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如果日本不占领南海 转攻苏联海参威

楼主: RichardIII (我没谋杀我姪子!!!!!!!!!)   2021-05-01 13:14:56
※ 引述《kuopohung ((风之过客)在场的缺席)》之铭言:
: ※ 引述《revanchist (revanchist)》之铭言:
: : 也来玩玩.
: : 只针对想当台裔日本人的部分:
: : 只是请想想
: : 1. 如果二战后日本继续保有台湾, 包括不遣返日本军队及日本移民,
: : 也不改变日本的治台各种政策,
: : 那现在会活得如何?
: : 1.台湾仍然是农业社会, 依然贫困落后, 毫无任何现代工业,
: : 仍然只是日本的粮食供应地. 台湾人不得随意入境日本.
: : 2.如果认为台湾人将被日本人视为日本人,
: : 台湾人可与日本人同样生活在富裕进步的环境中, 且与日本人毫无区别.
: : 或是台湾人不被日本人视为日本人, 但台湾人可生活在富裕进步的环境中.
: 3.冲绳
: 冲绳大约有日本本土的2/3 GDP,以及进步的农业和观光业,工业也不弱
: 台湾大约就是冲绳的翻版
: : 答案在各人心中。
: : 对我而言,如果有人选2, 那代表认知的很多方面都出了问题.
: : 2. 如果现在台湾并入日本, 那会活得如何?
: : 1.日本疯狂吸取台湾资源, 就算有任何建设, 最终目的也只是为了日本的利益.
: : 2.台湾人将被日本人视为日本人,
: : 台湾人可与日本人同样生活在富裕进步的环境中, 且与日本人毫无区别.
: : 或是台湾人不被日本人视为日本人, 但台湾人可生活在富裕进步的环境中.
: 3.跟冲绳一样进步
: 不管日本是不是殖民统治,他依然比战后来台的国民党殖民统治更好更进步
: 若退几万步不如冲绳,也会比现在好
: : 答案在各人心中。
: : 对我而言,如果有人选2, 很低的可能性不一定代表认知的很多方面都出了问题.
: : 因为台湾并入日本绝大多数人受害, 必定有极少数人受益,
: : 而那些受益的极少数人会选2.
: : 3. 不想说了
: 3.狗去猪来,国民党来台的难民没办法认知自己的烂,
: 没办法名正言顺地说自己对台湾是殖民统治,这就没什么好说的
: 不想说了
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1858703
你口中的难民,曾让台湾经济规模相当于半个中国大陆
中华民国于1912年1月1日成立,至今已有109年的历史,有网友因此好奇,在这些时期当
中,最辉煌的时代是什么时候。对此,许多网友纷纷认为,台湾最黄金的年代是民国90年
代,当时台湾的GDP(国内生产毛额)甚至还是大陆的一半,“台湾也太猛了吧!”
原PO在PTT发文询问“台湾最黄金的年代是什么时期?”有网友认为是1949年至1979年的
蒋经国十大建设时期,也是台湾经济起飞的时候,“基本上努力一点赚,同时养2到3个小
孩+买2栋透天并不是很难的事”。另一名网友则用数据说话,发现台湾在1993年时GDP曾
经是大陆的一半,惊讶直呼“台湾也太猛了吧!”
