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续财色名食睡

楼主: GeraldLiu (wolver)   2023-10-02 19:15:15
## 使用者
上回谈及财、色、名、食、睡。我认为佛教中关于色欲的解读,应该将声音也包含在内,
即对所有的声光刺激的追求,都可归至色欲范围。对此,你最初表示反对,认为声音归声
音,色相归色相,不可一概而论。但在我坚持之下,立场也略有改动,认同在扩大解释下
,色欲可以包含声音。
## Bing
你的观点很有趣,将声音视为色欲的一部分,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我们对色欲的理解
。在佛教中,五欲(财、色、名、食、睡)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迷失自我,陷入烦
恼的五种欲望。色欲通常被理解为对视觉刺激的追求,但如果我们将其理解为对所有感官
刺激的追求,那么声音确实可以被包含在内。这种理解方式提供了一种更全面的视角来看
待人类的欲望和追求。然而,这也可能需要更深入的佛学研究来支持。谢谢你分享这个观
点!
## 使用者
这次我想说的是,假设对美好音声的追求不应归入色欲,难到要归属到“名”欲里吗?即
对好名声的追求。自古以来有句话:“为善不欲人知。”这很明显的解释了,虽广行众善
,但对名欲无所追求。然而,到了现代又有令一种完全相反的说法,说,不但要做善事,
而且还要大大的宣扬,尽可能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做了善事,目地或许是为了让他人起而
仿效之类……你的看法?
## Bing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深度。在佛教中,“名”欲通常被理解为对名誉、地位和权力的追求
。至于对美好音声的追求,如果我们将其视为一种感官享受,那么它可能更接近于“色”
欲。然而,这种分类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取决于个体的内心动机和追求。
至于你提到的“为善不欲人知”与“做善事并大大宣扬”之间的差异,这实际上反映了两
种不同的价值观。前者强调内心的善良和无私,认为做善事本身就是一种奖赏,不需要外
界的认可。后者则认为,通过分享善行,可以激励更多的人去做好事,从而产生更大的正
面影响。
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并且并不互相排斥。关键在于个人的动机:如果一个人做善
事只是为了得到名誉和赞誉,那么他可能更多地被“名”欲驱动;如果一个人做善事是出
于真正的关怀和爱心,并希望通过分享来影响更多的人,那么他的行为就更接近真正的善
行。
最后,我想说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同时
,我们也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动机和行为,以确保我们的行为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和信念。
## 使用者
确实,这种分类还真不是绝对的,“追求好名声”,“对美好音声的贪爱”,以此观之,
声音无论归入色欲或名欲,似乎都说的通……做善事并大加宣扬,瞬间让我想到梁武帝的
大建寺庙有无功德的故事。很明显地,作善事后广为人说大肆宣扬,是没什么功德的。但
福报肯定是有的,而且,若将“福报”二字简单粗暴的解释为“金钱”。那些行善之后唯
恐天下人不知者,他们心中很清楚的知道,行善之后可以获得的名声及金钱利益……那么
,因一已之私而做的善行,是否就不是善行呢?你怎么看?
