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netwatching (netwatching)》之铭言:
: 我想原因大家都知道,原因是经济面,台企处处得与“来自韩国的你”相竞争
: 韩企多大财阀,不仅本身规模巨大,背后更有政府奥援
: 对比台湾,多是单打独斗的中小企业,有规模的一方自然是较占优势
: 在客观条件(科学技术、国际情势)与史实相同的情况下
: 是否能透过经济政策,让今日的台湾保持对韩的经济领先
: 甚至进一步扩大,拉开两地的差距?
台湾输韩国,从根本来看是输在两点,一是市场,二是人才
资金与技术都不是根本,有市场就能吸引到资金,有人才和资金就能发展技术,也可以
拿市场换技术
韩国的人口5000多万人,与法国相当,差不多是独立发展汽车、家电、手机、游戏等产
业所需要市场规模的下限,也足够养出不少重工业(例如造船、铁路、核电等)
台湾要培养出大品牌,除非像ACER和HTC这样在一个全新的科技产品市场爆发时走在
前头,否则要直接在欧美经营得好很难,本土市场又太小,传产只能依靠大陆市场
该走就走,该留就留,许多企业其实出走或留台都可以接受,最怕政策摇摆不定
政府该做的就是要开放西进的赶快并彻底开放,不要开放的则要想办法维持其在台湾
能和国外竞争
前者例如水泥、轮胎和汽车,台湾产能过剩,又不好外销,早点全面开放的话,可能
台泥就是大陆水泥霸主了,海螺只有当小弟的份、裕隆集团能在大陆赚到更多钱,现在
裕日车裕隆中华车的EPS可能是100块、10块和5块、正新可能已经干掉韩泰挤进全球前5
大轮胎厂。
后者的代表则是塑化,台塑还算能自保,国光石化在金融海啸前早就该快马加鞭进行
了,政府该尽力解决环评和土地问题,不要一下叫人家留在国内,一下叫人家出走却还
要在国内做等值投资,整个中油体系的未来就在政策摇摆不定下摧毁殆尽了。然后FTA
要签得比韩国快,这种以吨计算的原物料,关税上差个几趴影响非常大。
传产需要市场,科技产业要的是人才,可是台湾非常欠缺人才。说难听点,台湾人几乎
尽是奴才。从小考试都考100分,读到博士然后责任制做到死,这只是奴才而不是人才。
为什么台湾人才不足,并不是台湾人种不好生下来就比较笨。首先人口基数就少,再来
是教育、制度和文化的问题,制度、文化除了教育和就业外,也和公司治理有关:为什
么当年韩国三星接班人李健熙雄才大略,而台湾大X的接班人却是如此阿斗?
20几年前台湾其实有很好的机会吸引国外优秀人才,当时台湾与大陆和东南亚相比,
台湾还是资源多、待遇好、生活环境好,有积极的政策的话,应当可以吸引很多陆籍和
东南亚华人的人才来台湾求学或为企业效力,可惜政府只知引进外配和外劳外佣,在人
政策上锁国,只来个缅甸孤军后代搞了间HTC。如果当时台湾有积极引进或培养人才的
话,现在台股搞不好有20家以上的千元高价股。
再来是金融与产业的配合,台湾在金融改革受到政治恶斗而走得不顺,像台金并彰银过
了8年还是无解。如果政府过去更积极推动金融业整并和改革,配合两岸互相开放市场、
台商在大陆和东南亚市场更快壮大、以及在有足够人才支持下,电子业创新能够持续塑
造荣景,金融业应该比较有机会茁壮到具有国际竞争力。
最后是政府资金的运用,台湾应该在金融海啸前,政府财政问题相对还不严重时,成立
主权基金,去国外收购有潜力的技术、专利和公司,以支持本国产业发展。这么做一定
会踩到很多雷,以电动车来说,就算投资10家里你不幸踩到9家A123或FISKER之流,只要
里面有一支TESLA就值得了。在金融海啸的时候,便宜收购关键技术或成为像TESLA这样
公司的大股东的机会,可说是遍地都是,如果当时政府有预先准备好,买下美光和LP大
不是不可能,这样台湾DRAM就大可以继续和韩国战下去,韩国也比较无法再投入资源到
面板、LED、晶圆代工等其他领域,所以其它台湾电子厂面临的竞争的压力也会减轻一
点。
说到底还是政治,或是人民思想、价值观的问题。台湾人只认同你意识形态的立场,
对于其他方面如产业和国土政策、教育文化的提升等,都是短视近利、无长远规划,
老是搞些齐头式平等的买票、短期很爽却完全不对长期发展负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