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救赎》- 绝望的土地开不出善良的花

楼主: lovinfaintly (我不是归人,我是一匹马)   2012-03-21 19:12:28
书爱♥ 《救赎》- 绝望的土地开不出善良的花
http://lovinfaintly.pixnet.net/blog/post/30527494
图文网志好读版(有图无音乐,请安心服用)
======BBS纯文字版
《救赎》PUHDISTUS
作者 / 苏菲.奥克莎侬 Sofi Oksanen
出版社 / 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 2012年03月30日
===============以下有不影响阅读之剧情透露,没有结局雷。
这本书我紧抓着在一个下午之内看完它,看得我全身不舒服,却又无法放手。若你看了这
本书的书名,以为它是温情疗愈系,那你错了。就我能看到的,它讲的是羞耻与罪恶,黑
暗和挣扎。
这是个很痛苦的阅读过程。故事发生在爱沙尼亚,遥远的、对我们来说仅仅出现在历史课
本上的波罗的海三小国一员。时间,在二战后,苏联魔爪统治时期前后。但这本书讲的并
不是战争的恐怖。整本书,充满了人性的黑暗与性虐待的情节。爱莉德的辗转难眠、瑟拉
的恐惧,时间线一拉四十余年,弱女子所受的痛楚却血淋淋相互辉映着,一点都没改变。
容我提醒,若你觉得《龙纹身的女孩》已经太过血腥残酷,性虐待的部分让你不忍卒睹…
那么这本书,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只会更狠,没有温馨的人性光辉。
是的,在本书里,你别想找到什么温馨立志的情节。不过,作者在书中倒是为我们铺露了
神秘的爱沙尼亚风情,充满异国的色彩,光凭这点就值得一读。本书还有一点非常出色:
味道。书中写味道写得淋漓尽致,甜菜、番茄、浆果、烟、体味等等,好像全都闻得到似
的,让阅读的过程更身历其境—换句话说,更增添恐怖感,因为感觉真是太近了。
爱莉德,一个独居老妇;瑟拉,一个伤痕累累的女孩。两人的身份紧密联系,生命相互对
应。一个人的遭遇悽惨到让我反胃,另一个人的人性却是黑暗得令我害怕。
爱莉德对汉斯的感情究竟是不是真爱,我非常存疑。她过了火的偏执,让我想起《飘》(
即《乱世佳人》)里头的郝思嘉爱上卫希礼的情节。毫无理智可言。她的爱更像是对姊姊
的恨意的‘移情’作用,从小就处处比不上英格,当个丑小鸭角色衬托著天鹅,日子久了
,积压的怨恨在姊妹同时看上年轻帅气的汉斯时引爆。我一直不觉得那是爱情。郝思嘉若
真得到了卫希礼,马上就会惊惶失措的—因为跟她想像的不一样。她爱的是她想像中的卫
希礼,不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有缺点的那一个。爱莉德呢?我不知道。或许在她奋斗那么久
以后,她不会愿意去面对这个事实?但我们永远没办法知道以后了。
爱莉德的戏份比瑟拉稍多,而她是个很难定义的主角。我想同情她,但我没办法。她所做
的某些选择,若你不愿以罪大恶极来形容,至少也是无法原宥。然而,我想要厌恶她,却
