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修昔底德的南海陷阱:霸权恐惧还是政治猴

楼主: AsamiImai (今井麻美)   2016-05-11 08:28:06
修昔底德的南海陷阱:霸权恐惧还是政治猴戏?
http://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1684699
2016年4月15日,美国国防部长卡特在南海登上美军第七舰队的史坦尼斯号航空母舰,宣
示美国将“继续在南海维持区域稳定”;而中国也同日宣布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上将出
访南沙永暑礁,该地建有3,000公尺长的机场跑道,中国官方已在今年1月初进行民航机的
“校验试飞”,许多分析家当时即推测,北京不久之后将会让军机起降该岛。
果不其然,4月17日,中国海军一架巡逻机以紧急运送重病工人返回本土救治的名义,在
永暑礁机场降落。接着,美国网络媒体《华盛顿自由灯塔》又披露,中方在4月12日测试
了射程覆蓋全美的东风-41型洲际弹道飞弹。5月4日中国官媒《新华社》则报导,南海舰
队6艘主力水面舰已在南海与潜舰部队展开联合实兵演训,并将分别前往东印度洋、西太
平洋的“生疏海域”演习,沿途更还会带动该舰队航空兵、西沙及南沙守备兵力,以及北
海舰队相关兵力参加演练。
南海情势由这一波波的军事动作看来,貌似日渐紧张,但中国著名的国际关系学者、清华
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却在4月18日的一场讲座中表示:尽管中美之间的
矛盾,是“霸主国”和“崛起国”之间,结构性的零和竞争,但是由于核武的存在,中国
面临战争的威胁同历史上其他崛起国相比是“最小的”——因此,中美之间的“修昔底德
陷阱”(Thucydides Trap),也凭借著核武的缘故而不存在。
阎学通的意思,或许有些拗口,但简单来说,就是中国常讲的“斗而不破”。
▎美国和中国,谁是“南海斯巴达”?
所谓“修昔底德陷阱”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根据古希腊历史学
者修昔底德,其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中所言:
使战争变得无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权力的增长,并因而导致斯巴达的恐惧。
艾利森借用修昔底德的观点,提出在国际体系中,“崛起的强国”常因不满体系中“既有
霸权国”所建构的秩序与规则,而提出挑战;霸权国则畏惧崛起国的挑战,而被迫挺身回
应——至此,战争遂无可避免。
艾利森认为,在过去500年的历史中,全世界共有16个崛起国挑战霸权国的个案,其中就
有12组对立,最终落入了修昔底德陷阱。
历史学者可能不会同意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当真存在,毕竟从历史角度来说,雅典与
斯巴达在战争爆发前,各自是彼此同盟的支配者——当时雅典领导的“提洛同盟”与斯巴
达的“伯罗奔尼撒联盟”相互遥望——而当双方在西元前446年签订“三十年和约”结束
了“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时,雅典与斯巴达彼此都认为势均力敌、需要尊重对方的同
盟。若以此来看,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结果更类似于强强均势的两极体系,反倒与艾利森的
理论假设完全相反。
而从古希腊回推到2,000年之后的现在,截至目前为止,各个核武国之间确实未曾爆发过
战争。但若我们了解美国与苏联在冷战时期的核武发展历程、战略思想与作为,即可知:
阻止“美苏热战”爆发的关键,并不是核武本身的存在。
没有核武,欧洲自1871年之后,各主要大国之间也没有爆发过战争——如果没有1914年的
塞拉耶佛事件,或许没有核武的长期和平,能继续维持下去也未可知。更不用说在东亚历
史上,宋辽两大帝国的澶渊之盟也维持了超过一个世纪的和平。诸如此类的正反个案举例
还可不断持续下去,但如果就中美两国在亚太的战略竞争,是否会爆发战争等级的冲突?
我们回头从在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与柯白(Julian Corbett)关于有限
战争及无限战争的承先启后理论中,或许能找到另一种观点的答案。
▎有限作战,无限目标:胜者如何“占领”海洋?
由于中国与美国在军事上的差距相当巨大,两者的竞争因此很难与伯罗奔尼撒战争类比,
反而比较接近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第八篇所谈论的——弱国与强国在有限战争中的对
抗——而非势均力敌的两大国之间以彻底击败对方为目的的无限战争。
克劳塞维茨认为,弱国如果在政治上具有进攻的动机与地位,那么在军事上也应“主动进
攻”。克氏的这番论点,并非暗示弱国“只要发动战争就能获胜”,而是“主动进攻”的
目的,无非是为了在不利的时期到来之前先下手解决问题、或至少暂时获得一些利益以便
往后利用。
但是若考虑到美中两国的竞争,实具有对东亚领导权的争夺意义,那么克氏上述的观点,
似乎又略显得不合时宜;所幸英国海洋战略学者柯白,利用了克劳塞维茨身后发生的克里
米亚战争(1853-1856)以及日俄战争(1904-1905),对其理论的再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的
分析途径。柯白的理论如此认为:
若争夺的事物本质在抽象政治意义上接近“无限”(霸权地位),但有一明确的“有限地
理目标”可将抽象目标具体化,那么力量差距甚大的国家之间,还是会因此而爆发“有限
战争”,因为这个目标可由海军加以孤立,遂使得双方最终不会以彻底战胜对方作为军事
目的。
柯白的理论,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用其引援的两场战役,倒推回柯白所述之战略逻辑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克里米亚半岛作为俄国谷物的主要出口港,在经济上具有极为重要
的价值,又是俄国在黑海发挥影响力的“心脏”;且因俄国缺乏铁路系统,以及克里米亚
半岛的范围狭小,庞大的俄罗斯陆军难以全力在该处作战。
而日俄战争中的朝鲜半岛与中国东北南部,也具有类似的孤立性质——这让日本在掌握与
朝鲜半岛间的制海权后,俄国要从欧洲增援该地的企图也变得非常困难。
据此逻辑,中国对于南海或许当真具有“进攻的政治动机”,但南海本身却不适合作为将
抽象政治目标具体化的“有限地理目标”。因为除了“南海”这一概念范围过于广大之外
,海洋本身亦无法被“占领”,只能退而求其次以极为细小的岛礁为目标。尽管如此,握
有海空力量优势、有能力掌握制海权的一方是美国,即便中国想要尽可能多占领岛礁,也
没办法将南海地区“孤立化”。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南海地区并不容易发生美中之间的战争;反而是范围相对狭窄许多
、且地理目标明确的台湾海峡,还更为符合上述的理论环境。
▎余誓以至诚,向全国人民...“耍猴戏”?
