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fnm525 (天地不仁)》之铭言:
: 简单来说就是,追求文本的原意是徒劳的,文本的意义是开放的,读者在阅读的当下,就是
: 一种再创作,读者在阅读过去人写的文章,不需要去追寻作者本来的意义,可以以自己的想
: 法去诠释
: 100万个读者就有100万个哈姆雷特
: 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 作者之死对于我这样子的读者来说
: 是很有吸引力的一种思考模式
: 他把读者加入了作品之中
: 让我有了一种参与感
: 那么,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待这种思想的
像这样?
作者也答错!马世芳文章入学测题 答不出正解好气恼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683780
〔即时新闻/综合报导〕今年大学大学学测国文科阅读题组28至30题,改写音乐评论家马
世芳〈烟火与火熖的种子〉文章,让台湾流行乐坛教父罗大佑PK大师李宗盛。事后马世芳
发现自己的文章被大考中心引用,但在这3题的阅读测验中,他把自己的文章读得都头晕
了,还是有2题选不出“正确答案”,让他有点气恼,还希望考生来教导他作答的“正确
”方式。
马世芳今天凌晨在脸书上表示,他的文章变成学测考题,极可能从此被一整代考生讨厌,
不只应届考生,还有未来要做考古题的一届届准考生,他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得意的事。马
世芳说,作品发表之后,解释权就不再只属于作者自己,这道理他明白,不过这3题阅读
测验,除了第3题他很有把握,前2题左看右看,都选不出“正确答案”,让他有点儿气恼
。
直到看到题目解答,马世芳才了解出题老师的思路。马世芳说,阅读测验的答案,判断的
依据仅限于“摘录的这段文章”,这段文字没提到的,就等于不存在,所以“这段文字”
没提到罗大佑歌词关于“生命内在的惶惑”,还把“生命内在的惶惑”和李宗盛连在一起
,这就变成“专属于李宗盛”的描述,而不能够属于罗大佑了。不过,马世芳认为,罗大
佑是把“生命内在的惶惑”写得最好的作者,罗大佑的“将进酒”、“光阴的故事”、“
耶稣的另一个名字”、“家”等等许多歌,都是这个题材非常厉害的示范。
遇到第2题,马世芳还是被难倒了。他说,C的叙述说罗大佑有校园民歌的文艺腔明显有误
,可以排除,但他认为A、B、D的叙述都很恰当,如果是李宗盛和罗大佑的老乐迷,这2题
应该也和他一样,很容易答错。
马世芳指出,这样的考试方式能否引起同学对罗大佑和李宗盛的作品兴趣,或能让同学对
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风格与内涵有更生动更具体的想像,他不得而知,“或许很多考生都
能教导我做这两题阅读测验的‘正确’方式吧?”
====
阅读测验的文章的作者如果还活着就时不时有这种新闻。
国文考试考的是揣摩上意的能力,其实也没什么不好毕业后很常用到
作者:
iPolo3 (艾POLO衫)
2020-03-14 13:59:00这跟作者已死其实关系不大
作者:
jeeyi345 (letmein)
2020-03-14 13:59:00每年出题者会换喔
作者:
scotttomlee (ã»ã—ã®ã‚†ã‚ã¿ã¯ä¿ºã®å«ï¼)
2020-03-14 14:00:00如果考完 作者看到题目自己吐槽的话 不知道会不会直
作者:
e04su3no (钢铁毛毛虫)
2020-03-14 14:01:00考中文真的很讨厌这种题目,只能猜出题者想听什么答案
作者:
