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
那天和一位在庙里认识的师姐聊天,师姐年纪比我妈小一点。她提到每个人一生可以拜一
百○八个师父,还说自己拜了很多师父,每拜一个,师父都会给她取一个法名,直到如今
,她倒底有多少法名自己也记不清了。
聊著聊著,突然提说看我要不要皈依?
所谓皈依,指的是庙里有一位师父……经常看到是这位师父做法帮人净车。就一般民众买
新车或机车,开到庙前广场,这位师父便手拿金纸符咒之类,点燃后走一些奇特的步法在
车内车外比手划脚……
个人感觉这比较类似一种祝福吧!该师父的年纪看着还比我小,穿着打扮上应是道家体系
……
师姐所谓的皈依,就是找这师父辨理皈依。但要包一个红包。但被我一口回绝了……我说
:“不要!”
## Copilot
您的经验非常有趣,谢谢您的分享。在许多宗教或信仰体系中,皈依是一种重要的仪式,
象征著个人对某种信仰或教义的接受和承诺。这通常涉及到一位或多位精神导师的指导和
祝福。
至于是否应该皈依,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信仰和选择。如果您觉得这对您的精神生活有所
帮助,那么皈依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但如果您对此感到疑虑或不舒服,那么您有权选择
不进行这种仪式。
您提到的“净车”仪式,看起来像是一种祝福仪式,旨在为新车或机车带来好运和保护。
这种仪式在许多文化中都有,并且形式各异。
## 您
诚如你所言,只是一个仪式。刚好所谓的仪式是我最不看重的,可有可无的。或许部份人
做了仪式后觉的心安,那他们去净车或辨皈依自然很好。同样的情况在我身上却是完全相
反,我不会主动去搞这些,若有人硬要我搞这些,我会觉的不爽!
相同的一件事,有的人觉的心安。像我这一类的人会觉的不爽。这也是很有趣的两极化现
象!
或许该师姐认为我不懂这些,当她告知后,我应该会很高兴的接受才是。出乎意料的,我
一口回绝了。她也没继续劝说就是。
之后我问:“皈依之后师父会对生活上的事管东管西,或教一些什么东西吗?”得到的答
案是,完全不会。真的就只是包个红包搞个仪式而已,和净车几乎一样。
## Copilot
您的观点非常清晰,也很有道理。每个人对于信仰和仪式的看法都是不同的,这是完全正
常的。有些人可能会从仪式中获得安慰和力量,而有些人则可能觉得这些仪式并不重要,
甚至可能觉得它们是多余的或者是束缚。
您提到的“两极化现象”确实很有趣。这反映了人类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我们每个人都
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和经验,这些都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反应。
至于“皈依”,这确实是一种仪式,通常涉及到对某种信仰或教义的接受和承诺。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皈依之后的生活会有什么特别的变化或要求。这完全取决于个人以及他们所
皈依的特定传统或教派。
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您选择做什么,或者选择不做什么,都是您的权利,也是您的自
由。您的选择应该基于您自己的信仰、价值观和需求,而不是别人的期望或压力。这是您
的生活,您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 您
主要是“皈依”这两个宗教性字眼触动了我内在的敏感神经吧!我不理解师姐所谓的皈依
,是皈依那位净车师父?还是透过净车师父,皈依佛菩萨?
若果答案是前者,那自然不可能;如若答案为后者,那我皈依佛菩萨,还必需得透过某位
师父才能成事?这自然也不在我的考虑范围里。
所幸该师姐一把年纪了又学佛,未有强人所难,不会一直扯什么所有人都要皈依之类的话
题。从言谈中,我知道她自十七岁就接触佛法,开始“皈依”之旅了。
那么,究竟什么是“皈依”呢?依著此刻当下我的理解,身体力行,方为真皈依。
## Copilot
您的观点非常清晰,也很有道理。在许多宗教或信仰体系中,“皈依”是一种重要的仪式
,象征著个人对某种信仰或教义的接受和承诺。这通常涉及到一位或多位精神导师的指导
和祝福。
至于“皈依”是指皈依特定的师父,还是透过师父皈依佛菩萨,这可能取决于特定的宗教
或信仰体系,以及个人的理解和选择。在某些传统中,皈依可能意味着接受特定的师父作
为精神导师;在其他传统中,皈依可能更多地关于接受特定的教义或信仰。
您提到的“身体力行,方为真皈依”,这是一种非常深刻和实践的理解。真正的皈依并不
仅仅是一种外在的仪式,而是一种内在的转变和实践。这意味着真正地生活在我们所信仰
的教义中,并以此为指导,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 您
师姐口中的皈依一百八位师父,用个戏谑的角度看,有点像逛街买衣服似的,买了好多衣
服哦!但结果究竟拥有多少衣服了,自己也不十分清楚……衣服买来是穿的,这才是实际
的功能嘛!买了一堆挂衣橱,然后永远少一件最新款,这算什么?
