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如果日本不占领南海 转攻苏联海参威

楼主: RichardIII (我没谋杀我姪子!!!!!!!!!)   2021-05-01 12:47:04
※ 引述《kuopohung ((风之过客)在场的缺席)》之铭言:
: ※ 引述《revanchist (revanchist)》之铭言:
: : 也来玩玩.
: : 只针对想当台裔日本人的部分:
: : 只是请想想
: : 1. 如果二战后日本继续保有台湾, 包括不遣返日本军队及日本移民,
: : 也不改变日本的治台各种政策,
: : 那现在会活得如何?
: : 1.台湾仍然是农业社会, 依然贫困落后, 毫无任何现代工业,
: : 仍然只是日本的粮食供应地. 台湾人不得随意入境日本.
: : 2.如果认为台湾人将被日本人视为日本人,
: : 台湾人可与日本人同样生活在富裕进步的环境中, 且与日本人毫无区别.
: : 或是台湾人不被日本人视为日本人, 但台湾人可生活在富裕进步的环境中.
: 3.冲绳
: 冲绳大约有日本本土的2/3 GDP,以及进步的农业和观光业,工业也不弱
: 台湾大约就是冲绳的翻版
: : 答案在各人心中。
: : 对我而言,如果有人选2, 那代表认知的很多方面都出了问题.
: : 2. 如果现在台湾并入日本, 那会活得如何?
: : 1.日本疯狂吸取台湾资源, 就算有任何建设, 最终目的也只是为了日本的利益.
: : 2.台湾人将被日本人视为日本人,
: : 台湾人可与日本人同样生活在富裕进步的环境中, 且与日本人毫无区别.
: : 或是台湾人不被日本人视为日本人, 但台湾人可生活在富裕进步的环境中.
: 3.跟冲绳一样进步
: 不管日本是不是殖民统治,他依然比战后来台的国民党殖民统治更好更进步
: 若退几万步不如冲绳,也会比现在好
: : 答案在各人心中。
: : 对我而言,如果有人选2, 很低的可能性不一定代表认知的很多方面都出了问题.
: : 因为台湾并入日本绝大多数人受害, 必定有极少数人受益,
: : 而那些受益的极少数人会选2.
: : 3. 不想说了
: 3.狗去猪来,国民党来台的难民没办法认知自己的烂,
: 没办法名正言顺地说自己对台湾是殖民统治,这就没什么好说的
: 不想说了
台湾经济发展阶段论
STAGE THEORIES OF TAIW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蔡仰虔 (国立中正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
2008/5/17
2. (2) 战后台湾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
有关战后台湾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不同研究有不同的分析角度,但其中以政府经贸主轴
、产业结构的变迁以及经济成长的关键年代转捩点为主流的分期依据
财 吴永猛 (2002) 采用李斯特以农、工、商之发展状态为依据,把战后台湾经济发展分
成四个阶段:
1. 农业复兴期 : 1945~1952
2. 农工业发展期 : 1953~1962
3. 工商拓展期 : 1963~1973
4. 工商转型期 : 1974~2000
个别阶段的经济发展与结构特色:
1. 农业复兴期 : 1945~1952 — 战后经济重建、恢复生产、进行土地改革
2. 农工业发展期 : 1953~1962 — 1953年开始推动经建四年计画
— 借由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与品种改良,提高农业生产力与产量
— 在工业发展与贸易上,采进口替代之策略
3. 工商拓展期 : 1963~1973 — 采出口导向策略,轻工业产品的大量外销
— 设立加工出口区,发展劳力密集产业
4. 工商转型期 : 1974~2000 — 发展重化工业
— 以资本及技术密集产业为发展导向
财 魏萼 (1993) 依据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来分类战后台湾的经济发展:
1. 传统的落后经济阶段 : 1950年代
2. 起飞前阶段 : 1960年代
3. 腾飞阶段 : 1970年代
4. 成熟阶段 : 1980年代
5. 进入大量消费阶段 : 1990年代 (预估)
财 侯家驹 (1985) 综合孙中山以食、衣、住、行为角度之民生史观和罗斯托的经济成长
阶段论来划分战后台湾经济发展之阶段
1. 食的阶段 : 1950年代
2. 衣的阶段 : 1960年代初期
3. 住的阶段 : 1960年代中期
4. 行的阶段 : 1990年代后期 (预测)
个别阶段的经济发展与结构特色:
1. 食的阶段 : 1950年代 — 初期 : 米粮、农业生产为主的阶段
— 后期 : 农产品加工业成为领导性部门
—“以农业培养工业”时期、第一次进口替代时期
2. 衣的阶段 : 1960年代初期 — 纺织业、成衣业成为领导部门的阶段
— 第一次出口扩张(出口导向)时期的开始
3. 住的阶段 : 1960年代中期 — 电子业与家用电器业的迅速发展
1970年代中期 — 重化工业的建立、进入第二次进口替代时期
