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amidha (东岐明)
2024-12-03 12:54:24原始佛教经典只有出现“觉支”此词,“禅支”“观智”两词在后世上座部论典才出现。
禅支此词虽然是在后世出现,然而构成禅支的禅修要素已在原始经典中提及。
所以禅支此词只是创造用来涵摄原有经典已经提及的禅修要素。
而观智此词及其涵摄相关慧观进阶历程之内容,就完全是后世开创而不见于原始经典。
观智与觉支是同样在于解说慧观进阶,所以两者必然会有对应。
观智是用以阐述慧观进阶过程的逐步体验阶段,所以包含所有好坏体验及证果前后体验。
觉支是用以阐明慧观不同阶段的慧觉体验,所以只有涉及证果之前的良好体验分阶。
此两者都是在于标示慧观进程阶段,而非是用以组合的慧观体验要素。
禅支则是依照原始经典的禅修要素面向,作为禅定要素,而非禅定阶段。
然而后世为求方便,也会以其禅定阶段的突出要素,用以作为指称禅定阶段。
寻、伺、喜、乐、壹(心一境性)、舍—皆为禅支,而有如下禅定阶段之禅支组合。
初禅─普: 寻 伺 喜 乐 壹 舍
初禅─优: 伺 喜 乐 壹 舍
二禅: 喜 乐 壹 舍
三禅: 乐 壹 舍
四禅: 壹 舍
然而为求方便,则以相关最为突出体验之禅支,作为对应禅定阶段之标示。
【□】:禅支阶段
初禅─普: 【寻】伺 喜 乐 舍
初禅─优: 【伺】喜 乐 舍
二禅: 【喜】乐 舍
三禅: 【乐】舍
四禅: 【舍】
现今上乘(上座部传统)会以禅支来对应观智,可见于班迪达大师著作。
依此标示,改造对应觉支(以 壹 对应觉支四禅境界),观智、觉支、禅支之对照表如下︰
观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十 十 十 十 十 十 十
智 一 二 三 四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名 缘 法 生 生 坏 怖 过 厌 希 审 行 随 种 道 果 省
色 生 印 灭 灭 灭 畏 患 离 脱 察 舍 顺 姓 察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智
幼 熟
觉 念 察 励 喜 宁 定 舍
支
禅 念 寻 伺 喜 乐 壹 舍
支 〔舍〕
生灭智幼,是指 幼稚生灭智;生灭智熟,是指 成熟生灭智。
〔现今上乘以禅支解说,第五观智对应四禅阶段,也会用舍禅支对应〕
觉支简名,对应于庄春江译经之关系︰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313.htm
念 择法 活力 喜 宁静 定 平静
念 察 励 喜 宁 定 舍
证果者具备足够定力,可以于其果位觉支及观智,自在出入。
https://agama.buddhason.org/SN/SN13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