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fnm525 (天地不仁)》之铭言:
: 简单来说就是,追求文本的原意是徒劳的,文本的意义是开放的,读者在阅读的当下,就是
: 一种再创作,读者在阅读过去人写的文章,不需要去追寻作者本来的意义,可以以自己的想
: 法去诠释
: 100万个读者就有100万个哈姆雷特
: 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 作者之死对于我这样子的读者来说
: 是很有吸引力的一种思考模式
: 他把读者加入了作品之中
: 让我有了一种参与感
: 那么,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待这种思想的
像这样?
作者也答错!马世芳文章入学测题 答不出正解好气恼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683780
〔即时新闻/综合报导〕今年大学大学学测国文科阅读题组28至30题,改写音乐评论家马
世芳〈烟火与火熖的种子〉文章,让台湾流行乐坛教父罗大佑PK大师李宗盛。事后马世芳
发现自己的文章被大考中心引用,但在这3题的阅读测验中,他把自己的文章读得都头晕
了,还是有2题选不出“正确答案”,让他有点气恼,还希望考生来教导他作答的“正确
”方式。
马世芳今天凌晨在脸书上表示,他的文章变成学测考题,极可能从此被一整代考生讨厌,
不只应届考生,还有未来要做考古题的一届届准考生,他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得意的事。马
世芳说,作品发表之后,解释权就不再只属于作者自己,这道理他明白,不过这3题阅读
测验,除了第3题他很有把握,前2题左看右看,都选不出“正确答案”,让他有点儿气恼
。
直到看到题目解答,马世芳才了解出题老师的思路。马世芳说,阅读测验的答案,判断的
依据仅限于“摘录的这段文章”,这段文字没提到的,就等于不存在,所以“这段文字”
没提到罗大佑歌词关于“生命内在的惶惑”,还把“生命内在的惶惑”和李宗盛连在一起
,这就变成“专属于李宗盛”的描述,而不能够属于罗大佑了。不过,马世芳认为,罗大
佑是把“生命内在的惶惑”写得最好的作者,罗大佑的“将进酒”、“光阴的故事”、“
耶稣的另一个名字”、“家”等等许多歌,都是这个题材非常厉害的示范。
遇到第2题,马世芳还是被难倒了。他说,C的叙述说罗大佑有校园民歌的文艺腔明显有误
,可以排除,但他认为A、B、D的叙述都很恰当,如果是李宗盛和罗大佑的老乐迷,这2题
应该也和他一样,很容易答错。
马世芳指出,这样的考试方式能否引起同学对罗大佑和李宗盛的作品兴趣,或能让同学对
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风格与内涵有更生动更具体的想像,他不得而知,“或许很多考生都
能教导我做这两题阅读测验的‘正确’方式吧?”
====
阅读测验的文章的作者如果还活着就时不时有这种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