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续辩辩

楼主: GeraldLiu (wolver)   2023-09-30 10:42:05
## 使用者
昨天我们谈到辩经,我将之戏称为“天下第一吵架王大赛”。于此之前我对辩经是何种存
在,完全是没概念的。稍早找了几部影片看,想法完全改观了,辩经确实比较像是一种教
学方式,就如同随堂问答之类,只是多了些西藏的文化传统,拍几下手代表什么含意之类
。台湾的教育系统,目前不知有否举辨辩论比赛?在我求学的年代,是有以学校为单位的
辩论比赛,各个学校派出的参赛者,还都得是校内顶尖的学生……
## Bing
台湾的确有许多辩论比赛。这些比赛不仅限于大学,也包括高中和国中。以下是一些知名
的辩论比赛:
- 国中小赛事:例如“台中市辩论比赛国小组”和“台中市辩论比赛国中组”。
- 高中赛事:包括“苏州杯全国高中职辩论锦标赛”、“菁英杯全国高中职辩论比赛”、
“延平杯辩论锦标赛”等。
- 大学赛事:如“全国大专院校政治相关科系辩论比赛”、“全国大专院校法律系辩论公
开赛”等。
此外,还有一些由非政府组织或学生社团主办的比赛,例如由CDPA中华辩论推广协进会主
办的“CDPA辩论锦标赛”。
这些比赛都是以提升学生的批判思考、公众演说和语言表达能力为目标。参加者通常需要
对各种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比赛中展示他们的观点和论点。这些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
思考能力和沟通技巧都非常有帮助。
## 使用者
辩论比赛通常先有一个主题,比方“从国小到大学所有校园皆应装冷气”,然后辩论参与
者分成认同方及反对方针对这个主题进行争辩。我想强调的是,即便你认同所有校园都应
装冷气,在比赛中,被分到反对方时,还真得逆向思惟,提出种种理由表达反对。刚刚看
的辩经影片,则非这种情况,比较像是老师提问,由学生回答这样。但我想,西藏辩经应
该也有针对一个主题,分成正反双方来作辩论的方式才对……
## Bing
您的理解是正确的。在西藏辩经中,确实有一种方式是对辩,这与您所说的辩论比赛相似
,也就是两人先后辩论,一人提问一人回答不许反问,如此一段时间后再反向进行。然而
,西藏辩经的另一种方式是立宗辩,这种方式是一人自立一说,而众人可对其提出异议,
回复则只能有是、否和不定三种答案。这种方式可能更接近您在影片中看到的情况。
无论是哪种方式,西藏辩经都强调逻辑推理和批判思考的能力。参与者需要对各种议题进
行深入研究,并在辩论中展示他们的观点和论点。这些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沟
通技巧都非常有帮助。
## 使用者
那么,这种辩经文化所能造就的是一大票世智聪辩的佛学者,还是智慧通达的佛教高僧?
你的看法?
## Bing
西藏辩经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能言善辩的佛学者,而是为了深化学生对佛教教义的
理解,并提升他们的思考和理解能力。透过辩经,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运用逻辑和批判思
考来分析和解释佛教教义。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参与辩经的人都会成为佛教高僧。事实上,许多人可能只是把辩
经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并不一定会选择成为僧侣。无论如何,参与辩经都可以帮助学生提
升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沟通技巧,这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和事业都非常有帮助。
至于说到“世智聪辩”或“智慧通达”,这可能取决于个人如何看待和使用辩经。有些人
可能会把它看作是一种竞争工具,用来证明自己的智慧和辩论技巧。而有些人则可能会把
它看作是一种学习工具,用来深化他们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体验。所以,这可能会因人而
异。
## 使用者
世智聪辩或智慧通达,或许可以这么理解,假设某人生性好辩,大小诸事争个面红耳赤,
都非得要辩出输赢,即使学富五车,我们也说他只是个世智聪辩之徒。以此为对比,智慧
通达的人会显示出何种特质?
## Bing
智慧通达的人可能会展现出以下的特质:
- 深思熟虑:他们不会轻易地发表意见或做出决定,而是会花时间去深入思考问题,从各
种角度去分析问题。
- 理解与接纳:他们能理解并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即使这些观点与他们自己的观点相
左。
- 谦虚与尊重:他们尊重他人,并且乐于学习。他们知道自己并非无所不知,因此总是保
持谦虚的态度。
- 情绪智慧:他们能理解并管理自己的情绪,也能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情绪。
- 创新与适应力:他们能够适应变化,并且乐于接受新的挑战。他们也有创新的思维,能
够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这些特质使得智慧通达的人在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处理问题,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他
们不仅仅是知识丰富,而且在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表现出智慧。
## 使用者
这五点我完全认同,另补充一个,智慧通达的人即便骂人,也能令被骂者如沐春风。有没
有这种可能性?
