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
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
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
,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
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孟子‧万章上》)
这一段文字是探讨政权转移的问题。儒家认为“人”是政治当中
最重要的因素,正所谓“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政治领袖又是经由
民意推举产生,如同引文中说的,舜是得到诸侯和百姓的支持才成为
天子;领导者上台以后,当然也会尊重民意,实行造福人民的政策,
才符合仁政、王道的精神。在阶级区分严格的古代,孟子有这种开明
的理念,是很不容易的。
孟子的想法虽然接近现代的民主,但仍然有一些不同。现代民主
注重制度运作,以选票多寡决定胜负,取代以往的“打天下”。孟子
没有设计出这种清楚明确的形式,只笼统地说政治领袖由“天命”决
定。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孟子‧万章上》)这似乎有点神秘,但“天命”的核心内涵仍然是民
意(所以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也就是人民的集体
智慧;只是“天命”讲得更广泛一点,包含民意形成的背景条件而已
。如果缺少这种“共识”,制度也可能变得空洞。
从某个角度来看,孟子重视内涵而忽略形式,当然不够进步;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过分重视形式而忽略内涵,也会产生流弊,只要
能够骗到选票,就可以不择手段。民主在现代已经普及到全世界,形
式上得到大家认可,若能再吸收孟子的思想,或许可以补民主制度的
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