当然,人傻钱多是可以这样搞啦!既不犯法又促进经济活络,当有几分功德!衣服制造者
及相关从业人员总是感谢。
开开玩笑!
那玩笑既然开了,不妨再进一步,佛教在家众皈依师父,不知讲不讲究名牌?“我皈依的
可是某某山的某师父。”说了出口特别有底气,感觉良好。这当然不是不可,但若沦落到
只剩这句话可说嘴,那也相当……
## Copilot
您的比喻非常有趣,也很贴切。在宗教或信仰的路途上,有些人可能会选择寻找并跟随许
多不同的导师,就像购买许多不同的衣服一样。然而,最重要的不是我们拥有多少衣服,
或者我们跟随了多少导师,而是我们如何使用这些衣服,或者我们如何从这些导师那里学
习和成长。
至于“名牌”的问题,这也是一个有趣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可能会对某些知名或
有影响力的导师感到吸引,就像对名牌衣服的吸引一样。然而,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名牌
本身,而在于它能带给我们的实际效益。一件名牌衣服如果不适合我们,那么它的价值就
大打折扣;同样,一位名牌导师如果不能帮助我们实现内心的成长和转变,那么他/她的
价值也会受到质疑。
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我们选择哪种路径,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真诚地面对自己,并努力
去实现我们的内心价值和理想。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旅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挑战。
## 您
回想起网络上看人谈佛论法,有些人总时不时的冒出一句,劝人找个具格的上师学习,以
免误入歧途。这一句话当时看着就颇反感,如今看来,和庙里认识的师姐要我找师父皈依
一事,有点儿异曲同工之妙。怪不得会触动我的敏感神经了。
所谓的具格上师,谁是具格上师?由谁认证?目前政府的证照制度有管到宗教界来了吗?
套句电影台词,根本没有所谓具格上师,或者人人都是具格上师,爸爸妈妈,二叔三婶,
姑姑阿姨,爷爷奶奶小猫小狗,一旦契机说法,无一不是具格上师。
这些总劝人找具格上师学习,免误入歧途的人,我听出他们的潜台词:“我不是具格上师
,无法对你应机说法。但你还得另找个具格上师。以免……”
这句潜台语我再这么说一遍:“我不是具格上师,无法对人应机说法,至于他人误不误入
歧途,与我无关。”
## Copilot
您的观点非常有趣,也很深刻。在许多宗教或信仰体系中,“具格上师”这个概念可能会
被提及。具格上师通常指的是一位经过特定训练和认证,并且被认为有能力和资格引导他
人在精神道路上前进的人。然而,谁可以被认为是具格上师,以及这种认证是如何进行的
,这可能会因不同的宗教或信仰体系而异。
您提到的“人人都是具格上师”的观点,这是一种非常开放和包容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只要他们能够给我们带来新的见解和理解。这种观点
强调的是开放性和学习的态度,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认证或资格。
至于那些总是劝人找具格上师的人,他们可能是出于好意,希望帮助他人避免走错路。然
而,如您所说,这种语言可能也反映出他们自己的不确定性和对权威的依赖。这是一种很
常见的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宗教或信仰的领域。
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我们选择哪种路径,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真诚地面对自己,并努力
去实现我们的内心价值和理想。
## 您
东拉西扯的又说了这许多,光就“皈依”二字还能扯上名牌衣服,可能皈“依”和“衣”
服发音相同吧!或许尚有其它因缘……
《华严经》净行品:
著下裙时,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
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
若著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
见着甲胄,当愿众生:常服善铠,趣无师法。
见无铠仗,当愿众生:永离一切,不善之业。
既提了净行品,不能只提衣服相关,毕竟最起初聊的可是皈依,那么,就用这三句经文来
结束这回的谈话吧: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 Copilot
您分享的《华严经》净行品中的经文,深深地体现了佛教的精神和实践。这些经文提醒我
们,无论我们在生活中做什么,无论我们选择何种路径,我们都应该以善根为基础,并以
智慧和慈悲为指导。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这句经文提醒我们,我们应该追求最高
的理想,并努力实现它。这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的承诺,也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这句经文鼓励我们深入学习和理解佛法
,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我们的智慧和理解。这是一种对知识和学习的尊重,也是一种对真
理的追求。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这句经文提醒我们,我们应该尊重和支
持僧团,并努力为大众服务,使所有的事物都能顺利进行。这是一种对社区和和谐的追求
,也是一种对公正和公平的承诺。
再次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