克劳塞维茨曾经说过,衡量战争是否会爆发的一项指标,即是双方对于利害关系的敌对意
图,这与“修昔底德陷阱”中所谈到的“斯巴达的恐惧”,似乎有相符之处。但克劳塞维
茨更进一步指出,必须在物质或精神上具有“绝对优势”、或至少必须具备敢于拼斗的精
神与决心,才能追求“打败敌人的无限目标”。
同样的观点,亦适用于政治目标无限、地理范围有限的战争;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样的
政治决心与进攻精神,想打也打不起来。
回过头来看,当阎学通说“核武让修昔底德陷阱不存在”,全球化时代让强者不能遏制弱
者时,他忘了的反面意义则是:弱者,同样因为无法运用军事手段,而对强者的行为无能
为力。放在南海争端中,中国固然可以不甩美国、继续填海建造各种人工设施,但中国同
样无法制止美国实施航行自由。从这点来说,美中两国在南海的各种行动与“修昔底德陷
阱”的关连性就不是那么使人信服。
不过,我们也不能忘了另一种可能的存在——其实中美双方都在“演猴戏”,演给其他国
家与各自的人民看。
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在去年10月17日由“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和“中国国际战略学会
”在北京主办的第6届《香山论坛》上,曾公开表明:“即使于涉及领土主权的问题”,
中国也“绝不轻言诉诸武力,力避擦枪走火”,且始终透过“与直接当事方的友好协商”
,解决分歧争端;然而,领土主权早已在2009年级被中国列为6大“核心利益”之一,范
长龙的一席话等于是把“猴戏”的后台给泄了底,因此中国国防部不敢将这部分发言照登
于官网公布的讲稿——但(对于主办单位来说)很不幸地,很多事情无法隐瞒于网络时代
,终究还是被有心的中国网友发现现场演说与讲稿的差异。
▎伪装的恐惧,来自华盛顿?
那么美国是否又如许多中国学者所言,在面对中国时,透露出修昔底德陷阱理论中,体系
霸权对崛起强国的恐惧?
但看美军高层不断在国会听证时呼吁,南海局势相当危急,需要多加注意、采取更多行动
。许多媒体甚至报导,南海问题造成以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Harry Harris)为
代表的军方,与白宫国家安全顾问莱斯(Susan Rice)为首的国安团队之间的分裂,诸多
报导大有美国“非常恐惧”之感。
不过如上所述,美中之间的力量差距——特别在军事层面——实在相当巨大,因此难以想
像美国会如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斯巴达般,怀抱着如此脱离现实的战略恐惧。
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沃克(Robert Work)在去年12月14日就说,虽然来自中国的威胁可能
会更深远和持久,但美国的作法是一方面谋求与其对话和合作,另一方面以军事科技为驱
动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吓阻——让中国领会到任何谋求打胜仗的企图,都只有失败一途。
沃克的发言翻成白话就是,美国知道自己终究还是太平洋的老大,有太多手段可以在军事
上压制跟他差距十万八千里的中国。所以美国仍维持308艘海军舰队的规模——尽管美国
海军自己估计要450艘才能满足“所有”作战需要。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在雷根政府时代,美国可曾提出过“600艘海军”的计画来面对苏联
的海上威胁,而那时的苏联可没有真正的攻击型航空母舰。而如今中国海军大张旗鼓发展
航母战力,甚至第一艘国产航母也在积极建造中——结果美国并没有相应调整舰队规模,
这也以实际的举动说明了美国其实并不畏惧中国的战略挑战。
在战略上,强者总是比弱者拥有更多资源,因此能施展更多手段。2015年退役的美国海军
作战部长格林纳特上将(Jonathan W. Greenert)说过,中国现在的战力当然是比1990年
代要进步得多,但“假使”双方在西太平洋发生战争,获胜者仍然会是美国——只是会比
1990年代就打仗,要多更付出代价罢了。
但若真如此,国际关系学界十几年来,关于美中两国是否会落入修昔底德陷阱的辩论,顿
时也显得尴尬无比。我个人认为,这代表在资讯爆炸的时代,必须从更多元的途径认识事
物。修昔底德陷阱或许在美中实力极为接近的两极体系下会出现——一如冷战时的美苏对
峙——到时国关学界的众家门徒们,再回头讨论核武是否让美中之间不存在“修昔底德陷
阱”也不嫌太迟。
作者: eqil (松下静)   2016-05-11 18:43:00
作者: Saaski (GreedIsGood)   2016-05-11 23:11:00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