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所谓的“优良”儒家“传统”

楼主: vikk33 (陈V)   2018-06-18 13:38:41
所谓的“优良”儒家“传统”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2021
每到五月四日这个纪念中国现代思想启蒙—引进民主、科学、道德、推广白话文以便普及
知识—的日子,总有部分崇古的学者大动作召开记者会,呼吁政府以强制力提高文言文教
学比例。此外,这些人更倡议让中小学生阅读儒家经典《论》、《孟》、《学》、《庸》
。在这样的努力之下,古文教材比例提高;《四书》虽然名义上不再是必修,却也成了非
选不可的“必选修”。
学者之所以戮力提倡教授《四书》,乃是基于一个重要的理由:孔孟思想自古以来一直是
中国人的“优良传统”。然而,这种说法与历史事实有不小的出入。
事实上,在春秋战国两代,儒家思想并非宰制中国的主流思潮。孔子在鲁国有志难伸,便
周游列国提倡恢复周礼,却仍不被重用。孟子更是终身不得志,如他所言“天下之言,不
归杨则归墨”。先秦学术百家争鸣,其中以道家和墨家为主流;最后,讲究政治实务的法
家支持者统一了中国。
数百年之后,统治者独尊儒术,孔子才逐渐被加官晋爵,得到在世时未曾享过的尊崇。到
了2001年马英九任台北市长时期确立以八佾舞祭孔,孔子才得享有天子般的待遇。(孔子
曾批评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但因孔子过世已久,我们无法得知
孔子对八佾舞祭孔的看法。)孟子更是在唐代韩愈极力推广之才逐渐受到重视,其著作在
宋代正式成为科举指定阅读书目,而到元代追封“邹国公”、“亚圣公”才正式确立其崇
高地位。
诚然,如果确实是由孔孟开始儒家传统,并由董仲舒等汉儒所继承,在宋明两代,由朱熹
、王阳明等大儒者所发扬光大,并延续至今,孔孟儒学确实可说是中国人的“传统”。但
我们应如何评价这样的一个“传统”?
汉朝开国的传统是“黄老道家”。直到大儒者董仲舒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才开始“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在汉代的风行并不是因为世人服膺其学理,而是政治力强硬
地落实“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实质上地打压言论与学术
自由。这种动用政治力的学术大一统,在统治者眼中不过只是“倡优蓄之”,便于统治的
包装而已。
经过了魏晋随唐两个时期,宋明儒者又重新让儒家思想回到了政治的舞台。功不可没的,
首推四书集注的作者大儒朱熹。朱熹把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延伸为“存天理,灭人欲
”。但是这位大儒者实际上为官时“凡有狱讼,必先论其尊卑、上下、长幼、亲疏之分,
而后听其曲直之辞。凡以下犯上,以卑凌尊者,虽直不右;其不直者,罪加凡人之坐。”
朱熹《四书集注》,明朝成化十六年吉府刻本,藏于山东博物馆(图片来源:维基共享资
源 (link is external))
所谓的“存天理”不过就是强化阶级统治,为有权有势有官职有地位的人服务。而所谓的
“灭人欲”更是泯灭人性的“禁欲主义”。举例来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类适合阖
家观赏的普遍级诗作,在朱熹眼中却成了“淫奔之诗”。更有野史记载朱熹为官时为了“
杜绝淫风”下令地方妇女缠足,假借礼教名义贬低另一个性别、将其物化为足不出户的性
宣泄对象。
与朱熹齐名的,是提倡“心学”的明代大儒者王阳明。不似朱熹的阶级统治与禁欲主义,
主张“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的王阳明看来较为开明。但或许是继承了孔子对于“
尊王攘夷”的推崇,又或许是继承了孟子“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无恻隐/羞恶/辞
让/是非之心,非人也”的“非人说”,王阳明在征战过程中实行种族灭绝式,屠杀苗人
四万。这位大儒者抱持着“蛮夷之性,譬犹禽兽麋鹿,必欲制以中土之郡县”这样的理由
,企图消灭非儒家的异文化,又因为儒家的道理说服不了他人,就说“惟是尔等冥顽不化
,然后不得已而兴兵,此则非我杀之,乃天杀之也”,好似种族屠杀是“替天行道”一样

相对于孔孟,董、朱、王才是真正使得儒家思想流行的关键。但是这种打压言论自由为政
治服务、阶级至上的禁欲主义、提倡大中国中心的种族屠杀言论,实在难以被称为“优良
”传统。或许正是因为后世的儒学发展让孔孟学说受尽了鄙视,当代强调复兴孔孟思想的
儒者极力与他们划清界限。
当代大儒者傅佩荣教授就评论说 (link is external)“从董仲舒直到朱熹,是为了配合
政治统治的要求,让老百姓接受管理,巩固君权的儒家。所以,中国历史用四个字来说就
是‘阳儒阴法’,表面奉行儒家的思想,但实际上是法家的手段,尊君卑臣。”傅教授更
主张“我们应该回到孔子和孟子的儒家”。至于王阳明这种提倡文化灭绝种族净化的学说
,当然不会是孔子孟子这类圣贤的本意,必须切割。但是如果真的要把孔孟思想与后世的
儒学发展有所切割,就会发现事实上孔孟儒学在中国从来就没有流行过,根本就不是中国
文化中的“传统”。
主张“儒家是中国‘优良’‘传统’”的人因此陷入一个两难:如果要宣称儒家是中国人
的“传统”,就必须承认后世的儒学发展确实是继承孔孟正统,但后世的儒学一点都不“
优良”;如果要宣称儒家“优良”,就必须与事实上流行而形成中国人“传统”的后世儒
学切割,但这样孔孟学说就不是“传统”。
既然儒家是“传统”就不“优良”,“优良”就不是“传统”,那么所谓“儒家是中国人
的‘优良’‘传统’”就是错误的主张。就算我们应该要保存“优良的传统”,正因为孔
孟儒学不是“优良的传统”,我们也就没有理由倡议推广孔孟的儒学教育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