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如何面对“中国文化在台湾”?(by 格

楼主: vikk33 (陈V)   2018-03-16 13:46:34
如何面对“中国文化在台湾”?(by 格瓦推)
http://clique2008.blogspot.tw/2014/02/by_25.html
一,文化解殖的必要性
国民党强行殖入中国史观于高中历史课纲所引发的反抗、柯文哲自认为是“文化上的中国
人”所招致的批判、汤德章纪念公园的孙文铜像被拉倒,这些现象都可以“解殖”的脉络
进行理解。
ROC殖民不只外显于体制——以ROC国号与宪法剥夺台湾的国家自主,更扎根于文化面向,
例如:以中国史观消灭在地史观、以殖民语言(含书写)边陲化在地语言、以“中国性”
歧视“台湾性”。
文化殖民导致受殖者对殖民母国的文化,产生认同或崇敬。透过教育、行政、法令等途径
,“中国性优—台湾性劣”的价值阶序,合理化了中国认同对台湾认同的压迫与剥削,结
构了党国菁英的象征与统治地位(巩固殖民菁英的文化优越性,从中建立统治的合法性)
,也稳固了ROC体制的正当性(国民党是ROC认同的最大获利者)。是故,解殖工程若忽略
了文化解殖的必要性,则难以推动。
二,去霸权,非去文化
政体与文化的殖民虽然交织互助,但相较于前者的明确易察,文化殖民却内化于受殖者而
积习难辨;同时,对比政体解殖,文化解殖的诉求往往面临更多的质疑、阻力甚至污名。
诸如:是否去汉字?是否拒绝源自中国的节日与习俗?是否文化法西斯?简而言之,文化
解殖的倡议势必要回应“中国文化在台湾”的事实,但答案绝非素朴的“接受”(如文化
归文化、政治归政治)或“拒绝”(如抽离台湾文化中的中国元素);文化台独要消除的
是霸权现象,而非特定文化,它必须是一种属地式的解殖:在史观、语言、艺文、品味等
面向,去除中国性的霸权,透过在地化与文明机制,依平权、比例与扶弱原则,翻整出台
湾国族文化复育与成长的土壤。(注一)
考察ROC文化殖民台湾的战略,与其说中国文化取得霸权与特权地位,不如说党国权贵所
认同的“中国性”取得该地位。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区分,不来自物的客观性质,而来自
殖民者的认证——他们特权化、霸权化他们认为的中国文化,边陲化、污名化他们认为的
台湾文化。是故文化霸权之所以为霸权,因为它符合了殖民者心中的中国性,例如儒教;
文化压迫之所以被压迫,因为它符合了殖民者心中的台湾性(或本土性),例如台语文。
所以我们会看到某些与汉文化有渊源的台湾符号,因为它的中国性不被殖民者看见或重视
,而被“以台湾性之名”一体歧视。文化解殖真正的对象,是“中国性作为国家高级象征
”的意识型态,文化解殖是要翻转中国性与台湾性的价值不平等。一言以蔽之,我们首先
要对抗的是“因被认证为中国性或台湾性而产生的霸权或歧视”,以及进行认同阶序的转
型正义。
但压迫所造成的萎缩已经存在(注二),台湾文化(含母语书写)要自文化阶序的低级地
位中解放,除了意识型态的解殖,还需公部门(地方或中央)在教育与公众事物中补正,
而非天真地以为被打成跛子的人,只要不继续挨打,就能健步如飞。
三,原初论vs属地主义
中国文化不再霸权,这是文化解殖的初步。去霸权的同时,“何谓台湾性”的思考必然发
生——台湾的国家形象,应由什么样的文化内容呈现?“台湾性”是否偏狭如“拒斥非原
初于台湾者”的指控?
依据公民国族主义(civic nationalism)的精神,台湾认同的特质为:1.拒绝原初论;
2.属地主义;3.共体感成形于民主机制。在文化场域亦然。
如果有人认为,文化属性只能由其原初之处定性,例如:原初自中国的各种文化,不论于
异地如何在地化,永远只能被视为中国文化,这已与部族国族主义(ethnic nationalism
)声气相通。
但是根据属地主义的精神,当文化在地化后,原初论应退位。原初于中国的习俗文化,于
异地(如台湾、日本、韩国)在地化后,因中华性消退,台湾性、日本性、韩国性充盈,
则应被视为台湾、日本或韩国文化。经过强度足够的在地化(包括风格化、精致化,并辅
以足够的论述),关于原初的追索,虽有知识系谱之用,却不能强夺其与原初处的异质性
。例如:
1.日本茶道
日本的茶道,虽是源于其留学僧自宋国将径山茶宴带回日本,但经过在地化(和化),发
展出自己的风格与流派后,充满日本性。举世皆视茶道(さどう)为日本文化,“原初于
中国”之说,作用不外乎知识系谱的考察,但中国性已全然不见。
2.日本禅宗
禅宗于镰仓时代自中国传入日本,而后有宋一代,相继有中国僧人赴日传法。但是经过在
地化,更重要的是在日本西化过程中,铃木大拙、西田几多郎以西方哲学的语言,将禅宗
介绍给西方知识界。(欧美对“大乘佛教(Mahayana Buddhism)”的认识,是透过日本
而非中国)“Zen”就是日文发音“禅”的拉丁化,在法国学界,甚至有人以zen、 chá
n 区别日本禅与中国禅。至于日本禅原初于中国?这对充满日本性的日本禅,以及“在西
方世界的认知,日本作为东亚文明的代表”,丝毫无损。
3.台湾年
即使台湾人(不含原住民)的节气习俗受中国影响,但文化不是一个均质的概念,同步过
农历年只是外观,台湾年与中国年的内容实则迥异。例如:长年菜、筅毡、挽面、拜地基