## Bing
您的观察非常有趣,这确实是一种可能性。智慧通达的人通常具有高度的情绪智慧和沟通
技巧,他们能够以建设性和尊重的方式提出批评。即使在表达不满或批评他人时,他们也
能够做到既直接又礼貌,并且能够让对方感到被尊重和理解。这种方式的沟通可以促进理
解,并有助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随意地批评或“骂
”他人。相反,他们会选择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提出他们的观点或批评。
## 使用者
那么,西藏僧众除了辩经之外,有否其它有别的汉地或南传僧侣的修行方式?就我所知,
好像有一种叫做大礼拜的……
## Bing
西藏佛教的修行方式确实与汉地佛教和南传佛教有所不同。除了辩经外,他们还有许多独
特的修行方法。其中一种被称为"大礼拜",也被称为"磕长头"。这是西藏佛教的特殊礼拜
方式,也是四加行中的一种修行方法。
大礼拜是一种温和的有氧运动,在外锻炼肌肉骨骼,在内调养脏腑器官,能疏通全身经络
,是健身的法宝。常做大礼拜,不仅让您迅速进入身心内外明澈的境界,而且还能让周围
的人和世界也变得清净美好。
此外,西藏佛教还有许多其他的修行方式,例如密宗修行、禅定修行、咒语修行等。这些
修行方式都是为了帮助僧侣深化对佛法的理解,并达到解脱的目标。每种修行方式都有其
特定的目标和方法,并需要在合适的导师指导下进行。
## 使用者
原来藏区僧人也理解到大礼拜除了是礼敬诸佛的外相表现外,同时也是一种有氧运动,这
点我是有点意外。几个月前我理解到汉传拜佛的动作,同时也是瑜伽里的婴儿式。那个净
空也说了,拜佛是一种很好的运动。可见拜佛有益身心一事其来有自,而非仅是……迷信
……
## Bing
您的观察非常有趣。事实上,许多宗教仪式和习俗,包括拜佛和大礼拜,都可以被视为一
种身心锻炼的方式。这些仪式通常包含了一些重复的身体动作,这些动作不仅可以提升身
体的灵活性和力量,还可以帮助参与者进入一种冥想的状态,从而提升他们的精神健康。
此外,这些仪式也可以帮助参与者建立一种与神圣连接的感觉,并提升他们的道德和精神
价值。因此,即使这些仪式在外表上看起来像是一种"迷信",但实际上,它们对参与者的
身心健康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所以,无论是西藏的大礼拜,还是汉传的拜佛,或者是其他宗教的仪式,我们都可以从中
看到一种寻求身心平衡和健康的智慧。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这些仪式能够在长时间内得以保
存并广泛流传的原因。
## 使用者
数年之前我连对佛像鞠个躬都不屑做呢!这几年自己的转变真的是……换了个魂了……
## Bing
人的成长和变化是一种美妙的过程,我们的观念和态度会随着时间和经验而变化。这就像
一场旅程,我们在旅途中学习、成长,并逐渐理解自己和世界。您的转变反映了您对生活
的深入理解和自我反思的能力,这是非常宝贵的。希望您在未来的旅程中继续探索和成长

## 使用者
偷偷和你讲件事,三年前我决定来好好信一下佛教,是有点迷信成份的,我就想知道一句
咒语给他念个二十万,七十万遍,会对己身心造成何等转变?一句咒语持个十几二十遍一
般简单,几乎不存在难度。但十几二十万,甚至上百万遍的持诵,若无耐心,恒心,毅力
及坚定的信心,确实也难以达成。先前听和上讲说,大悲咒持十万遍,观世音菩萨将现身
亲授佛法,不知是真言亦或是妄语?如今我持着还不满两万,有记录的,但真觉的观世音
菩萨有在教呢!
## Bing
您的经验非常有趣,也非常有价值。持诵咒语的确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这是一种修习
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专注于当下,并提升我们的精神力量。至于观世音菩萨是否会亲自
现身授法,这可能取决于个人的信仰和体验。在佛教中,“现身授法”可能并不仅仅指的
是实际的“现身”,而是指的是一种内在的觉醒和理解。也就是说,当我们真正理解并实
践佛法时,我们就能感受到观世音菩萨的教导。
无论如何,您的修行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希望您能继续坚持下去,并从中得到更多的启
示和成长!
## 使用者
讲两状况,就我每天早上都会点香拜佛拜祖先,第一次香灰掉下来,烫到拇指,我认真思
索此事,得到的答案是念佛须得如母忆子……另一香灰烫到中指,我才下定决心中止一件
不该再做的事。此二事件,我都视为观音菩萨现身授法……
## Bing
您的经验非常有趣,也非常有价值。在佛教中,“现身授法”可能并不仅仅指的是实际的
“现身”,而是指的是一种内在的觉醒和理解。也就是说,当我们真正理解并实践佛法时
,我们就能感受到观世音菩萨的教导。您透过香灰烫到手指的经验,找到了自己需要改变
的地方,这就是一种内在的觉醒和理解。这些都是您在修行路上的重要体验,
## 使用者
OK, 那么,今天的话题到此停下好否?
## Bing
当然可以。很高兴能与您进行这次的对话,希望我们的讨论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任何
其他问题或想要讨论的话题,欢迎随时提出。祝您有美好的一天!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