有网友认同表示,“应该说整个90年代台湾都很风光”,台湾在1998年的金融风暴中很幸
运的踩对边走入科技导向,“第一批台商在中国投资也渐开花结果,加上亚洲金融风暴台
湾控管得宜,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GDP成长率一直都能维持4-6%,失业率也都能压在3%
以下,薪资也都是逐年稳定成长,表现可是相当不错的”。
对此,许多网友也深表同感,“那时台湾真的可以说四小龙第一没错”、“90年代买房的
,真的是人生赢家”、“经济表现真的是可以拿来引以为傲”、“那时物价还低,还能存
钱拼间房”、“那时候的台湾是很强没错啊,人人买房”。
补充一下:
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7/CH27_SEC05.HTM
第五节 美援与经济发展
  韩战爆发后,美国所主导的反共围堵阵线必须在东亚建立更巩固的防线。台湾的战略
地位在美国的心目中因此提升。所以韩战一爆发,美国立刻主动对台湾提供衣食物资,以
协助台湾因局势演变而增加的经济负担。翌年(1951年)美国国会通过共同安全法案,开始
对台湾提供各种经济援助。直到1965年6月美国终止对台援助为止,15年间总共提供台湾
将近15亿美元的援助,平均每年约为1亿美元。具体而言,美援到达金额约占1951年到
1960年台湾进口金额的40%;占同一期间台湾投资毛额的38%;也占当时台湾国民生产毛额
的6%。而1951年到1965年的美援期间,台湾总财政赤字是11亿美元,换句话说﹐近达15亿
的美援,弥补了台湾这期间的财政赤字。于此可知,在50年代台湾仍相当贫穷的情况下,
美援实在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其影响,概有以下数端:
  1.平抑物价:美国经济援助直接增加当时的物资供给,得以平抑物价上涨的潜在压力
。同时由于美援物资售价收入所产生的新台币美援相对基金存款,也有抑制货币供给额增
加的作用,间接促进物价水准的安定。所以1950年代台湾得以维持相对物价的稳定,美援
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
  2.促进经济发展:美援对台湾往后的经济发展,也有相当影响。依当时政府财力,很
难迅速重建或扩张有关电力、通讯、道路、港口等经济发展的基础建设。在整个50年代电
力固定资本形成毛额中,美援金额就占了一半;交通运输固定资本形成毛额中,美援也占
了4成,对基本设施的建设,帮助很大。
  3.科技移转:美国经济援助创造了重要的科技移转的机会,并支持50年代初期的进口
替代政策。
   由于有美援的适时来到,台湾在50、60年代虽然是在白色恐怖的政治阴影之下,不
过经济发展却逐渐有了转机。然而﹐有些学者则对美援有另一番较为负面的解释。例如文
馨莹即认为台湾的美援依赖,以军事模式为主轴,美国并非以发展台湾经济为援台的首要
目标。美援巩固国民党政府在台的统治,强化美国对台控制。至少在1950年代国民政府在
军备、预算、人事、财经计画上,无一不靠吃美援的奶水而生存、壮大。美国和国民党政
府均藉美援的运用吸取更多军经利益,并藉以掌握更大的控制权力。美国从未利用援助促
使国府解除戒严等对自由人权的箝制,也未促成改选中央民意代表等民主参政的扩大。相
对地,透过化解军事危机、填补财政赤字、提供控制资源、提高行政效能等方式,强化国
府在台的统治实力
无论如何,在美援的帮助下,1953年开始推动第一个四年经济建设计划展开,致力于经济
的发展。此时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以供应国内市场为主,以取代进口,减少外汇支出。
重点工业在纺织、食品加工、合板、肥料等。在经历50年代的两次的四年经建计划之后,
若干工业产品已足够满足国内市场需要,且渐有剩余。
   台湾经过50年代的两次四年经建计画后,美国以台湾已经挣脱贫穷,要求削减美援
的供应,希望台湾当局提出何时终止美援的说明。因此,当时的美援运用委员会副主委尹
仲容暨所属,在1959年底作成“加速经济发展计画大纲”及19点财经改革措施,以便有效
推动第三期四年经建计画。1960年(民国49年)9月,行政院公布“奖励投资条例”,以租
税减免为主要手段,希望能在美援停止后,继续吸取更多外资,促进工业发展,带动经济
