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sdf95 (K神我们巴西见)》之铭言:
: 秦亡国主因是始皇,不管谁上台都要面对始皇遗业
: 这跟秦帝国人力分布跟人力资源运用有关
: 的确胡亥的无能加速秦帝国灭亡
: 但纵使有能力,面对始皇留下的巨大权力空缺很难填补
: 因为消化各国要很久时间,而始皇留下的是巨大裂痕
: 各国反抗只会一波波接连不断,纵使秦国能连战连胜
: 面对大量的资源空缺还是没招,除非学刘邦搞分封
: 不然秦国中央的人力就是不足,管控就是没法像以前一样
: 只要秦帝国稍有松懈,反抗就接连而起
: 这才是秦帝国灭亡主因
同意。
秦中央人力不足以掌控迅速扩大的地盘﹐是秦灭亡的主因﹐
并且在始皇时代即已问题严重了。
一般来说有两个讨论点。
一是﹐从出土秦简来看﹐秦法并不严苛﹐
正如推文所说﹐刘邦带领的劳役逃光了﹐刘邦自己并没有说他会被斩﹐
虽然刘邦也逃了﹐并没有罪及家人。
但另一方面﹐陈胜却对劳役们说﹐迟到就要斩首﹐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涉及到秦法最初是针对秦民﹐奖励耕战的。
秦民悍勇﹐但民风朴素﹐所以商鞅变法之初﹐使人立木于门﹐其目的就是确立 信。
正因为秦民朴素﹐所以信得以立﹐商鞅说有奖﹐秦民信有奖﹐商鞅说有罚﹐秦民信有罚。
因此秦民谨守秦法﹐任劳而不敢怨﹐以之战伐天下。
但﹐六国遗民可不是这么信任秦国的﹐六国遗民见多了背信弃义的事。
用现代的例子来说﹐就是中国大陆的民众﹐多数是信任共产党的﹐
所以中共说中国梦﹐说伟大复兴﹐说明天更美好﹐多数的民众是相信并愿意付出的﹐
这个信﹐建立在于数十年来的无数大小事情上。
然而港台显然是不可能信中共的。
即使中共说一国两制、让利﹐港台多数人必然会是怀疑﹐质疑其背后是否有其他动机。
六国遗民的情况比此更甚(因为当时的民间往来、资讯传播﹐远不如今天)。
刘邦作为小官吏﹐对于秦法或许还有一定的了解﹐
而跟随陈胜吴广一起的劳役﹐不可能熟知秦法﹐即使是陈胜吴广本身﹐也未必即信。
秦法说有赏﹖我不信。秦法说不会罚﹖我不信。
所以﹐说迟到要全部处斩的﹐或许是陈胜自己编的﹐也或许是他也是听别人说的﹐
总之﹐这种恐慌性言语﹐是可以在其真实性被验証之前﹐即在民众群体中大肆传播的。
现代社会不管哪个国家﹐都在大量的这种例子。
也即是说﹐由法而观政﹐当时的六国﹐对于秦法、秦政﹐是远远不信任的。
甚至﹐就算胡亥是正统继位﹐六国民众也未必相信其合法无私。
这种不信任的广泛存在与未能消除﹐导致天下祗要有始皇崩这种大政治事件发生﹐
就必然会引起六国故地的动荡﹐不管换了谁来接替始皇之位。
而始皇速灭六国﹐虽是极大的武功﹐却也是极大的隐患﹐
六国领土之广﹐人口之多﹐经济之盛﹐故官吏幕僚士人之众﹐相比于秦﹐体量太巨﹐
必定不能短期即消化蚕食净。
是以始皇最好的做法﹐是在山东仍行分封﹐可割裂小邦﹐仍奉当地原法﹐
然后再逐渐确立秦之信﹐更替为秦法。
刘邦入咸阳虽即约法三章﹐但汉之处依然是延续秦法为汉律﹐皇帝直辖之地﹐
相比原秦国﹐也不过多扩张了河南数郡﹐而后三代皇帝之信威逐步得立﹐
刘姓诸侯逐渐与中央同律同法﹐至景帝武帝才确立了遍及全国的真正权集中央。
第二个讨论点﹐秦统一六国之后﹐即使是秦法在六国之地的执行效率也不如秦。
原因固然有上述的六国民未信﹐六国民原本即多谋私利﹐各种伎俩见多了。
而跟秦本身官吏不足﹐不得不提用六国旧人有关。
而秦吏散居各地﹐人少而散﹐又迅速与六国吏同化。
史记中有两个例子可见一斑﹕
刘邦未娶吕氏前(即始皇未死)﹐吕公去依附沛县县令﹐史记说﹕
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
坐之堂下。(高祖本纪)
众人都习以为常无异议﹐然后刘邦伪称贺钱万得以居上席。
这种侈靡风气(甚至可能是县令的公然索贿)﹐在原本的秦地秦法﹐是难以想象的。
再则﹕
项羽与其叔父未到江东之前(到了江东之后才见始皇出巡﹐所以此也始皇未死)﹐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籍本纪)
在栎阳有案件犯案﹐要被追捕﹐于是让蕲县的法律官曹咎(后来随项羽征战﹐
官至大司马﹐封侯﹐守成皋败于刘邦自杀)﹐写信给栎阳的法律官司马欣(后来的塞王)
于是这件公案就这样私了不再追究了。
这种有法不依﹐甚至法律官们知法犯法的事﹐在原本的秦地秦法﹐也是难以想象的。
商鞅之法已经崩坏如斯﹐莫说六国遗民不信﹐即原之秦民移居六国的兵卒官吏们﹐
有法可不依﹐谁仍信商君之罚﹖有钱可贪墨﹐谁仍在乎商君之赏爵﹖
是以列阵而背﹐军纪败坏﹐文官贪财武将怕死﹐一夫作难而七庙堕﹐可预期也。
加前述﹐所谓仁义之治﹐实在于树其信﹐无信则不立﹐仁不得信﹐义不得彰。
两点综合而论﹐始皇未死而天下实已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