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一般说的五停心观,就是佛典里提到修习止观的"净行所缘"。
摘自:CBETA B10,No.0067《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禅定品)
“如世尊言,修瑜伽师有四所缘,谓周徧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
周徧所缘复有四种,谓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事边际性、所作成办。
就能缘心立二影像,初(有分别影像)是毘钵舍那(观)所缘,二(无分别影像)是
奢摩他(止)所缘。言影像者,谓非实所缘自相,唯是内心(意知)所现彼相(义共相)。
由缘彼相(义共相)正思择时,有思择分别故,名有分别影像(观/毗婆奢那)。若
心缘彼不思择住,无思择分别故,名无分别影像(止/奢摩他)。
又此影像(义共相)为何所缘之影像耶?谓是五种净行所缘、五种善巧所缘、二种净
惑所缘之影像。
就所缘境立事边际,此有二种,如云:“唯尔,更无余事。”是尽所有事边际性(世
俗谛);如云:“实尔,非住余性。”是如所有事边际性(胜义谛)。其尽所有性者,谓
如于五蕴摄诸有为,于十八界及十二处摄一切法,四谛尽摄所应知事,过此无余。如所有
性者,谓彼所缘实性、真如理所成义。
就果安立所作成办,谓于如是所缘影像,由奢摩他(止)、毘钵舍那(观)作意所缘,若
修、若习、若多修习,远离粗重而得转依。
二、净行所缘者,由此所缘能净贪等增上现行,略有五种,谓不净、慈愍、缘起、界
别、阿那波那。
1.缘不净者,谓缘毛发等三十六物,名内不净,及青瘀等,名外不净。是于内心所现
不净、非可爱相,任持其心。
2.慈谓普缘亲、怨、中三,等引地摄,欲与利益、安乐意乐。即由慈心行相,于彼所
缘任持其心,名曰缘慈,是于心、境俱说为慈。
3.缘缘起者,谓唯依三世缘起之法,生唯法果,除法更无实作业者、实受果者,即于
是义任持其心。
4.缘界差别者,谓各别分析地、水、火、风、空、识六界,即缘此界任持其心。
5.缘阿那波那者,谓于出、入息,由数观门住心不散。
(...下略...)
>>>>>
[1] 《解深密经》卷第三〈分别瑜伽品第六〉(唐.玄奘法师译)
“慈氏菩萨(弥勒菩萨)复白佛言:如世尊说“四种所缘境事,一者有分别影像所缘境
事,二者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三者事边际所缘境事,四者所作成办所缘境事。”于此四
中,几是奢摩他(止)所缘境事?几是毘钵舍那(观)所缘境事?几是俱(止观)所缘境事?
佛告慈氏菩萨(弥勒菩萨)曰: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止)所缘境事,谓无分别影像。一
是毘钵舍那(观)所缘境事,谓有分别影像。二是俱所缘境事,谓事边际、所作成办。”
《深密解脱经》(解深密经另一译本早于玄奘译本):“佛言:以唯是心(意知)观彼境
像(意知显现的对境是义共相),何以故?我说但是心意识观得名故(止观是以意知修习)”
[2] 《瑜伽师地论》(玄奘法师译):“言瑜伽者,受持、读诵、问论、抉择,正修加行”
印顺法师<妙云集>:“古代的佛弟子,不像晚期的佛教徒,专以礼拜、唱念为修行。
他们除学经(论)持律而外,主要是对人广行教化,对自‘精勤禅思’。禅思,含得止与
观,凡修持而得止、观相应,心境或理智相契应的即名为瑜伽,瑜伽即相应的意思。”
[3] 此处提到"净行所缘者,由此所缘能净贪等增上现行,略有五种",即五停心观的所缘
延伸阅读,此处内涵版上曾有ykkdc发的系列文:
[分享] 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广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