— 居室产业成为领导部门 (营造业产出占国内生产毛额GDP比重的明显提升)
4. 行的阶段 : 1990年代后期 (预测) — 每个家庭小汽车拥有率的明显提升
财 段承璞 (1992) 分别以政府产业政策主轴以及经济成长速度来分析
(1) 依产业政策主轴分期 :
1. 1951~1960 : “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策略时期
2. 1961~1971 : “以贸易促进成长,以成长拓展贸易”策略时期
3. 1972~1978 : “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升级”策略时期
4. 1979~ :“加速经济升级,积极发展策略性工业”时期
个别阶段的经济发展与结构特色
1. 1951~1960 : “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策略时期
─ 以进口替代为主轴: 发展劳动密集型生活日用品工业
─ 为实现进口替代,加强关税保护和进口管制
─ 实行外汇配额与复式汇率制度
2. 1961~1971 : “以贸易促进成长,以成长拓展贸易”策略时期
─ 奖励投资、发展出口产业,以拓展海外市场
─ 对工业投资实行租税减免、对外销品实行退税的优惠措施
─ 设立加工出口区
─ 改复式汇率为单一、固定汇率
3. 1972~1978 : “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升级”策略时期
─ 发展钢铁、炼油、造船等重化工业
─ 进行十项工程建设 (十大建设)
─ 推动产业发展之第二次进口替代及出口扩张
4. 1979~ :“加速经济升级,积极发展策略性工业”时期
─ 成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
─ 发展技术密集产业,促进产业升级
─ 积极发展机械、资讯等策略性工业
(2) 依经济成长速度分期 :
1. 1945~1960 : 困难和恢复时期 a. 1945~1952 : 混乱时期
b. 1953~1960 : 经济复兴时期
2. 1961~1973 : 高速发展时期
3. 1974~ : 经济增长不稳定时期
* 个别阶段的经济发展与结构特色
1. 1945~1960 : 困难和恢复时期
a. 1945~1952 : 混乱时期
─生产力低、物资缺乏、严重通货膨胀问题
b. 1953~1960 : 经济复兴时期
─ 靠美援维持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 平均每年国民生产毛额增长率在7%左右
2. 1961~1973 : 高速发展时期
─ 此时期的经济进展快速,平均每年经济成长率超过10%
─ 是二战后台湾经济发展的黄金阶段
3. 1974~ : 经济增长不稳定时期
─ 此时间经济增长速度时高时低、波动不定
─ 伴随着两次石油危机的发生,台湾经济成长速率骤降
(1973 : 12.8% → 1974 : 1.1%, 1975 : 4.3%, 1982 : 3.3%)
财 李国鼎、陈在木 (1987) 综合多项经济因素,但偏重于以政府的政策主轴为分析角度
1. 经济重建阶段 (1949~1952)
2. 依赖美援阶段 (1953~1960)
3. 自立成长阶段 (1961~1972)
4. 能源危机阶段 (1973~1981)
个别阶段的经济发展与结构特色:
1. 经济重建阶段 (1949~1952)
─ 农工生产及交通运输的恢复与重建
─ 稳定经济,抑制通货膨胀
2. 依赖美援阶段 (1953~1960)
─ 配合美国的经济援助, 开始推动经建四年计画 (1953)
─ 有效利用美援加强电力、交通及水利等公共设施,支援产业发展
─ 运用美援资金,办理民间工业贷款,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
─ 发展劳力密集产业,以减少进口 (替代进口)
3. 自立成长阶段 (1961~1972)
─ 提高储蓄,接替美援提供资本,以支持经济迈向自立、持续成长
─ 颁布“奖励投资条例”,鼓励生产事业的投资
─ 设置加工出口区,拓展出口 (出口扩张)
4. 能源危机阶段 (1973~1981)
─ 因应石油危机,采取灵活的货币政策,以稳定物价及复苏景气
─ 建立大型重化工业,进行第二次进口替代与出口扩张之产业
─ 着手推动核能发电,发展石油替代能源
─ 推动“十大建设”及“十二项建设”,突破经济瓶颈
─ 发展技术密集产业,促进产业升级
─ 着手发展附加价值高、能源密集度低的“策略性工业”(如资讯业)
财 刘进庆 (1983) 综合多项经济指标和经济发展要素来分析
1. 1945~1952: 经济混乱时期
2. 1953~1963: 经济摸索和调整时期
以国民经济再生产对内循环为主导发展时期 (进口替代)
3. 1964~: 以国民经济再生产对外循环为主导发展时期 (出口扩张)
a. 1964~1973 : 高速增长时期
b. 1974~1979 : 不稳定增长时期
c. 1980~ : 低增长时期
其分期、年代转折点依据:
~1952 ─ 受中国大陆波及,经济、社会动乱,通货膨胀问题严重