也没办法。她的强悍、执著、聪慧、痛楚,都仿佛跃然纸上历历在目,我不知道该怎么责
怪她才是。或许只能怪那个时代、那个“吃人的社会”;也还好,书中有太多比她可恨万
倍的人,让我不至于没有对象能够倾注我的反感。
因为是双主线(再加上汉斯的日记,或许可以说是三主线?)进行的写法,每次篇幅转回
瑟拉身上,总让我倒抽一口冷气。很恐怖,我是真的这样觉得。我简直难以想像这事情能
够真实发生。为了读下去,我只能不断地跟自己说这是虚构的小说—虽然我心里很清楚,
非常有可能,在世界的某一处我看不见的地方,这种事情层出不穷如同家常便饭。光是这
个念头就令我发抖。
然而,当故事转向当年的英格、爱莉德、琳达时,感觉并不比较轻松。尤其将四十年前的
她们与四十年后的她们相互对照来看,效果惊人。不爱讲话的英格,事事都不再关心的琳
达,坚毅强悍的爱莉德…她们全都是,心早就死了的人。再对照看看英格与瑟拉讲起故乡
的模样,突然像是在那短短一刻活过来了一样,令人心碎。
最终,是爱莉德解救了瑟拉,还是瑟拉解救了爱莉德?就算我没有保留剧情不透露的意思
,我也实在是说不得准。
结局的段落让我再度吓了一跳。说实话,我只看懂大半,仍有小部分我不知道在指称谁、
或是说什么(若有理解很完全的朋友,跟我分享一下吧)。这本书不但阅读起来很沈重,
而且因为时空交错的关系,也需要很专心地看,才不至于看不懂。绝对不是那种让你摆在
床头的轻松读物。好看,但建议做好心理准备再看。像我…现在时间是晚上七点,我一点
点吃晚餐的胃口都没有,只想在网拍上找个防狼喷雾器什么的。
===============
每个人都可能为爱犯错,当命运之神再次给你面对错误的机会时,
你会选择赎罪,还是带着这个秘密活下去?
天下文化即将在三月底推出苏菲.奥克莎侬出版的新书《救赎》。苏菲.奥克莎侬是欧洲
近年来最备受瞩目的文学新星。光是凭《救赎》一书,她几乎拿下了北欧所有文学大奖。
《救赎》描写在环境压迫下,两代女性为了生存必须面临的挑战。奥克莎侬以二十世纪纷
乱的爱沙尼亚为背景,用舞台剧换幕的方式,将两个女人的过往今昔交错层叠,拼凑出一
段令人颤栗、感叹又无奈的家族故事。尽管时间流逝,但历史终将在人的记忆里留下永恒
的痕迹。
本书不仅囊括多项文学奖,也即将改拍成电影。报导评论本书就像史迪格‧拉森的作品一
样能够掳获读者的心。透过文字,引发人们共同的恐惧与矛盾。《救赎》曾经让欧洲读者
陷入疯狂,如今我们要把这个疯狂分享给你。
荣获欧洲重要文学奖项
★欧洲书奖 ★法国费米娜奖 ★FNAC小说奖
囊括北欧所有文学大奖:
★北欧理事会文学奖 ★芬兰国家文学奖 ★芬兰读书俱乐部奖
★米卡.沃尔塔利奖 ★鲁内贝格奖 ★卡勒维.安提奖等4
★版权售出四十多国‧即将改拍电影
绝望的土地开不出善良的花,因为埋藏了最赤裸的人性。
她因恐惧而做出抉择,成为时代的幸存者,也种下多年后赎罪的契机。
如果命运之神再次降下考验,她该选择牺牲自己,还是带着愧疚活下去?
一九九二年,苏联政权垮台,爱沙尼亚人民欢庆俄国人离开,但年迈的爱莉德选择窝居僻
乡,深居简出。爱莉德在院子发现了一个年轻女孩,她衣衫不整,浑身烂泥,像只被丢弃
的小动物。女孩那惊惧的眼神、紧绷的肌肉,唤起爱莉德过往的记忆:唯有死亡,才能塑
造出这种身体。她想知道,这女孩到底经历了什么?
