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udn.com/news/story/7323/3330520
北市公共运输处近来透过网络等管道蒐集民意,想方设法改善公共汽车运输便捷性,接连推
出境内通勤专车、内湖区对外通勤路线公共汽车,但原本评估“有需求”的6条新路线,上
路以来,不是乘客只有个位数,就是没人买票,显示政策规画未对准民众需求,问题究
竟出在哪?
从内湖区两条通勤路线的业者心声来看,第一线人员事前就预估到搭乘人数有限,对运
量不抱希望。业者评估依据是,内湖上午往其他行政区行驶的公共汽车运量长期以来都不多
,且东湖地区邻近捷运还算方便,交通可替代性大,而内湖五期居民则不多,大部分也
都习惯自行开车。
这和公运处从市府陈情系统与网络蒐集到民意,评估通勤1、2路线每天搭乘需求量可达
40人的结果截然不同,而上路至今惨澹的运量证明,业者的评估显然较公运处准确。
另一个例子是上月开放预购车票的“跳蛙公共汽车App”4条北市境内通勤专车路线,市府最
初也透过App募集网络意见,预估每条路线搭乘需求至少20人,但一个月来卖不出票,
路线因而无法开通。
在网络发达的年代,网络声量往往容易被放大,公运处面对网络意见,不能全盘接受,
规画时,还是必须更准确掌握实际需求,若只是偏听网络声音,未来类似落差恐怕持续
发生,不但造成人力等资源浪费,更难说能达到鼓励大众运输、纾解车流壅塞的政策目
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