1952/53 ─ 台湾于1952/53年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与币制改革
─ 台湾农业生产也于1952年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准
─ 运用美国的经济援助,开始实施第一期四年经济建设计画 (1953)
1964 ─ 经济成长率在1964年开始进入两位数字的高增长速度
─ 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
─ 贸易收支在1964年第一次出现顺差
1973/74 ─ 第一次石油危机 (1980/81 ─ 第二次石油危机)
财 许松根 (1994) 综合多位研究台湾经济发展之论点,以关键年代转捩点的角度来分析
1. 经济发展的起点年 (The Beginning Year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 1952年
2. 经济起飞期 (The Year of Take-off) : 1963
3. (1) 现代工业化的起准年 (The Beginning Year of Industrialization) : 1966年
(2) 劳动剩余的终结年 (The Terminating Year of Labor Surplus) : 1968年
其年代转捩点之依据:
1. 经济发展的起点年 (The Beginning Year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 1952年
─ 1952年是台湾脱离战后恢复期,迈入真正发展的分切点 (The Break Point)
─ 台湾的经济总产值在该年超过以前的最高峯
2. 经济起飞期 (The Year of Take-off) : 1963
─ 依据Rostow的论点,进入经济起飞阶段的条件之一是投资额需占国民生产净额的10%以
上,以台湾的国内净储蓄 (net domestic savings) 与国民所得的比率关系来认定台湾从
1963年迈入经济起飞期
3. (1) 现代工业化的起准年 (The Beginning Year of Industrialization) : 1966年
─ 工业摠产值在1960年代初期超过农业产值
─ 1966年起台湾的工业化程度超越战前水准
(2) 劳动剩余的终结年 (The Terminating Year of Labor Surplus) : 1968年
─ 农业从业人口总数与劳动力在1968年之前,每年皆呈现递增的现象,1968年之后呈现
逐年递减的趋势
财 日本学者世本武治 (2003) 以工业化及其结构之角度来分析:
1. 五○年代 : 面向内销的工业化进展阶段
2. 六○年代 : 向出口型工业化转换阶段
3. 七○年代 : 第二次进口替代工业发展阶段
4. 八○年代~ : 追求工业升级阶段
个别阶段的经济发展与结构特色:
1. 五○年代 : 面向内销的工业化进展阶段
─ 在经济建设计划的引导下,展开工业建设
─ 以劳力密集型之轻工业为主的第一次进口替代时期
─ 发展以最终消费品为主的面向内销型工业
─ 采取关税、贸易汇兑政策与措施以抑制进口
2. 六○年代 : 向出口型工业化转换阶段
─ 大力发展面向出口型工业
─ 实施投资租税优惠与奖励出口措
3. 七○年代 : 第二次进口替代工业发展阶段
─ 推动十大建设,扶持、扩大重化工业的发展
─ 在国内重化工业的发展下,推动重化工业之中间财的进口替代
4. 八○年代~ : 追求工业升级阶段
─ 选定机械、电机、资讯等具有技术密集度高与附加价值高之特点的产业为策略性发展
部门
─ 提供低利贷款、租税减免以及解除投资限制与障碍,以利产业之升级
财 日本学者朝元照雄 (2008) 根据村上敦“经济发展10个阶段模式”中的工业结构与特
色并援用Fei (费景汉) & Ranis (1997) 的“经济发展机制”之论点,来区分台湾战后经
济发展之阶段
1. 第一次进口替代工业化阶段 (内向型工业化) : 1950年代 (III)
2. 出口导向工业化阶段 (外向型工业化) : 1960年代 (IV)
3. 第二次进口替代工业化与外向型重化学工业化阶段 : 1970年代 (V、VI)
4. 高科技产业之育成阶段 : 1980年代 (VII)
5. 高科技产业的海外市场拓展阶段 : 1990年代~ (VIII)
财 于宗先、王金利 (2003) 分别从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和政府产业政策发展主轴之角度
来分析:
(1) 依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来区分
1. 政府高度干预时期 : 从战后到1960年代
a. 政府迁台初期 (1945~1953): 增产与安定措施
b.进口替代时期 (1950~1958) : 增产与经济稳定政策的延续
c.出口扩张时期 (1958~) : 追求经济成长的措施
2. 政府干预放松时期 : 1970与1980年代
3. 经济自由化时期 : 1990年代~
个别阶段的经济发展与结构特色: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