scotttomlee (ã»ã—ã®ã‚†ã‚ã¿ã¯ä¿ºã®å«ï¼)
2020-03-14 14:01:00毕竟...不给就是出题者自己推翻旧神当新神的意思了如果这样成立 那考生也能推翻新神再自己当神解释了(X要没争议的话 出题者直接问原作者比较保险啦(若还在
作者:
jeeyi345 (letmein)
2020-03-14 14:03:00神还活着 但是话语权掌握在神职者上我是比喻^_<
作者:
scotttomlee (ã»ã—ã®ã‚†ã‚ã¿ã¯ä¿ºã®å«ï¼)
2020-03-14 14:06:00但若神开口了 神职者若不遵守 就变异教徒了(X
作者:
jeeyi345 (letmein)
2020-03-14 14:06:00考试都考完了 也不能怎么样
也不一定 这种时候如果牵扯到神职者的利益 那神就会变
其实私路就是你只能根据提目给的文章答 不要用你知道
的背景知识去想巴他就是因为背景知识太丰富才觉得难答
作者:
AlianF (左手常驻模式)
2020-03-14 14:10:00台湾的英文阅读也差不多
作者: NoLimination (啊啊啊啊) 2020-03-14 14:10:00
以前好像看过刘庸说写他文章的考题被他儿子说他可能考不进前10
作者:
Fangmeyer (Fangmeyer)
2020-03-14 14:12:00台湾的英文阅读测验通常只考基础英语能力吧
作者:
kinomon (奇诺 Monster)
2020-03-14 14:12:00那真的很没品 要考自己想出的概念起码用自己原创的作品
作者:
isaka (101%)
2020-03-14 14:13:00台湾的英文阅读哪有差不多? 几乎都是考你看不看的懂而已绍树有争议也是选项设计有问题,这种要你去超译再作答的几乎没有*少数
作者:
kinomon (奇诺 Monster)
2020-03-14 14:15:00或是自己因应考题编出来的文章 直接拿别人作品偷换概念还害人被骂真的很缺德
作者:
jeeyi345 (letmein)
2020-03-14 14:16:00英文阅读有考衍生意?不都是谁谁谁做过什么
英文阅读其实还好 至少大学以前 答案通常就在文章里
作者:
Giornno (乔鲁诺.乔三槐)
2020-03-14 14:24:00英文阅读重点都在长和多,而没有藏和曲折,你只要认得出来单字是什么就能读懂英文阅读还要藏曲折在里面,学生不用玩了
我记得侯文咏写自己文章的考卷被他儿子说在他们班上前十名都没有
作者: NoLimination (啊啊啊啊) 2020-03-14 14:34:00
对啦是侯文咏不要说作者已死 还没死就被蓝色窗帘了
作者:
winiS (维尼桑)
2020-03-14 14:37:00本来就不是生命上的死啊,而是作品发表后就不干作者的事
作者:
RoChing (绿野贤宗)
2020-03-14 14:39:00测验的目的本来就不是探究作者的真正意图,而是在练习如何把握“探究作者意图”这项能力
作者:
winiS (维尼桑)
2020-03-14 14:41:00不是探究当期出题者意图吗? 努力补习跟上流行喔
补习也只教你背跟看文章的技巧再多教你作文架构 多做阅读测验学测国文哪有什么难 真有争议其他老师也会提出来
作者:
chuckni (SHOUGUN)
2020-03-14 14:47:00靠看到侯文咏儿子笑死XD以前认识他们两兄弟真的蛮好笑的两个人
不是,出成题目的话题目才是文本,题目的作者是出题老师,所以答题者基本上也是在揣摩出题者“真意”。这完全是作者已死的反面好吗?不如说这种考试让一堆人习惯找作者对答案,没有自己的想法,当然也不会去想怎么为自己的诠释辩护。反正等作者出来对答案就好了。
@microerect 出题者对文章的解读和作者不同这不就是这串的意思吗?
