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金刚经选读及佛法基础(十一)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
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
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
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白话
“须菩提,菩萨也是这样。 如果这样说:“我应该度无量的众生(入涅槃)。”那他
就不叫做菩萨。 为什么? 须菩提,事实上没有一种法叫做菩萨。 所以佛说一切法中
,都没有“我、别人、众生、生命”。
须菩提,如果有菩萨说:“我应该要庄严佛世界。”他就不叫做菩萨。 为什么?
佛所说的“庄严”佛世界,并不是“庄严”,只是有个“庄严”的名字而已。
须菩提,如果一个菩萨能彻底了解“无我”的道理,佛说他真正叫做菩萨。”
思考
*能彻底了解“无我、人、众生、寿者”的道理,佛说他真正叫做菩萨;但是佛前面又说
:“实无有法,名为菩萨”,然后,“发愿度一切众生入涅槃”,也不是菩萨,“庄严佛
土”也不是菩萨,那到底什么是菩萨?这段经文又要如何理解呢?
其实,在修行的最后阶段,注意喔,是“最后阶段”,要脱离对“法”的执著(法执),所
以佛同时说“有法”:即“无我、人、众生、寿者”之法,跟“无法”:即“实无有法,
名为菩萨”。
其次,在前面的经文,佛说:要发愿“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
之”才能降伏其心;这里却又说:“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
前后是不是矛盾?
其实其中有深意,在修行的“最后阶段”,修行者在了悟空性之后,必将使用中道继续修
行,没别的路了,但使用的“中道”,终究还是属于一种“法”,此时修行者必须脱离“
法执”,即所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才能达到“法无我”,而法无我的体悟,则要
靠“一切唯心”。在证得法无我之后,能“于法自在”,对于法的疑惑,已经消除,因此
不会执著于“有法、无法”,矛不矛盾的问题自然就不存在了。
所以,佛陀说法时,有时说“有法”(无我、发菩提心、庄严佛土),有时又说“无法”(
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目的是为了说明佛所亲自
体悟的“法无我”境界。
佛在此经,开示了佛法最精深隐微之义,所以不断推崇此经功德,并以“金刚”为名,比
喻此经义理坚固不坏。
佛法基础前行(十一)
*明辨是非善恶
有些人判断是非善恶,是根据自己的利益来判断的;只要对自己有利的事,就是对的;对
自己有坏处的事,就是错的。这样的判断方式,最后会自食恶果。什么是善?不使人遭受
痛苦,或者能帮助他人得到快乐,就是善事;倾向于满足个人或少数人欲望的事,大多不
会是善事。什么是恶?善的相反,就是恶;会使人遭受痛苦,使人不快乐的事,就是恶。
如果一件事,我们在短时间内无法下结论,不能判断它的是非善恶,那么我们应该对自己
的判断有所保留,不要太快就下定论。我们应该随着时间的拉长,去观察一件事后续的发
展,很多事情有短期的利益,或者短期看来似乎不会对他人有不好的影响,但从长期的角
度来看的话,却会造成他人的痛苦,或者有可能只是去满足某部分人的欲望而已。
我们要把眼光放远,一件事从一生的角度来看,或者如果有来生,从下一生的角度来看,
才能正确判断它的是非善恶。
*修正自己的缺点
每个人都会有缺点,因为世界上没有人是完美的;但我们看到别人的缺点很容易,却经常
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有时,即使知道自己有缺点,却又不肯承认。
所以,当有人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反击,也不是马上为自己辩解,而应该把
心静下来,反省自己是不是真的像别人的批评那样。如果不是,那么就不必在意这个批评
;如果自己真的有如别人所批评的缺点,那么就应该虚心接受。
知道自己有缺点,就应该要改正它,不要找借口将它合理化。有时候某些缺点已经变成习
惯,更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花更多的时间和努力去修正它。我们要经常反省、观察自
己,是否有不好的习惯、心态或行为,才能适时的修正这些缺点。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很多事情要判断它的好坏,在短时间内来看是无法准确判断的,甚至和结果是相反的;但
是随着时间拉长,慢慢才会显现它的好坏。就像我们爬山,在半途时会很累、想放弃,但
是在爬上山头之后,就能看见美丽的山景。又像我们吃甜食,吃的时候感觉好吃,但持续
一段时间后,身体变胖,健康就会变差了。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有时也是这样,一开始互相认识,也许比较没有利害关系,但当时间
拉长,互动多了,慢慢才会真正了解一个人。
所以,时间是一件事情最好的试炼。有时眼前的状况坏,不必着急;或者,眼前的状况好
,也不必太得意;等待时间拉长,慢慢的才会显现真正的结果。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