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能使“鬼佬”推磨?中资入欧的盘算
http://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1718192
随着“欧洲战略投资基金”(European Fund Strategic Investment, EFSI)的陆续启动
,以及欧洲议会议员报告对中资挹注的警示,中国因素势必在今年以后成为影响欧洲政经
的一大变量。众所皆知,欧洲自2008年金融风暴之后,面临了众多挑战,远的如爱尔兰等
国债台高筑、希腊濒临破产,近的如通货紧缩罩顶、英国试图脱欧,此外尚有施以人道救
援,而接纳的庞大难民,与因应反恐措施而支出的庞大费用。再加上总需求不足、人口老
化、基础建设老旧、青年普遍失业率居高等挑战,让整个欧洲陷入了相当长期的衰退。
种种危机潜伏,景气迟迟不见反转。为了改变现状,欧洲执委会(European Commission
)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在2014年提出“欧洲战略投资基金”(或称“容克
计画”)。该策略计画以230亿欧元成立此基金,其中50亿欧元来自欧洲投资银行(
European Investment Bank, EIB),180来自私人资本,由欧盟担保。换言之,容克希望
绝大部分的资金能来自民间,此计画不会增加公共部门债务,也不要求欧盟会员国进行投
资或改变预算。若一切顺利,基金可望在三年产生乘数效应的规模,达到3150亿欧元。投
资项目包含了能源、交通运输、资讯产业等,以约等同欧洲24% GDP的钜资来刺激经济增
长。
不过现在看来,容克的估计过于乐观。为求达标,欧洲执委会则必须向其他国家或国际行
为者募资,于是2015年中国总理李克强造访布鲁塞尔之际,提出了愿意投资50到100亿欧
元,因为此计画可以“对接一带一路”。欧盟内部经过数月的评估,认为中资若符合欧盟
法律规范,遵守游戏规则,则没有理由拒绝中资。事实上,作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中
国,长期以来早就对欧洲各地进行投资,虽然仍不及对美国的投资,但千禧年以来亦累积
将近千亿美元。
有论者拿中国对非洲的投资做文章,认为中资进入欧洲将会带来诸如环境破坏、腐败等负
面影响。这种说法有些类比不伦,欧盟法治的健全程度远超过非洲,且欧洲国家的民主制
更能提供有效的问责,来解决非洲独裁或半专制国家面临的治理困境。
但中资的介入,很可能会产生所谓的寒蝉效应,这里指的是,欧洲诸国本应从西方价值来
面对中国,却因仰赖中资而对其行径默然。当年东西冷战,苏联隔起来的是刀山剑雨的铁
幕,如今中国的力量也已进入欧洲,用的是真金白银的华幕,不强制隔离彼此,却让人难
以抗拒诱惑。具体反映在16+1的中欧合作论坛,即11个欧盟会员国、五个非欧盟的欧洲国
家,多位前共产国家,再加上中国的组合,未来或将使中国的势力渗透至欧洲内部。
除了寻求国际政治的影响力外,中国对欧洲的投资还着眼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市场,正如
透过一带一路推销过剩产能,透过基金投资或可以穿透贸易壁垒,直接在欧洲设立分支兜
售。但此目的会遭遇更多困难,像是欧洲最近才因中国的钢铁倾销屡起抗争,甚至启动反
倾销的调查。
再来是获取智慧财产权等知识技术,透过合并或收购欧洲公司,可以省去庞大的研发经费
,像是被收购的MG Rover Group,其技术便被买家上海汽车用以制造“国产车”。第三是
获得国际品牌的声誉,提升中国企业的战略地位,如吉利入主瑞典富豪汽车(Volvo Cars
),让吉利迅速成为世界级车厂。
近来,更为了要促进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北京把目标定在“中国制造2025”。问题是,
依照2015年中国科学院学者的估算,中国的综合工业现代化指数在世界大约只是中段班程
度,属于工业初等发达国家;他们认为大概在2030年左右,中国会完成第一次工业现代化
,即达到发达工业化国家在1970年的水准;在2050年左右达到2010年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准
。这种非常政治不正确的研究即使符合事实,也未必能为中国官民接受,问题不在于中国
的工业有多落后,而是在于进步的时限超过北京的预定。
技术进步靠的是经年累月的学习与创造,纵使是“举国体制”亦无法一蹴可及。若要达到
中国国务院针对2025定下的标准(像是创新能力、专利数等,以专利进出口为例,2011年
,中国有170亿逆差,而美国则享820亿美元的顺差),显然必须透过各种管道,那么,举
国并购或许可行。
于是从过去中国南车时代新材公司收购可以供给动车减振及降噪特殊材质的德商Kraiburg
、中航工业机电系统公司收购具有变速器技术的德商KOKI等,到现在“美的集团”打算加
大收购具有先进机器人技术的德商Kuka AG、中国化工集团提出收购拥有转基因技术的瑞
士Syngenta公司等,林林总总不胜枚举,都是为了突破中国制造的困境。
目前,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季中国海外并购的金额已达一千一百多亿美金,接近2015整年
度的一千二百多亿。可以想见,未来在欧盟正式批准中资挹注后,会有更多的并购情事发
生。特别是由于中国急于提升制造业工业的大国地位,为数不少的欧洲中小型业者虽具有
技术优势,但恐难敌这一波的景气寒冬,其战略资产很有可能为中资所并吞。届时,原本
立意良善的容克计画,将变成大开方便之门的雀占鸠巢。
甚至可说,当中资开始掌握某些欧洲产业的命脉,世界政治将起巨变。如十多年前,美欧
便因六四事件而对中采取的武器禁售迭起龃龉,比起中国的人权民主等问题,欧洲的政经
菁英们更在意中国市场,不惜与华府针锋相对。所幸那时中国悍然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让
欧洲政客无言以对,只能维持禁售原议。又如近年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
Gazprom)对欧洲颐指气使,做为并吞克里米亚的筹码,是否会为中国所模仿,则是欧盟
所必须严正考虑的变量。
总体观之,中资即使能大举进入欧洲,能否顺利存活乃至于运作,才是真正的挑战。这关
键便在于中资的管理,包括企业文化的整合、整体形象的建立等。根据Pew近十年来的调
查显示,欧洲大国普遍对于中国的观感不佳,除英国民众对中国有好感的略大于反感外,
其余多是五五波,而德国更以六成高的反感比例,凌驾和中国具有潜在冲突性的美国。随
著欧中双边的贸易额越来越高,逆差越来越高,对中国的反弹也就随之高涨,民意所向反
映在最近欧洲议会关于是否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MES)的投票上,有超过七成的票数
反对。
纵然此举不具法律约束效力、也无益于阻挡WTO条款里的时限(在议定书第15条上有着模
糊的叙述,让中国在入世15年后,可能将自动获得MES),更背上保护主义的骂名,欧洲
议会却仍执意一搏,以表决对欧盟执委会施压,显见背后有强大的民意推力。
相较于美国的戒心,欧洲看待中国较为宽容,不过这并不代表着照单全收。当民意忧心于
不对等收购、欧中双方的倾销大战升温,这些会否成为中资在欧洲并购的阻力,值得后续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