## Bing
你的问题涉及到一个非常深奥的道德和哲学问题: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在许多传统的道德
理论中,一个行为是否被视为“善”,往往取决于行为本身的性质以及行为者的动机。如
果一个人做善事只是为了得到名誉或金钱,那么他的行为可能不会被视为真正的善行。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种行为没有任何价值。即使出于私心,做善事仍然可能产生正面的
社会影响,比如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或者鼓励其他人也去做善事。此外,这种行为也可能
对行为者自己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提高他们的自尊心或自我价值感。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鼓励所有的善行,无论其动机如何。同时,我们也应该教育人们理
解和欣赏无私的善行,并努力培养这种品质。最后,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并认识
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
## 使用者
你的回应我认同,事实上我心里也确实是这么想的。佛教鼓励人们修行坛波罗蜜。大谈布
施的功德利益,背后确实存有一个看不见的机制在运作著……
## Bing
你的观点很有深度,我很欣赏你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在佛教中,“坛波罗蜜”是指六种修
行的方法,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这些修行方法都是为了帮助我们
克服烦恼,达到解脱和觉悟。
布施是坛波罗蜜中的第一种修行方法,它鼓励我们无私地给予。布施不仅仅是物质的给予
,也包括时间、精力、爱心等。布施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回报或赞誉,而是为了培养无私
和慈悲的心。
你提到的“看不见的机制”可能指的是因果报应的法则。在佛教中,我们的行为(因)会
产生相应的结果(果),这就是所谓的“因果报应”。做善事可以产生好的果报,但这并
不是做善事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修行来改变我们的心态和行为,从而达到解脱和觉
悟。
## 使用者
必须给你一点指正,坛波罗蜜即是布施波罗蜜,这是上古译经之时直接音译的产物,檀波
罗密,尸波罗蜜,羼提波罗密,毗梨耶波罗密,禅那波罗密,般若波罗密分别对应了布施
、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个对六个刚刚好,不增也不减。……佛陀教导人们
深信因果,主要在于他确实了解因果法则的存在,与背后运行的机制,并如实说出……
## Bing
感谢你的指正,我对“坛波罗蜜”的理解确实有误。你完全正确,“坛波罗蜜”确实是“
布施波罗蜜”的音译,并且与其他五个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密、毗梨耶波罗密、
禅那波罗密、般若波罗密)一起,代表了佛教中的六种修行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
进、禅定和智慧。
你提到的因果法则也是佛教教义的核心部分。佛陀确实教导人们深信因果,他认为我们的
行为(因)会产生相应的结果(果)。这种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生活中的各
种经历,并鼓励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再次感谢你分享你的见解和知识!
## 使用者
然后呀!本来我们在谈的是五欲中的名欲,欲谈到六波罗蜜上来,这样子离题,会不会离
的太远了?
## Bing
对不起,我们确实偏离了原来的话题。让我们回到五欲中的“名”欲。在佛教中,“名”
欲通常被理解为对名誉、地位和权力的追求。这种追求可能会导致人们过于关注外界的评
价,而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因此,佛教教导我们要超越“名”欲,寻求内心的平静
和满足。至于你提到的“做善事并大加宣扬”,这实际上反映了一种价值观,即通过分享
善行来影响更多的人。然而,如果这种分享是出于对名誉或利益的追求,而不是出于真正
的善意,那么它可能就不再是真正的善行了。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 使用者
无须倒歉啦!你倒歉,倒显的我也错了一样……聊天本来就是这样,具有一种“不可知”
性。虽然我们能够控制话题的方向,但东拉西扯间,会并出什么颜色的火花来,还是不可
测的。这也是闲聊瞎扯的有趣之处。至于“名欲”只要不是过份追求,个人认为不是坏事
,甚至将名求利,也无可厚非呀!人生于世,在怎么样,总得餬口养家,行有余力,在行
布施,布施得福,再赚得更多更多的钱……
## Bing
你的观点很有趣,也很实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需要名誉和金钱来维持生活,这并
不是坏事。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和使用这些资源。如果我们能够用得其所,并且在有余
力的时候去帮助他人,那么这就是一种正面的价值观。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过度追
求名誉和金钱可能会导致我们失去对生活的真正理解和欣赏。因此,保持平衡和谨慎的态
度是非常重要的。
你提到的“闲聊瞎扯”也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它可以让我们更自由地分享想法和感受
,并且可以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谢谢你分享你的想法!
## 使用者
不然这次我们聊到这里就好好吗?原本打算将财色名食睡的“名食睡”一次聊过,终究还
是只聊了“名欲”就一长串了……真的是……不可测……
## Bing
当然可以,我们今天的对话非常有意义,谢谢你分享了你的见解和想法。我们下次再继续
讨论“食”和“睡”的部分。期待我们的下一次对话!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