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明蕴界论 札记 五蕴性相与解脱次第

楼主: amidha (东岐明)   2024-11-29 13:57:19
五蕴—色、受、想、行、识—于及蕴集身心世界,乃有五重层次关系。
如《楞严经》以五蕴为阴障而谓︰
 ‘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
  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妄,是想边际。
  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
  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大乘乃以此五重蕴障作为解脱离碍次第,而有诸经宗派之下表解脱次第,
实则对应于原始佛教所谓八解脱之第一解脱至第五解脱︰
https://agama.buddhason.org/AN/AN1423.htm
         第一解脱  第二解脱  第三解脱  第四解脱  第五解脱
   色阴    受阴    想阴    行阴    识阴    菩提涅槃
楞严 坚固妄想  虚明妄想  融通妄想  幽隐妄想  颠倒妄想  本觉妙明真精
楞严 劫浊    见浊    烦恼浊   众生浊   命浊    湛圆妙觉明心
金刚       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无余涅槃
圆觉‧净业障   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命相   清净觉海
圆觉‧普眼    幻身    幻心    幻尘    幻灭    非幻不灭
圆觉‧普贤    幻妄境界  心如幻者  远离为幻  离远离幻  得无所离
圆觉‧清净慧         凡夫    未入地者  已入地者  如来
五重唯识     遣虚存实  舍滥留纯  摄末归本  隐劣显胜  遣相证性
第四解脱对应于空无边处,大乘误以为是阿罗汉、辟支佛之涅槃境界。
第五解脱对应于识无边处,大乘误以为是正等正觉成佛之涅槃境界。
大乘误以为解脱于五蕴阴障即可成佛,实则究竟解脱乃是在于五蕴性障。
五蕴层次亦有五性—色、受、想、行、识—重重摄照五蕴,如下表所示︰
  色蕴  受蕴  想蕴  行蕴  识蕴〔色性、受性、想性、行性、识性〕
 —色—  ————名—————  —识—
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识为能觉,觉见名色。
识如镜照,映现诸性;反照名色,亦现诸性。
五性映于五蕴,诸蕴皆照五性之相,真正解脱在于解离蕴性之障。
五性正对应于无色界定至于灭尽定之境界,解离其性乃能破其定境不动,如下︰
  第四解脱  第五解脱  第六解脱  第七解脱    第八解脱  究竟解脱
  色性    受性    想性    行性      识性
  空无边处定 识无边处定 无所有处定 非想非非想处定 灭尽定   无余涅槃
五性之于解脱次第,如下所示︰
      色明觉慧  受明觉慧  想明觉慧  行明觉慧    识明觉慧
  灭除  色性    受性    想性    行性      识性
  无我  无自体见  无我身见  无我作   无我所作    无我慢势
  证果  无果    初果    二果    三果      四果
  果名  阿摩罗   须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罗汉
无相心定  无想定   初果定   二果定   三果定     四果定
所以真实慧观解脱次第,不是诸蕴次第而除,而是诸性次第而除。
诸性次第而除,在诸蕴上的解脱效果,不是如《楞严经》所言是依色受想行识蕴之次第,
而是诸蕴依于各自之色受想行识诸性之次第,故而解脱次第乃是各蕴皆同次第,故而︰
大乘误解
破色阴蕴障→破受阴蕴障→破想阴蕴障→破行阴蕴障→破识阴蕴障→究竟涅槃
上乘正解  
破诸蕴色性障→破诸蕴受性障→破诸蕴想性障→破诸蕴行性障→破诸蕴识性障→究竟涅槃
两者不同在于,大乘误解是依诸蕴次第,上乘正解是依诸性次第于诸蕴。
上乘正确解脱次第,乃而如下所述,可知大乘所谓涅槃境界只是入解脱流前之道途化城。
色明觉慧之阿摩罗,觉悟到五蕴无体,就是五蕴皆无自体而空,此即无果慧境。
此即五蕴皆破色性,故而觉悟心物概念幻化无体,五蕴皆无自体,然非真正五蕴无我。
因为色性外在尚未涉及心性内在,故而不能真正五蕴无我,尚觉有一自性真常我净。
故而大乘《华严经》有谓“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大乘《楞严经》乃谓
 ‘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
《六祖坛经》是谓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此即 识无边处定境 并 无果慧境 之误会究竟解脱境界。
受明觉慧之须陀洹,觉悟到五蕴无我,就是五蕴皆无自我存在,此即初果慧境。
此即五蕴皆破受性,已达心性内在,故而觉悟五蕴皆无我身,真正五蕴无我。
然而却尚有我作见,觉知五蕴变化是有自我在作为,此为初果之见。
想明觉慧之斯陀含,觉悟到五蕴无我作,就是五蕴皆非自我造作,此即二果慧境。
此即五蕴皆破想性,已达更深心性,故而觉悟五蕴变化并非是有我在作为。
然而却尚有我所作见,觉知五蕴变化尚有自我在运行其作为,此为二果之见。
行明觉慧之阿那含,觉悟到五蕴无我所作,就是五蕴皆非自我运行造作,此即三果慧境。
此即五蕴皆破行性,已达更深心性,故而觉悟五蕴并非是有我在运行所作为。
然而却尚有我慢势见,觉知五蕴变化尚有潜在我慢趋势,此为三果之见。
识明觉慧之阿罗汉,觉悟到五蕴无我慢势,就是五蕴皆无潜在我慢趋势,此即四果慧境。
此即五蕴皆破识性,已达最深心性,故而觉悟五蕴并非是有潜在我慢趋势。
即而究竟解脱于一切五蕴性障,此为四果之见。
乃而究竟解脱,不受后有,不再轮回受到五蕴之苦,此乃真正究竟解脱慧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