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疫情下的两会 聚焦“后新冠中国秩序”

楼主: laptic (无明)   2020-05-18 22:51:22
https://p.dw.com/p/3cNFr
20多年来首次推迟的两会将在5月21和22日召开。新冠疫情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在政
治局会议上被形容为前所未有的局势,两会所讨论的事项将决定中国疫情后的发展走向。
(德国之声中文网)
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在5月22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会议则将在前一天开幕。
中国官媒新华社18日整理出2020年两会7大看点,分别与是“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
展预期目标”、“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生保障”、“民法修订”和
“因应外部环境”。
其中,中国政府在西方追责疫情下,对外政策成为焦点。究竟会对外会低调韬光养晦,还
是继续高调展现“斗争精神”,将影响往后中国在国际上扮演的角色。
《南华早报》引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专家时殷弘指,疫情和全球对中国的究责可能会
迫使中国在战略上进行反思,“国家资源在减少,疫情的流行让全球环境更复杂,我们可
能会看到中国进行一定的战略收缩”。
但报导中提到另一种看法,澳大利亚雪梨洛维研究所智库东亚区资深研究员麦格雷戈(
Richard McGregor)并不认为疫情会改变中国的战略思维。“中国的战略目标不会改变,
也就是在国内巩固党的地位,并在国外扩大影响力。在贸易、技术标准、军事上,尤其是
在南海以及与美国的竞争中,中国的战略目标不会改变。”
战狼不退?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的“美军带毒论”成为北京“战狼外交”的一个经典案例。这种
强硬的态度是否反而激起外国更大的反弹,令人格外关注。
周一(18日)的世界卫生大会上将有62国就新冠疫情独立调查提案,美国更坚持要中国负
起责任,但中国这段期间以来,各驻外使馆以“战狼外交”方式强力回击相关批评。
《南华早报》报导,总部设在纽约的智库“外交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亚洲研究主任易明(Elizabeth Economy)说,虽然“战狼外交”使中国与国
际社会中的许多人疏远,但她没有看到北京改变方向。
她说:“这些努力更多的是为了说服中国民众相信北京的办事效力,而不是做给外国人看
的,这也是为什么北京没有理由去改变这种做法。”
易明预测,疫情对经济造成的损害将导致北京稍为慢下对外经济扩张的脚步,像是“一带
一路”扩大国际基建和贸易联系的做法。但她表示,中国“数字丝绸之路”在电信数据路
线上的扩张将继续进行。
经济风暴骨牌
中国官方数据显示,第一季中国经济下降6.8%,1至4月份主要指标仍处在下降区间。这是
中国自90年代以来最低的数字。
中国2012年在十八大提出“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等于2020年GDP增速要达到6.1%左右才能实现目标。不过这个目标受到中美贸易战和疫情
影响,已是遥不可及。
经济风暴也连带影响了“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目标。此外,在失业率不
断攀升的情况下,“民生保障”议题也将首重“纾困”。
其他看点
除了上述提到的焦点,在中国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指武汉地方政府最初曾
向公众隐瞒疫情后,外界也关注两会是否会提到武汉追责和卫生体系改革。
此外,香港《国家安全法》立法和两岸关系,也预计是本次两会的热门话题。
邹宗翰/李澄欣(综合报导)
附注:
看点一:疫情防控“下半场”怎么打?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将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
自部署,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武汉保卫战
、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当前,疫情防控进入“下半场”。
首先,国内外疫情形势仍不容乐观。一方面,境外疫情形势严峻复杂,确诊病例、死亡人
数不断攀升,根据世卫组织16日公布数据,中国以外新冠确诊病例超过434万例,死亡人
数达到29.7万人;另一方面,国内部分地区近期仍发生聚集性疫情。
其次,科研人员研究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或将长期存在,间歇性地在局部流行,要做好“
打持久战”的准备。常态化下,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因此,今年下一阶段如何做到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放松,推动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将是全
国两会的重要议题。另外,中国将如何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抗疫,相关决策与趋势也备受世
界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院长胡豫说,当前疫情防控风险挑战仍存,绝不能
前功尽弃,必须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及时发现、快速处置
、精准管控、有效救治。
同时,“此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
方面存在短板。”胡豫说:“两会期间,我和其他代表委员将聚焦补短板、堵漏洞、强弱
项,围绕提升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救治体系、理顺医药卫生体制
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看点二: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如何确定?
