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book 看板 #1FebbYE9 ]
作者: Liugi (高秋独眺,霁晚孤吹) 看板: book
标题: [心得] 身分的徘徊─永远的《边境国》
时间: Thu May 3 18:09:35 2012
后现代的焦虑不是道德的焦虑,是选择的焦虑。在一切崩垮、被挑战的年代,人们必须迅
速在众多选择中找出属于自己的标签,往身上最明显的地方贴,才算是给了社会一个交代
,有了安身立命之处。托努的《边境国》看似讨论东欧和西欧、男性或女性、现代性和非
现代性、生者和死者、童年和成长、现实和非现实的碰撞和权力关系,但其实更是站在两
者其中,不选择也不焦虑,对着定义模糊的陌生人,叙述著《边境国》的一切。
那声音来自一位出身爱沙尼亚的翻译,他到了法国,遇见了对他有兴趣的情人,他接受了
情人的邀约,搬进了他的公寓。公寓里有他“一直梦想着拥有”的玻璃家具,床放在挑高
阁楼上,他“热爱”那充满戏剧性的楼梯,像是活在剧场里,而他是戏里“咀嚼著阴暗的
念头”的主角。他着迷了。他着迷与这个公寓,却同时发现那着迷本质的虚无和的实际的
不堪(最后我终于明白这些玻璃是不会干净的)。
公寓的主人──一位拥有社经地位,能够以西欧视角观看、空谈各种政策与论述的年长教
授──并不受作者青睐,他在与他共处时感到自己是出卖身体获得资源的婊子,坐在他的
对面不是想把他推下身边的运河,就是冰冷地拒绝他感受到的情欲。他厌恶他西欧人的天
真,也厌恶同样来自东欧的同胞;他对橱窗中精致的商品感到可笑,同时嘲笑窗外那些和
他一样买不起这些商品的人。两者都让他讨厌。他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所有标签,随即伸手
一一撕下,随手丢在路边。
那他在哪里呢?他像游魂一样走在城市里,只是观看。他像赫拉巴尔一样处处看见底层的
珍珠,但他不在他们中间。他保持着距离,像一条鬼魂。东欧贫穷的童年不停追上:祖母
的唠叨、难闻的气味、溼冷的森林、陈旧的传统……他离开那个城市,逃离了那一切,但
他的逃离没有终点,因为自由只存在移动里,一个永远无法掌握的概念。于是他再次摧毁
巴黎的一切:情人、公寓、正当身分。再次上路。
“边境国”在历史上指的是位于西欧与俄罗斯之间的国家,“为了防止苏联共产主义扩充
”而存在,换句话说,边境国不是身分,是身分的徘徊,是暧昧、是隔离、是拒绝。书里
的主人公离开了地图上的边境国爱沙尼亚,但他到的地方不是身为拒绝者的西欧,也不是
被拒绝的俄罗斯,而是形而上的边境国:身分在那里是流动的,不断被重置、推翻;只有
意识,几乎透明。而爱与被爱、欲望和被欲望,像自由一样只能在距离外的想像中被挑起
,复而在触碰的当下崩跌,被轻易地闪身避开。
作者/沈意卿,英国西敏大学视觉文化硕士,曾任职各种媒体:广告、杂志、网媒,编写
网络游戏、动画剧本。译有《咿咿咿》一书。部落格《桃红柳绿,生张熟李》
http://planetary-strangers.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