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 论国家公园登山条例《步道封闭&开辟路径

楼主: icandoit (向远方走去)   2016-08-20 00:31:08
论国家公园登山条例《步道封闭&开辟路径篇》
http://f127415136.pixnet.net/blog/post/160796711
第九条第二项:禁止进入未开放之山域步道及自行开辟路径。
这边要分两个部份来讲。第一个是山域步道的开放与否,第二个是自行开辟路径。
1. 山域步道封闭的合理性?
曾经有人做过统计,以台湾高山健行活动最热门的“百岳”为指标,
这一百座山头,其中有近半数的四十几座是处于封闭状态。
理由千奇百怪,从道路坍方危险,到芒草太长……等等不一而足。
但,时下进行高山健行的登山客们,最汲汲营营的,还是为了“完百”而努力。
于是这造成了一些现象。
目前封闭的百岳路线、山头,其实都有在圈内流传的破解撇步。
申请攀爬A山头,但走一走“哎呀我迷路了”就“不小心”到了隔壁的B山头;
或干脆直接无视封山,爬就对了。
这样的现象其实已是公开的秘密,大家口不说,身照做。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官方将登山路线封闭,对实际山难的发生没有任何帮助。
反而会因为大家都爬黑的,当真的发生山难时,搜救队更难以掌握遇难者的相关资讯。
各位看客也许会不以为然,认为这些登山客真是拿自己的命在开玩笑,不负责任。
但说真格的,会去攀爬这些封闭的冷门路线的人,本身都具备一定的能力,
足以应对可能的风险。
我没时间对以前的资料进行汇整,
但是光看今年度 (2016)截至目前为止发生的山难事件,
没有一桩是在明令封闭的步道上出现。
同时,国家公园法中,国家公园的权责只限于“生态考量”而进行山域管制。
“登山安全”从来不在国家公园应该负责的范围内。
我认为,登山安全要由公家机关这边加强,不是把步道封一封就能奏效。
让我们看看现代登山的发源地:欧洲怎么做的。
欧洲的攀登圣地:霞慕尼,那边没有任何对山区活动的管制,没有。
你连报备申请都不需要,就自由自在的入山攀爬就好。
任何对于风险的判断,都回归到登山者自己身上。
但是,当地的旅游中心,有非常非常详尽的,关于山区路线状况的资讯供登山者查阅。
同时也有即时的路线状况回报,登山者在攀登完毕后会将现在的路线状况及资讯带下来,
让旅游中心可以更新。
如此,登山客能有充足的资讯,判断这条路线,在不在自己的能力范围。
没有人会无谓的送死或将自己逼入险境的。
除了资讯之外,再来就是管理的问题。
也许有人觉得完全不设入山管理太过激进,搜救队一样无法掌握遇难者的资讯。
那我们可以学学东亚第一登山强国:日本。
日本的山区,尽管山难发生比率比我们高上一大截
(去年因山难死亡的人数共为200多人,扣掉人口基数差异,其比例还是比台湾高),
但日本的山从来不封山。
以我去过的八岳山区为例,他们就只是在登山口放一个小信箱跟一盒表格,
你入山前把你的登山计画填一填,丢进信箱就好了。
这个措施正是为了一旦发生山难,搜救队可以更有效率的掌握登山者的情况而设计。
建议:一昧封闭登山步道,无法有效降低山难发生比例。
应该开放所有步道 (有生态考量者可进行总量管制),并改为报备制。
同时公家机关可尝试建立更完备的山域资讯查询系统,让登山客有更多资讯去判断自己适
不适合攀登某些路线。
2. 禁止自行开辟路径。
这一条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台湾的登山活动,除了大家知道的“登百岳”之外,其实还有许多不同形式。
让我来解释一下大家就会知道这条多好笑了。
变化路线:
就算是在“登百岳”这个范畴,既有的登山步道也不是千年不坏。
有些步道因为开在山腰,台风过后就坍掉了。
比如八通关古道的观高到八通关这段,早年的路在某次台风后就变成一大片崩壁,
现行的高绕路也是山友探勘出来后,才由国家公园采用。
又或者一些季节性的路线,比如“能高安东军”最后一天的万大南溪那段,
夏季水量大的时候,溪床上的路有些风险,
因此有山友在上面开了一条高绕路,让夏季通过这个区域更加安全。
变化路线2:
就算不是因为安全考量,仍有许多变化路线的可能性。
以北一段为例,传统走法从南湖南峰后,就要下到中央尖溪,再从溪谷一路爬上中央尖山
,绕一个U型。
但其实也有从南湖南峰─巴巴山─中央尖山的棱线路线可以通行。
这种变化路线对于山友来说,也是另一种挑战的乐趣。
探勘
有一些山头,尤其是海拔较低的中级山,根本就没有既有步道可以上到山顶。
但人们探索的心不会止息,总是有些人会想要到那些没有人踏足的山巅去看看。
又或者,台湾的山区深处,往往藏有许多古早的人文遗迹。
从清朝、日治时期的古道遗迹、原住民的旧部落、早期林业伐木的遗迹等等。
这些人文遗址的现场,都不是既有的步道系统能够到达的地方。
只能仰赖登山者“自行开辟路径”才能到达。
溯登
溯溪一直是台湾非常重要的户外领域之一。
沿着溪向上溯行,最终就会来到溪的源头 (废话)。
于是台湾有一种溯溪形式,就是沿溪一路上溯到源头,之后接到山上的步道系统。
冰雪攀
台湾每年只有冬季时才会降雪,
而积雪结冰的高山,就成为培育台湾登山者前往国外攀登高峰的摇篮。
但,大部分的冰雪季路线,并不在国家公园既有的步道范围内。
冬季的玉山北壁 (千元纸钞上的玉山那一面),不知道培育出多少优秀的冰雪攀登者;
雪山圈谷,更是基础雪地训练最佳的场所之一。
结训时由圈谷直上雪山主峰的体验,应该是台湾许多有雪训经验的学员共同的回忆。
上述举的这些例子,只是除了“沿着步道登百岳”之外,台湾现有登山文化的一部分。
但政府制定出了“禁止自行开辟路径”这一条,就彻底打压了这些不同形式的登山活动的
存在。
建议:取消“禁止开辟路径”。
作者: banboy (bb)   2016-08-21 22:12:00
取消所有封山,并将风险回归登山客。刁民搜救完后不想付费,又要上新闻控诉政府死要钱了
作者: sbbkk (地瓜)   2016-08-20 23:32:00
但是第二点就不符合LNT了
作者: sallytai (电机系人社祖)   2016-08-21 00:05:00
回楼上,那可能极端到所有的山都不能爬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