人被质疑对
印尼缺乏忠诚心。又因为当时中国是共产统治,加上周恩来的共产主义输出说,让华人难
逃其咎。另外,华人当时支持土地改革,这也激怒了拥地的贵族或原住民。
“1965年到1998年之间,华人是不敢碰政治的。”戴万平表示,“1965年之前有华人政党
存在,但1965年发生了这么可怕的事,吓到了他们。”930政变后,往后30年的苏哈托政
府反共路线依旧,华人也仍然受到歧视,包括不得使用华文姓名、也不得进入政府体制。
1998年反华暴动后有所改善
1998年因金融风暴点燃的印尼反华暴动以后,华人文化与参与社会的权利逐渐解禁,华人
处境也有好转。为挽回因暴动逃离的华人信心,印尼政府取消了禁学中国普通话的禁令、
与区别土生(pribumi)与非土生(non-pribumi)华人的规章。2003年起,中国新年也成
为国定假日之一。
华人参政的比例也有提升,像是独立竞选连任雅加达首长的钟万学(Basuki Tjahaja
Purnama)。因前雅加达首长佐科威获选总统,接任成为代理首长的钟万学,将在2017年
挑战成为这个近9成人口为穆斯林的国家中,第一位民选的华人首长。
戴万平认为,小名“阿学”(Ahok)的钟万学的选战表现,将是印尼是否接受华人社群、
摆脱反华阴影的的一大指标。
迟迟未来的转型正义
戴万平表示,纵容屠杀的苏哈托于2008年逝世后,仍然受到许多人的崇敬,其地位也未被
检讨。除了左派与右派的分别,宗教的力量在印尼也不可小觑,总统佐科威1日对“班查
西拉”的肯定,也可视为对伊斯兰团体压力的回应。
他解释,伊斯兰团体是反对共产主义、反对重启大屠杀调查最甚的一派声音。他们认为共
产党为无神论者,而与伊斯兰信仰有所冲突;部分伊斯兰团体也参与了50年前的剿共行动
。戴万平认为,检讨1965-1966年大屠杀的工作可能还要好一段时间才能有所进展,“只
怕到时候许多史料已经不存。”
“新南向政策”的历史及文化底蕴
戴万平分享自己在印尼的求学经历中“并不感觉受到歧视。”他表示印尼人可以区分台湾
人与中国人,对台湾人也相当友善。台湾约有20万名来自印尼的移工,7月许多印尼人将
在台北车站庆祝新年,“不知道今年台湾人将如何看待(这项活动)。”
戴万平表示,台湾人大多没有认识到印尼的复杂背景。他也期望大家能扭转对东南亚的负
面印象,并反省我们是否能对移工更加友善。
戴万平并提到,目前东南亚研究的学者在台湾机会不足,许多博士生前往中国任教,这是
蔡英文政府锁定东协与南亚进行双向交流的“新南向政策”中,所要注意的现象。近来对
东南亚的讨论多聚焦在经济、贸易与投资上,但认识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也对了解今日
的境况有很大的帮助。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