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台北市议员候选人林柏勋
总质询还没结束,精美印刷、厚达四百页余的十万本《大台北2018路线手册》赶在期末结
束之前发放,好像赶着缴出了一个希望让市民加分的报告一样,但这却不是市民需要的。
公运处的新闻稿声称这次四百页比以前的页数更多,发放十万本送完为止。不如直接用公
克数来吆喝“这本很重大家拿到赚到”。 公共汽车的问题很多,完全不是印一本字典有用
,这样传产思维完全不在意使用者的真实体验,在《壹周刊》停止纸本印刷,各大影展的
手册都提供电子版下载的时候,却在一个需要即时性、动态透明的交通工具上,居然以如
此传统的思维来表达“我有在做事”。
背后是不是市民没有给出好成绩,市府急乱了套,源自于公共汽车系统运量低不见起色的焦虑
?
台湾商业的传统思维,钱即是万能,所以会有削价竞争先占市场,再来讲品质,先压
低员工薪水,再来谈福利,设计师的费用好贵,我不如找美工,反正不就是修修图。如此
这般的思维,绑架了好一段时间台湾劳工的待遇现况,没想到劳工意识抬头了,市政府思
维仍旧停留在石器时代。
敬老卡、1280月票的出发点都是立意良善,但是自以为做了一件德政,除了增加市府补贴
预算之外,还有金钱之外看不到的危险,没有其他配套,以为用钱就可以作为“诱因”,
来让城市的绿色交通更为繁荣,那是多么痴人说梦,因为走旧的路是到不了新的地方的。
回到公共汽车政策,公共汽车干线在过去不到几个月,做了幅度很大的名称改变,首当其冲的就是
破坏了使用者习惯,长辈不认识、看不清楚拼音,公共汽车族也一头雾。
来谈谈危险,因为原本就有敬老卡的设计,直接在费用上让长者更愿意搭公共汽车,纯金钱的
搭乘成本降低的思维确实有用,但因为没有配套,却付出了更大的成本。 目前台北市
的公共汽车并没有“完全车静止状态下才可以在车箱内移动”的设计,乘客想要快到达地点,
同时司机希望缩减停车时间,所以开门时间非常匆忙,拥挤状态下,动作慢的人常常会下
不了车,只好多走一站,或是被门夹到,在这样的经验底下,乘客被规训了在车未停止之
前,会先移动去刷卡下车,连柯文哲本人也曾说,自己差点在公共汽车上跌倒。
如此车子行进间的移动是最危险的,没有坐定位置之前的行驶期间,就是乘客跌倒机率最
高的时机。但颟顸的官员只是说要加多扶手握把,我认为要“全面静止状态”才可以上下
车,并移动到座位上,车才可以启动。 所以,目前一方面增加金钱诱因让长辈搭乘,但车厢内的光景却是充满了危险,新闻报导去年一年超过两百人在公共汽车上摔伤,其中六十岁以上更是为多,这就是用单一诱因,不去在意其他使用者体验的危险性。 公共汽车上有系安全带的标语,从澳洲回来之后,我系了一个礼拜安全带,后来发现有的根本坏掉,不然就是掉到座椅的隙缝中根本挖不出来。
“请系安全带”的政策也没有人在执法或是监督,在推敲这项规矩设立的原因,免不了会
去设想机关的动机,好像是一种“我们很文明”的虚伪表达,设立了一个很进步的法,但
只是装饰,搞不清楚问题在哪里,是这些官员的通病。
“绿运输”应该要改善的事情很多,例如公共汽车应该确实靠边,因为不靠边不只是乘客危险
,而也是多占用一个车道,影响车流。违规公共汽车站停车要严格取缔、公共汽车动态要准确、路
线要用搭乘数据优化、车体车号易于辨识、司机要宣导先下后上、司机不可过劳超时、轮
椅族友善搭乘、车窗要洗、车体车外的公共汽车路线号码要一致,最重要的是要坐定位置之后
才可以开车!
世大运的成功以及优秀宣导短片的拍摄,不仅让其他国家抄袭,也让我们国力彰显,背后
是“最有利标”思维,传统的“最低标”思维下,是不可能会有这么棒的东西出现。但这
样的思维并没有运用在大众交通系统上,1280等等的综合政策,据报导公运处今年补贴四
十八亿,明年编列四十九亿。只要拿出一个亿,用在动态系统的准确上,用在公共汽车视觉上
的辨识与优化,这些基于使用者体验的“软件”才对。
一位视障朋友要我帮他看电子看板的公共汽车动态,显示还要好久才会来,但一说完车就来了
,我连忙帮他招手叫他快点上车。本来就已经要原谅不准确的公共汽车动态,但是九月四日大
台北公共汽车手册发行隔日,混乱的干线政策发功,可能是220路线、200路线被整并到“中山
干线”,不知什么原因行政院要前往天母,中山北路往北的公共汽车站位没有“200”、“220
”也没有“中山干线”的公共汽车动态,但是是有车的,错过几班之后上了车,司机就叫我打
1999,他车机是正常的。
当搭乘公共汽车的使用者体验如此糟糕,就不是金钱的问题,当最有利标思维可以让这城市更
好,公共汽车政策可以不要再砸钱补贴,砸在搔不到痒处的地方,去掉“阿拉伯数字”的“八
横八纵公共汽车政策”,名号震天嘎响但用起来超差。 日本京都在五年前都优化公共汽车时,就
为高龄者着想,不轻易更动公共汽车数字编号的例子。请台北市府好好的从使用者角度出发,
不要再是传统由上往下的金钱诱因套路了,大众运输是科学,
再说一次,“It's science!”
原文出处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0906/1425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