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fw190a (las)》之铭言:
: 司法不公可能在程序上出问题,
: 但也不是每个案子都有这种疑虑,毕竟有些情况是明摆着的。
: 以这个水手案例,按中国法律要死刑,但英国就不愿意接受这种判决,
: 这根本无关程序了,而是单纯不想接受当地法律。
: 这样不是护短到底什么叫护短呀?
: 取而代之的是义律在船上当法官判了罚款与劳动,
: 这就是公正先进的司法体系?
这绝不只是刑度上的问题而已 各个国家对刑事民事案件量刑不同 连当时英国人都懂
但这还牵扯当时清廷对外国人本国人的司法量刑偏差跟程序正义
英国人当时会对清朝司法这么感冒 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早在乾隆当时几次的广州涉外的外国人中国人命案司法案件
在乾隆授意下 几乎都是皇帝直接下旨 然后地方官直接处刑
什么三法司复查秋审朝审秋后处决都免了
当时英国人在华代表也都明白有大清例律的存在 一般死刑流程上 少说也该跑好几个月
就算是直接杀人 判斩立决的情况也很少 多的是斩候监等旷日费时的流程
但在涉外命案犯罪的情况下
乾隆是特地提高的量刑标准跟执法速度 原因无他 : 借此震摄在华洋人
这种 "朕即是法"的中国特色司法标准 当时中国人是很习惯啦
但要理解 当时的英国 是已经完成权利法案跟光荣革命 甚至还有陪审习惯的国家
对这种人命莫名奇妙的草率程序跟对外国人明显的双重标准 自然是相当的愤慨
几次这种司法处理 最后到休斯夫人号砲击误杀案之后 英国人再也不主动交付英国人犯
原因无他 : 再也不相信中国的涉外司法处理公正跟程序正义
这也是为何当时义律对林维喜事件会这么处理 跟林则徐的谕令反应这么激烈的原因所在
要知道 当时英国才不是什么中国的藩属国 是已经迈向日不落国的第一强国
中国既然敢这样玩 英国是有实力反击的
两边是有这样累积已久的矛盾 直到鸦片战争才爆发的 决非一日之寒
另外 清朝近代涉外在司法上的操作已经不太正常了 外交操作还可以再更夸张
像第二次英法联军之役 中国自己都有 "两军交战 不斩来使"的成例了
竟然还在战争中扣押虐死英国的谈判使者 这在中国自己内战标准几乎是要死战到底了
最后北京沦陷只有圆明园被烧北京被纵掠我还比较意外
庚子拳乱更是离谱 先是放纵民众烧教堂 攻打使馆 甚至虐杀国外外交使员
后又看各国增兵备感威胁下 还设计刺杀德国驻华公使并向各国宣战
这种在现代甚至是当时国际上听到下巴都会掉下来的离谱操作 清廷竟然做到了
从上面这些事情来看 清朝不只是个行政司法立法老旧的帝国
还是个对外操作完全不及格的过时帝国
除了谨守自己过时天朝上国的尊严外 外交毫无章法
当然列强借机夺取在华特权是真 但清廷自己的操作也是在扩大自己的伤口
同样的 清朝当时的外交司法操作 如果中英立场跟国家实力对换
鸦片战争会不会真的干起来我不知道(但贸易逆差这么大 清朝应该也会有所反应)
毕竟相对比较出师无名 天朝上国会不会虽远必诛没人说准
但是英法联军扣押虐杀使者跟八国联军事件 我肯定就连清廷也是绝对会出兵杀爆的
那根本是国际外交大忌毫无悬念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谈论中国近代屈辱史时 不会完全会归咎在帝国主义侵略的情况
因为清廷跟中国也有他当时不可推卸的责任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