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学问以“致良知”为核心,其实是很简单的,就是凡事
都回归到良知,先问自己的心这件事该不该做,如果该做就全力以赴
,即使结果不一定符合理想(因为还有外在环境的限制),但起码在
现有的条件下,已经可以问心无愧了。一般人对“致良知”常见的疑
惑是良知也可能犯错,如下列记载:
问:“据人心所知,多有误欲作理,认贼作子处。何处乃见良知
?”先生曰:“尔以为何如?”曰:“心所安处,才是良知。”曰:
“固是。但要省察,恐有非所安而安者。”(《传习录拾遗》)
理论上良知是至善的,但落到现实上,无论是内心还有私欲、习
气的障蔽,或是外在知识、经验的不足,良知的判断的确有可能失准
。因此“致良知”是渐修渐磨的过程,通过不断省察,发现原本以为
“安”的事不那么“安”,良知照见、化除私欲的功力就会进一步提
升。人间的纷争常来自于双方都觉得“安”,拿自己的习惯、喜好和
别人对抗,如果双方都反省找出“不安”之处,冲突就不会那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