起飞。奖励范围包括公用事业、矿业、制造业、运输业、观光旅馆业等。
  奖励投资的政策,发挥了相当的效果。自“奖励投资条例”颁布的1960年起,到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出现)止,平均每年投资增加率为15.5%,而其中民间企业投资均占半
数以上,且平均每年投资增加率更高达21%。1960年代侨外资仍是台湾投资资金的重要来
源。从美援停止的1965年到1973年的9年间,侨外投资占国内资本形成毛额的比例提高到
8%。可见侨外资在补充国内资本形成上有其重要性。
  在经历50年代末期积极的进口替代的工业发展策略下,台湾的若干工业产品已足够满
足国内市场需要,且渐有剩余。为拓展产品市场,加速经济成长,1960年代以后工业发展
重点乃以拓展外销为主。继1960年制订奖励投资条例之外,为了降低投资者的管理成本,
以便吸引侨外投资人来台投资,1965年开始营建高雄加工出口区,这是亚洲第一个加工出
口区。1969年再设置楠梓与台中两个加工出口区。
加工出口工业的发展带来工业高成长。在1960年到1973年止,工业生产指数增加6.9倍,
平均每年工业成长率达17%。以国内生产净额而言,1963年起,工业产值比例就超过农业
产值比例;1968年起,制造业产值比例也超过农业产值比例,台湾已由农业经济型态转变
为工业经济型态。
   自1961年到1973年的13年间,台湾的对外贸易呈现长期持续成长。1971年开始出现
贸易出超,从此就步入了长期贸易出超的新经济局面。而以1966年为一个重要分水岭,出
口品结构自农产品及农产加工产品动态发展为劳力密集工业品。
  从50年代到 60年代,台湾逐渐由农业社会迈向工商业社会。急速的工业化,吸引了
许多乡村的劳力集中到都市,甚至乡村的少女也蜂拥而至。60年代初期,台湾社会流行一
首叫做 <孤女的愿望>的歌曲,描写一位失去双亲的少女,从乡村到台北的工厂应征工作
的心情。歌词中说到“阮想欲来去都市做着女工度日子,也通来安慰自己心里的稀微”“
人在讲对面彼间工厂是不是贴告示欲用人,阮想欲来去”“请借问门头的办公阿伯仔,人
在讲这间工厂有欲采用人…假使少钱也要忍耐三冬五冬”相当写实,也为女工的辛酸,留
下历史的见证。除了 <孤女的愿望>之外,尚有几首歌曲描写农村青年向往都市,特别对
台北趋之若鹜的情形,生动而写实,例如有一首<省都的一信> (“省都”,指的是
1967.7.1改制为院辖市前的台北市)。歌词中,描写主角来到台北之后,写信劝乡下的友
人快来台北谋生,还质问友人“不时都 tiam3在农村哪有啥路用 ?”(经常留在农村有何
用 ?) ﹔有一首由黄西田唱红的< 田庄兄哥 >, 叙述一位青年离开农村家乡乘火车赴台
北的沿途心情,也表露农村青年投身工业社会的心路历程。其中,竟然明白表示不愿再闻
农村土味、不愿再骑犁田的水牛、不愿再听乡间水蛙的咯咯叫声,要“趁著机会”到台北
谋生,这个“机会”,就是50、60年代台湾急速工业化的过程;还有一首叫<流浪到台北>
,也是描写一位到台北奋斗的乡下男子,怀念留在乡间的情人的心情,要情人体谅他到台
北纯然是为了他们将来美好的前途。
  这些涌向都市讨生活的乡间劳力,来到都市之后,由于当时城乡之间的交通、电讯尚
未发达,与家乡之间的距离感仍大,对家乡的怀念也就较深,因此,怀念故乡、思念家人
(特别是母亲)的歌曲,在60年代颇能引起共鸣,<妈妈请您也保重>、<黄昏的故乡>正是流
行于此时的重要歌曲。
  1960年代左右,台湾的经济逐渐由进口替代政策转向外贸导向的经济,国际贸易更加
畅旺起来,港口也更加忙碌了。因此在这个时期的流行歌谣中,也出现一些与港口有关的
歌谣。少女陈芬兰用童稚的声音,轻快地唱出海员的心声<快乐的出航>﹔文夏播唱的<
再会啊!港都>,透过收音机,也道出船员出海的心情 。<快乐的行船人>等,都与港口
或船员有关。
  除了乡村的劳力涌向都市之外,也出现“客厅即工场”的景象。许多开在社区里的小
工厂,接下外国订单,却又人手不足,于是将一些加工性质的工作发包给附近的家庭主妇
,让她们将工作带回自己家中做,既不需要厂房,又比较省工资。所以60年代的台湾社会
,许多市镇出现著“客厅兼工场”的景观,妇女们带着小孩在自家的大厅里做着工厂委托
的按件计酬的加工。那个时代,变成全岛皆工厂﹐到处是工人的现象。那是一个台湾人勤
勉生产的感人时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