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推文已经偏离主旨甚多
就不一一回复
但要讨论工业化这件事
首先我们要先定义什么叫工业化
在发展经济学里面
工业化有数种定义
但基本观点一致性的
是指工业化是一种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的成长迅速
导致农业部门的产值和劳动力比重下降
而工业部门的产值比重上升成为优势
在这个情况下一国的经济就实现了工业化
在张培刚教授的定义中
工业化还包过了工业化的农业
他强调生产函数这件事
其中两点
1.这种变化是从低级到高级是动态前进的
2.这种变化过程必须是有革命性的,例如从手工到机器生产
另外
工业化发展正常要经历三个阶段
1.初级消费财工业(食品加工,纺织,菸草等)为主高速发展
2.资本财工业(冶金,化学,机械等)开始发展,但初级消费财还是主流
3.资本财工业产值超越初级消费财工业
到1939年,台湾的工业产值超过农业
当时台湾的工业在以糖业为主导
可以看出台湾大抵上在1939年完成第一阶段的工业化
而从1937年后,因为军需产业兴起
台湾工业的比重又开始产生变化
包括
炼铝:日本铝业
位于高雄港,用荷属东印度群岛矾石炼,产量每
年最高可达一万二千公斤,相当于日本全国需要
量之半数
炼钢:台湾电化
位于基隆,利用电炉炼矽钢,
原料取自日本制铁中心八幡工场
硅石取自大连
纤维:台湾维纤
蔗渣工业
用蔗渣为造纸及人造丝之原料
化学:台湾化学
硫酸铔工业
用新竹附近之天然瓦斯制造化学肥料
火柴:开洋磷矿
火柴工业
硫黄与火柴木为台湾自产
此时台湾的工业化进入第二阶段
糖业依旧是台湾工业的本体
但资本财工业发展快速
到1942年时,资本财工业的比重已经到40%
当时的日本帝国在经济上大抵是这样分工的
日本:中心,产品最终加工地
满州:重工,矿业
朝鲜:农业,化学
台湾:农业,轻工业
虽说台湾在重工业上并非重心(毕竟有满州在)
但要说台湾在此时没有工业化是不正确的
对比当时的中国
其工业化程度大概只有少数精华区以及满州可以相提并论
另外
台湾的经济主体到1970年代还是以轻工业为主(纺织,鞋类等)
接下轻工业棒子的是电子产业跟精密机械
虽说重工业在台湾的经济发展上占有一定地位
但不能就此说台湾当初非得要发展重工业不可
只要能够保证台湾在取得重工业产品的来源(例如满州)
在日治时期
台湾不见得一定要每个重工业都需要做才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