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
问》)
孔子虽然满怀救世的热忱和理想而周游列国,希望得到国君的赏
识,推行仁政,但始终没有机会。尽管如此,孔子却也没有丝毫怨尤
。这样的心境通过和弟子的对话传达出来,有一天孔子故意说:“没
人了解我!”听起来似乎是在抱怨,让子贡非常惊讶,也引起子贡的
好奇,于是进一步追问。孔子才讲出他真正的想法。
当时能够了解孔子的人确实很少,孔子期望人们通过修养成为君
子,但很多人理想不够高远,“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论语‧里
仁》),一般人追求的是生活的安适,得到物质的保障;有了财富和
社会地位,就期望退休后能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这基本上还是围绕
著自我,君子的爱人则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问自己对别人、
对社会有什么贡献,不是满足自己就好。“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
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反过来说,怀抱高远的理想,更可能怨天尤人。如果只是求不到
现实的名利权位,那是自己实力不够,没什么好抱怨的。但满腔热血
,以天下为己任,想要改变这个世界,对方却完全不了解或没感觉,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内心受到的打击、挫折、不
平是更严重的。孔子却完全没有这种受伤的情绪,为什么?关键在“
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时时刻刻都在学习,就眼前当
下的各种处境,体悟出永恒的意义价值,这意义价值是独立自足、不
假外求的,即使无人了解,但只要上天(也就是良心)明白就够了,
有这样的自信才能够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