当前境外疫情还在蔓延扩散,对世界经济的冲击还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我国经济发展也面
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
在严峻复杂的形势下,稳住经济基本盘、保障民生是核心目标。因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
告将怎样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包括GDP增速如何设定,就业、收入、环保等方面的任
务如何安排等,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一季度我国GDP同比下降6.8%。1至4月份主要指标仍
处在下降区间。
虽然挑战严峻,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今年下半年,围绕如何稳就业、稳
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做到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
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备受关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将会重点谋
划如何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以扩大内需为战略支点,让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
出口“三驾马车”恢复动力。
“提振经济除了政策刺激,还要不断深化改革。政府工作报告将释放一系列新的政策信号
,我们的信心也会更加坚定。”张立群说。
看点三:脱贫攻坚如何啃下“硬骨头”完成“加试题”?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钜。目前,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
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551万贫困人口未脱贫。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
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人存在致贫风险。
目前,脱贫攻坚战进入倒计时,正发起最后冲刺——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
挂牌督战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和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的1113个村。除了要啃下“贫中
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受疫情影响,一些帮扶工作难开展、外出务工受阻、产
业扶贫遇到困难。
时间紧、压力大,如何如期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有效应对疫情带来的“加试题”考验
,需要代表委员群策群力,建言献策。
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说,脱贫进度符合预期,成就举世瞩目。从有关部门的安排看
,今年的一个工作重点是加强产业扶贫,同时建立防止返贫的工作机制。下一步,要加强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全面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
看点四:如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
历史交汇点上,面临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如何确保实现目标,为新阶段新航程奠定良
好基础,代表委员的相关讨论也将成为重要看点。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三大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必然要求,是迈向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关口。其中,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
完成的硬任务,今年已经进入决战决胜关键的阶段。
此外,生态环境既是重要的民生福祉,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污染防治攻坚战
正持续有力推进。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2019年1至10月,全国地表水水质好于3类断面同
比上升2.3个百分点;劣5类断面比例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
物(PM2.5)平均浓度同比持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百姓收入增加的物质层面,还体
现在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个人权利的维护、对丰富多彩文化生活的需求等精神层面
上。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辛鸣说,住房、养老、教育、医疗、文化建设等事关“全
面”的话题历来是两会热点,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将部分
地集中在对公平与优质的要求上。
辛鸣表示,下一步,在“十四五”规划的编制中应作好战略应对和规划,对标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将发展目标定得更高,重点包括: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深化改革,推动生
态环保,实现经济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等。
看点五:民生保障如何纾困托底?
民生连民心,今年疫情背景下的民生保障尤为牵动人心,是重中之重。
首先是就业压力不容回避。统计局数据显示,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2%,4月份全
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比上年同期高出1个百分点。
在就业群体中,大学生与外出务工人员尤为突出。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874万人,
创历史新高。受疫情影响,今年毕业生工作签约率明显低于往年。此外,中小企业纷纷裁
员或缩减用工人数,一些农民工不得已返回家乡。
经济下行还直接影响了居民收入。如何保护百姓的“米袋子”“钱袋子”,加强对低收入
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的保障迫在眉睫。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说,民生问题最为敏感,越是特殊时期越要兜底线
、稳底盘。
中央近日发出“稳就业”的政策强信号。国务院已出台一系列帮扶小微企业,减税降
费,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的政策。两会期间,代表委
员将集中智慧出谋划策,研究如何加大失业保障力度,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兜底保障;进一
步为中小企业减负纾困,助力市场复苏,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新型动能增长,推动服务业
升级。
此外,“就医难”“就医贵”如何进一步破解、垃圾分类如何落地、义务教育阶段“就近
入学”新政策效果如何、老旧小区改造怎样推进、养老院建设如何加快等问题,也将是广
受关注的话题。
看点六:民法典保障人民权益有何突破?
全国两会期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还将对酝酿多年的民法典草案进行审议。
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4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编纂
民法典这一重大立法任务。2017年,民法总则获表决通过。此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各分
编草案进行了多次审议。2019年“完整版”中国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
由民法总则和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合体”而成的民法典草案,包括7编加附则,共84章、
1200多条,是一部全方位保障人民权益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新时代
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民法典草案不仅覆蓋人民生活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而且与时俱进
,不断适应时代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轶认为,民法典草案体现了21世纪的时代特征,对很多社会民
生热点都进行了直接回应。比如,大数据背景下的个人信息保护,互联网环境下电子合同
的订立、履行,从事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应遵循的行为准则等
等。“这些话题将继续成为两会审议过程中的热点。”他说。
此外,民法典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共收到13718位网民提出的114574条
意见。王轶说,反馈意见比较集中的方面,也会是此次审议的关注点。比如,“总则编草
案中的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物权编草案中对承包地'三权分置'问题的进一步回应,合同
编草案中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的物业服务合同等。”
看点七: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中国将如何应对?
受全球疫情蔓延影响,我国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世界经济下行,一些西方政客为推卸自身
防疫不力责任频频向我国“甩锅”,一些西方媒体丑化中国形象,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
义思潮升温,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中央指出,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同
时也基于这样的判断,中国未来将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如何处理国际关系,举世瞩目。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说,以团结取代分
歧、以理性消除偏见,本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共克时艰,加强国际合作,破解各种世
界性难题和挑战,是我们处理当前国际关系的基本宗旨。
另一方面,“外部环境越是复杂,练好自身内功越显重要”。张占斌表示,“当前我们要
稳住阵脚、守好底线,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做好自己的事情。这也是
为全球社会经济稳定作贡献”。
此外,他认为,两会期间,如何维护好我国对外开放大局、进一步宣介稳定的对外政策、
继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讲好中国故事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也将是
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记者:舒静、高蕾、王鹏、翟永冠、李劲峰、宋佳、罗沙)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