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志:http://blog.udn.com/ccpou/6128998
标题:莫大的人生嘲讽──苦攀托马斯‧曼《魔山》
内文:
(一)德国文学特有的沉郁
《魔山》(原名:Der Zauberberg),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65-1955)的经典名著,于一九二四年发表。此书是以描写年轻人汉斯‧卡斯托普内心发展为中心的教育小说,确立托马斯‧曼文学大师的崇高地位。
所谓“教育小说”,指小说主角游历天下,体验世界,备受薰陶而得以启发了悟,成为社会的理想成员。《魔山》的主人翁“汉斯‧卡斯托普”是年轻的德国大学毕业生,刚通过考试,在进入威恩斯公司担任工程师之前,由汉堡来到阿尔卑斯山达屋斯山庄一间国际肺结核疗养院,探访住院的表兄姚尔欣。汉斯‧卡斯托普原只打算逗留三周,未料当地医生诊断出他罹患肺结核,必须住院治疗,结果一住就是七年。疗养期间,喜欢哲学思考的汉斯遇到院中来自欧洲各国的病友,他们代表不同的种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场,其中汉斯最主要的谈话暨学习对象是,主张一
元论的意大利自由派人文主义者──塞特布里尼,和主张二元论的恐怖主义者──犹太人纳卜达,二人都积极争取当汉斯的心灵导师,不断地长篇论辩“生与死”、“健康与疾病”、“肉体与精神”、“空间与时间”、“宗教与科学”、“上帝与魔鬼”“科技与道德”、“自由与民主”……等一系列问题,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使得汉斯左右为难,一再陷入思考,却觉得在思想上收获良多;汉斯拥护他们,但也不完全赞同他们。
《魔山》的繁复思辩,以及它那犀利的文化解构,加上严厉的社会批判,在在显示德国文学特有的冷静与沉郁。
(二)生死两茫茫
汉斯‧卡斯托普爱上妩媚的乔嘉德夫人,狂欢节晚上,他跪在她面前,向她告白,倾吐爱意,可是她未接受汉斯,不久就下山了。表兄姚尔欣对治疗已感厌烦,执意下山从军,九个月后,再度因病复发,被母亲送返魔山,惜治疗罔效而过世,汉斯伤心不已。当日思夜梦的乔嘉德夫人再度回到疗养院,她却已是荷兰富商皮柏空的亲密爱人,汉斯妒火中烧,向皮柏空表明自己的感受,然无可奈何。接着,罹患黄热病的皮柏空,病情一再发作,主张享乐主义的皮柏空乃自杀而亡,乔嘉德夫人随即离开魔山,汉斯的爱情依然落空。
为了争夺汉斯的导师地位,塞特布里尼和纳卜达之间的言词争辩越演越烈,当纳卜达直言批判主张人性尊严的塞特布里尼是陈腐的古典主义余孽,终于引爆双方激烈冲突,竟要以手枪“决斗”来解决争端。忧心忡忡的汉斯居中讲和,依然无效。决斗时,塞特布里尼故意把枪口朝向天空,纳卜达则举枪射击自己的头部,当场死亡。失去论辩的对手,孤单的塞特布里尼从此失去元气,汉斯也活得漫不经心了。在魔山待了七年,汉斯病愈下山,在爱国精神的感召下,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是不论生或死,汉斯的前途远景一片渺茫。
(三)诟病与称扬
托马斯‧曼于“《魔山》成书记”提到,一九一二年,其妻卡塔林娜因肺部染疾,在瑞士达屋斯肺病疗养院治疗,他前往探病,医生意外发现托马斯‧曼肺部也有斑点,力劝托马斯‧曼留院观察,但被托马斯‧曼所拒绝。下山后,他计划将这三星期的经验与观察,写成具有教育和政治意图的中篇小说,试着通过对话、象征、幻想、梦境、辩论、独白、哲学讨论等方式,将西方世界精神生活的碎片组合起来,想不到一写下来,竟变成一部超过五十万字的长篇巨著。
小说或艺术品的创作目的,首在给人乐趣,若能引起共鸣、带来感动,更是创作者所求之不得的。综观《魔山》一书,动作语码贫弱,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最被诟病的则是“百科全书”式的内容,充斥长篇累牍的神学、医学、病理学、生物学、天文学、气象学、超心理学(显灵、精神感应)、音乐、文学……等,特别是共济会员塞特布里尼和耶稣会士纳卜达二人之间哲学性的“空谈”、辩论,相当晦涩艰深,实在很难吸引读者,遑论阅读的乐趣。不过,称扬的人认为,《魔山》赋予这些知识一个统一的美的形式。托马斯‧曼对此亦颇有自信,一九三九年,流亡美国的
托马斯‧曼在普林斯顿大学专题讲演时,针对《魔山》就有以下的说明:“这部小说对我来说是一部交响乐……谁第一遍读完《魔山》,我就奉劝他再读第二遍,它那特殊的吸引力和风格,使读者在浏览第二遍时感到更大的兴趣和满足。”
(四)内涵语码深刻
以文学结构主义观之,《魔山》最有价值的,毫无疑问是在“?涵语码”方面,特别是关于“空间与时间”和“生与死”、“健康与疾病”。山中的疗养院,与世隔绝,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使得“时间”似乎失去了意义,汉斯‧卡斯托普发现,时间不只是“由一序列无向度的点构成的线”、“在空间中的运动”、“永恒与无限”,而且“习惯是一种沉睡,时间感的疲乏;这说明为什么年轻的岁月过得缓慢,而暮年之路愈走愈快。我们领悟了,置入变迁与新奇的片段可振奋时间感,并以此更新生命知觉”。此外,在疗养院最常讨论和看到的是“疾病与死亡”,汉斯认为,疾病ꄊu使人精纯聪明而又不寻常”;面对死亡,塞特布里尼告诉汉斯,“唯一宗教态度是视之为生命的主要部分;抱着了解与情感,将之当作不可违反的生命条件”,汉斯的看法则是“葬礼非常能陶冶人;有人若是觉得须要提升,我总认为他应该参加葬礼,不是上教堂”。总之,汉斯经历的疾病和接触到的死亡,远远超乎他的想像,大大发挥了教育功能,使他克服对死亡的恐惧,有了人性的了解,亦即在理性方面并不忽视死亡,也不鄙夷生命中黑暗、神秘的一面,反将之纳入考虑,而又不让其控制心智。汉斯终于了解,欲达更高的清醒与健康,人必得亲历疾病与死亡的深刻经验ꄊF同样的,人须有“罪”的意识,方能寻得救赎。诸如此类的?涵语码,令人咀嚼、深思,也使《魔山》真正成为重量级的小说经典。
虽然汉斯‧卡斯托普在魔山获得了“启蒙”,可是他痊愈下山,旋即投入不知为何而战的烽火之中,则先前思想上的启蒙又有何意义?如此岂非莫大的人生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