主、行春等台湾年的内容,就与北京年俗不同。即使形式相同的吃年糕,在中国象征“年
年高升”,在台湾则指“甜甜好过年”;再如若欲象征“有余”,在中国是吃鱼,在台湾
是以白米饭上插纸糊的春仔花代表米饭有剩余(台语“有春”表“有剩”,即有余)(注
三)。所以认为文化解殖则不应过农历年者,犯了“以原初论宣示文化宗主权”的迷思。
除了以上三例,还可见诸韩医与法式料理。韩医虽受中国传统医学影响,法式料理虽源自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但经过在地化的发展增补,若还据原初论认定韩医是汉医、法式
料理是意大利料理,则贻笑大方了。
台湾主体性的建立,不是指与中国共同的文化都必须清除。有些文化的确是一成不变移到
台湾来(如国民党版对中国史的道统观),有些文化是移入后有进行在地化(如农历节日
),我们应去强调这个在地化过程,而不是去强调文化的原初。强调原初论的后果,容易
产生两种极端的状况:1.主张正统中国文化在台湾;2.主张清除中国文化以显台湾主体性
。此二者皆会造成解殖的巨大阻力。传播主义是帝国主义的重要运作模式,事事讲究传播
源头与正统性的重要;相反地,解殖式国族主义者面对外来文化,会强调其适应与调整。
四,文化脱汉
透过去中国文化霸权以复育本土文化,以及透过在地化消化中国元素,都有助于挣脱“以
中国为中心”的受殖地位。虽然文化脱汉不是文化解殖的必要条件,但是必要或适度的文
化脱汉有助于文化解殖。
“脱汉”是一种在权力关系脉络中才能说明其合理性的相对概念。从解殖思考脱汉,是指
在建构台湾主体性的需求下,拒绝再以他者代表台湾。这个“他者”并非指全然未经在地
化,而是其作用不利于标示台湾有别于中国。由于:1.中国政权/社会汉符号的泛主义(
panisme)性格,2.地缘因素,3.裂解ROC统治的正当性,台湾的解殖工程应思考文化脱汉
之必要,而语言是重中之重。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成分。若我们不只视语言为表意的工具,更视语言为存有(being)
之所在(我们是在语言中并且通过语言而生活),就能明白语言在文化场域的重要性。所
以在解殖的过程中,应如何处理殖民者语言的公共地位,就成为不可回避的议题。
观诸全世界的独立运动,不需动摇前殖民母国语言的优势地位者,都有距离因素,如拉丁
美洲。但即使如印度与英国距离遥远,亦将印地语与英语分列第一、第二官方语言。至于
与前帝国邻近的新兴独立国家,如邻近俄罗斯的前苏联东欧诸国:立陶宛、拉脱维亚、乌
克兰等,皆不以俄语为官方语言,而分别以立陶宛语、拉脱维亚语、乌克兰语作为国家的
符号。或如爱尔兰,19世纪中叶,超过八成的人不会说爱尔兰语,爱尔兰独立后,于1937
年将爱尔兰语列为第一官语(英语为第二),但目前只有7万人(2%人口)会将此语言作
为日常生活语言,故被视为语言复育失败的案例;不过爱尔兰政府已提出20年重振爱尔兰
语的计划,如将在都会区广设以爱尔兰语作为教学间质语言的学校(les écoles
d'immersion en langue irlandaise)。甚至如曼岛,曼岛语曾经死亡(在1974年随着最
后一位曼岛语的使用者Ned Maddrell的过世而死亡,二十多年间没人会讲),但曼岛政府
还是得把它放在官方语言,透过听以前的广播等录音,再慢慢让它复生,并成为今日学童
的语言课程。再征如韩国与越南的语言脱汉,有助于一扫千年阴霾,确立自身的文化主体
性。
台湾呢?现况是:华语(mandarin)的霸权压迫了各族母语的生存与发展,强化了ROC统
治的正当性,模糊了台湾与PRC的国家界线。所以在反殖(反ROC殖民)反帝(反PRC并吞
)的考量下,即使不废除华语官方语言的地位(废除华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地位≠禁绝使用
华语),亦应依比例原则,以国家之力协助各语族母语的承传发展,并列为官方语言,文
化解殖才有触及重点。必须再次强调,脱汉是为了标志与中国的区别而拒绝再以某些符号
代表台湾,其基调是“去汉/中国中心”,而非排除中国文化(含语言)在台湾。
五,结语
在解殖的脉络下,如何面对中国文化在台湾?综上所述:
1.取消中国文化的霸权地位,但不是驱除中国文化于台湾的土地。
2.扬弃原初论,强调在地化,以之建构“台湾性”的内容。
3.为了标示台湾与中国的区别而进行文化脱汉。
文化认同是“国族打造”(nation-building)的必要元素,欠缺/错置国族打造的“国家
打造”(state-building),正是台湾“国家失败”的主因。如今国共联手强化中国文化
在台湾的霸权地位与代表性,我们若不进行文化解殖的反抗,无意致力于台湾性文化的创
造与论述,不只解ROC殖民成为奢望,更是放弃了抗拒PRC并吞的重要武器。
文化是分享的,以公民国族主义为原则的文化台独,并非要消灭在台湾的中国文化,亦非
拒斥文化多元所带来的富饶。文化解殖的属地性格,所追求的是在非压迫状态下,住民、
土地、历史共蕴文化的台湾性。这是一种以平权与扶弱为原则的共同体建构,也是区别于
中华帝国的台湾国族面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