五十多年前,少女爱莉德与姊姊英格住在爱沙尼亚。爱莉德遇见爱国青年汉斯,顿时坠入
爱河。然而,他的目光只停留在姊姊身上,痛苦的爱莉德强压心中妒忌,等待命运对她伸
出援手。到了一九四○年代,苏维埃红军势力进入爱沙尼亚,汉斯自然成为被铲除的目标
,爱莉德决心要保护汉斯,就算必须背上羞辱,也在所不惜……
【作者介绍】
苏菲.奥克莎侬(Sofi Oksanen)是欧洲最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文学新星,光是凭《救赎》
一书,她几乎拿下了北欧所有文学大奖,另获得有“北欧的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北欧理
事会文学奖,并成为该奖最年轻的获奖者。《救赎》的版权已卖出超过四十国,在欧洲引
起热烈讨论,不仅得到欧洲书奖和法国四大文学奖之一的费米娜奖肯定,她更创下法国
FNAC小说奖的先例,成为首位非法籍的得奖者。
二○○七年,她创作的剧本“救赎”(PUHDISTUS)登上芬兰国家戏剧院演出,甚至成为
芬兰国家戏剧院的常备剧码。二○○八年,同名小说《救赎》出版,一炮而红,久踞芬兰
畅销排行榜冠军,获奖无数。芬兰《首都报》赞誉此书“宏伟、令人颤栗,是每个人都梦
寐以求想阅读、书写并出版的小说”。奥克莎侬于二○○九年获爱沙尼亚《信使报》选为
“年度风云人物”,是芬兰最有潜力的年轻作家。
【名人推荐】
李立亨(资深艺术策展人)、袁琼琼(作家)、黄素娟(诚品信义店副店长)、杨佳娴(
作家)、卢郁佳(金石堂书店行销总监)、钟文音(作家) 战栗推荐(人名依姓氏笔画
排列)
【各界好评】
百分百的杰作、绝妙好书。我希望全世界的读者,真正的读者,都来读《救赎》。──南
希‧休丝顿,《断线》作者
《救赎》确实是一部惊人的小说,让人心碎,同时又满怀希望。经由两个女子的故事,苏
菲‧奥克莎侬呈现了一个国家被苏联、西方,以及历史本身反复伤害,但仍试图站稳脚步
的故事。——拉拉‧瓦彭亚 (Lara Vapnyar),《家有犹太人》作者
文字调性令人联想到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这部作品堪称斯堪地半岛最棒的犯罪小
说。这件苦涩的珍宝预告了,文采洋溢的奥克莎侬笔下肯定会出现其他杰作。──美国《
科克斯书评》
苏菲‧奥克莎侬已然成为一个文学现象……《救赎》是一部精采绝伦的作品,紧抓住读者
的想像力。——英国《泰晤士报》
令人赞叹的作品……奥克莎侬刻划出一件有渲染力,同时充满人道关怀的艺术作品。——
美国《新共和》杂志,Jacob Silverman
别跟我借《救赎》,我不会跟它分开的。我读《救赎》读了两次。第一次读的时候,我全
神贯注,连女儿对我唱歌也无法让我停下来……这本书的叙述太吸引人了,让我第二次读
的时候整个人深陷其中……将会像史迪格‧拉森的作品一样掳获读者的心。——美国《康
科德箴言报》,Megan De Vorsey
权力和失去是《救赎》的主题……它提醒了大家那些我们宁可遗忘的事,那些发生了、却
不被世界正视的事。这个故事包含了数百万人的人生,他们被迫作出不可能的决定,幸福
人生被窃取,……可和玛琳娜‧路维卡的杰作《乌克兰拖曳机简史》和《两辆拖蓬车》相
比。——《经济学人》(线上版)
奥克莎侬熟练地处理双主线和多重观点,让人一页接一页,最后到达戏剧性的结局。推荐
给喜爱托尔斯泰和巴斯特纳克等俄国作家,以及以爱欲与背叛为主题的当代作品的读者。
——美国《图书馆期刊》
假如您今年只能读一本书,就读《救赎》吧。──丹麦《Elle》杂志
《救赎》一书残忍、扣人心弦又精巧,回荡著悬疑气氛:未说出口的祕密和羞愧之事……
像网一样覆蓋全书,让读者一页页读下去……笔触生动、精确而美丽。——芬兰《首都报

苏菲‧奥克莎侬是位技巧超群的小说家,渐次开展她这迷人的故事。她能抓住细微而隐晦
的戏剧性,呈现扭曲的心理和因爱而自我欺骗的理由。芬兰能以此闪亮新星为傲。——丹
麦《晨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