作者:
winiS (维尼桑)
2020-03-14 14:57:00不会有争议啊,而是A解读也可以B解读也可以 但高层近几年比较流行这样的解读,请同学记下来等等会考
完全不是这样理解作者已死的重点并不是解读一样不一样而是解读应以文本为中心,不必在乎作者本人在文本以外的其他表述,说我不是这个意思
作者:
winiS (维尼桑)
2020-03-14 15:00:00哪里不是… 就是支持解读可以不一样的论点拿大考来套也就是个例子,必竟只有大考才得去揣摩上意
以这篇新闻为例,无论马世芳老师事后讲了什么,怎么样的重新再诠释自己的文章,在文本分析的时侯我们不需要去考虑这些,因为它不在文本里面发生,文本才是读者唯一所能看到的,经验到的一切,而不是作者
所以你嘘那么多 和我说的有啥不同...XD就读者的解读和作者不同呀...XD
作者:
jeeyi345 (letmein)
2020-03-14 15:06:00如果作者本人也不能再诠释自己的作品 考官的诠释为什么比作者高
作者: NoLimination (啊啊啊啊) 2020-03-14 15:06:00
作者已死是你看文章的感受是自己的感受,不一定要深究作者想表达的跟你的感受一不一样。但考试变成要在意出题者的感受是什么,所以跟作者已死相反
同NoLimination,所以拿这个新闻诠释作者已死是对于这个概念完全错误的理解在作者已死的概念里也不存在什么考官的诠释这完全不相干的东西
你看不懂我在说啥哦 XD就考官的解读和作者不同呀 考官也是读者呀搞笑 XD
作者:
jeeyi345 (letmein)
2020-03-14 15:09:00作者已死!第三部,完!我赢了
作者:
winiS (维尼桑)
2020-03-14 15:09:00把考官当作者的奇怪解读 吵架嘛?
简单来说,从这题干叙述本身就提到分析要“猜测作者的想法、作者的观点”的时侯这就已经不是采用“作者已死”的观念来出题了,懂?
你先把作者已死在讲什么搞懂再出来好ㄇ这串原原po的诠释就对了八成了还能歪成这样
作者:
jeeyi345 (letmein)
2020-03-14 15:13:00作者已死就是告诉你有这么回事,好,结束
作者: astrophy 2020-03-14 15:15:00
作者已死跟这篇文章要说的是不一样的东西楼上N大推文说的请仔细想想
我的重点是 考官的解读己经和作者不同了呀我的重点是考官也是读者
这么说好了,文学课程的蓝色窗帘的问题在于双标,考官出阅读测验时自己用‘作者已死’创造出自己的解读,然后依原作创造新作“考题”设计出标准答案要学生回答。考试用的作品虽然引用了原文章但已经是一份新作品了,以上
作者:
jeeyi345 (letmein)
2020-03-14 15:18:00一百观众,就有一百个蘑菇
peterturtle这个诠释可以 确实这样出是有问题的
简单说这是一个由两个行为组合而成的复合事件,考官对自己就作者已死创造自己的解读,但要求学生不能对自己的再创作拥有自己的解读,所以原PO酸的作者已死是前半部,后面靠腰此非作者已死是后半部,菜会有鸡同鸭讲的问题
作者:
jeeyi345 (letmein)
2020-03-14 15:26:00然而发文后就死了,你想表达的和别人诠释的无关。所以…你不懂作者已死!
作者:
hdjj (hdjj)
2020-03-14 15:59:00国文考试考的是揣摩上意的能力
作者: astrophy 2020-03-14 16:26:00
应该说作者之死的哲学概念在于作品没有一个最正确的解释方式存在,但是考官认为自己的解释方式是“正确”的,所以才存在一个“正确答案”要考生选择,马世芳老师是出来酸说照考官的考法连作者自己也容易答错,但是整篇文章无关“作者之死”这个概念
作者: astrophy 2020-03-14 16:34:00
以“作者之死”这概念的逻辑来说,因为并不存在一个“正确答案”可以供人选择,所以拿来考试这件事本身就是完全没有意义的,然而马世芳老师整篇文章都还是在讨论“考试”的方式真的要以作者之死的哲学概念来说,应该要说文章不能拿来考试才是
这有什么好吵的,明年会出杨牧的诗当题目,绝对没争议
作者: astrophy 2020-03-14 16:43:00
作者之死的意思跟字面上不太一样啦XD
作者:
louner (louner)
2020-03-14 17:50:00只要考题多一句"你觉得我觉得作者在想啥"不就好了...
作者:
gt24 (写一个惨字还写错)
2020-03-14 19:32:00^但他们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作者的想法,不承认自己瞎猜答案与其说是[谁觉得作者在想啥],不如说是谁脑补的比较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