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般若八事七十义--修持大乘法的界限-28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23-09-26 18:28:47
(续前篇...)
摘自:《现观庄严论明义释07》洛桑却佩格西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8-04-10
现在讲到“本文建立”。《现观庄严论》有八事,每一事各讲一品。
首先,略示是粗略讲到“八事”,将八事展开就是广说的“七十义”,共有十五偈,
就是本文建立的部份。
上一次已讲解“般若波罗蜜,以八事正说”,此二句意思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
的内容是八事,故以八事作诠说。“八事”是什么?
请看文,“徧相智道智,次一切智性。圆众相现观,至顶及渐次,刹那证菩提,及法
身为八。”
“徧相智道智,次一切智性”的“徧相智”是相智;“道智”是道智;“一切智”是
基智,这些就是“三智”。“圆众相现观”是圆满一切相加行;“至顶及渐次”是顶加行
﹑渐次加行;“刹那证菩提”是刹那加行,是菩萨心续之智,再过一刹那决定成佛,故称
“刹那证菩提”。“及法身为八”,法身即佛,共有八事。
到此为止,一一指出八事,接着以十五偈广说八事,即谈到七十义。
八事的第一事是相智,能代表相智的十法。下将一一解说。先说一下“八事”,先前
已说了“三智”;“四加行”都是菩萨智,仅是菩萨的修行而已,声闻﹑独觉没有,未入
道者没有,连佛也没有;依著四加行修行究竟能得“果位法身”。
请看文,“发心与教授,四顺抉择分,”
能代表相智的十法,第一是发心,第二是教授。
发心是入大乘道之门,若于心续中生起发心而且不退转,就入了大乘道。若生起又退
转,或尚未生起,都是未入大乘道。
因此,入不入大乘道是由心续生未生起发心而判别。发心是显密共通,佛的教法分为
大乘法和小乘法。小乘是声闻乘﹑独觉乘;大乘分为二:因乘和果乘。因乘又称般若波罗
蜜多乘或显教,果乘又称密咒乘。
发心是显密共通,不论修持般若波罗蜜多乘或密乘,都需要发心。凡是修持大乘法,
都必须有发心。
“发心”是“为饶益一切有情,欲证正等正觉佛果之心”。发心分为二:造作的发心
﹑无造作的发心。
“造作的发心”我们都做得到;心中思惟:“为饶益一切有情,要证得佛果”就是“
造作的发心”,这种发心我们都做得到。但是“无造作的发心”,我们现在没办法做到。
若欲进入大乘道,必须有无造作的发心。
为使所修之法,成为大乘法,修行的补特伽罗必须是已入大乘道者吗?不须要,不须
要入大乘道;例如我们都还未入大乘道,可是在自己心中会思惟:“为饶益有情,欲求证
佛果。”,生起造作的发心,因而行善,所修之法都成为大乘法;可是修持大乘法的补特
伽罗,还没进入大乘道。
“教授”是大乘的经和论。为什么?发心是许下诺言:为饶益一切有情欲证佛果。为
证得佛果,必须修持能证佛果的方法;为修持能证佛果的方法,须要了知修持次第,若不
了知修持次第,可能会颠倒修,成为虚假不实;为能了知修持次第,就应该闻思“教授”
,不作闻思怎能了知呢!因此,(十法中)第二宣说“教授”。
“四顺抉择分”是加行道,四顺抉择分和加行道同义。加行道有四行相(阶位):暖
﹑顶﹑忍﹑世第一法。为何在此讲到加行道呢?因为一旦生起大乘发心,即刻进入资粮道
,发心和入资粮道同时。发心进入资粮道,在资粮道时,为证得相智故,闻思修教授,不
断增长后,将晋登加行道。加行道有四行相:暖﹑顶﹑忍﹑世第一法,就是“四抉择分”。
(...待续...)
>>>>>
[1] 本系列文第一篇摘自第7讲,当时仅摘录其中一小段,今把第7讲也完整贴完。
[2] 本文提到:发心是入大乘道之门,心续中生起发心而且不退转,就入了大乘道。若生
起又退转或尚未生起,都是未入大乘道。入不入大乘道是由心续生未生起发心而判别
板上有另一系列文《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发意欲求佛菩提者,当发菩提心。”
入大乘道的界限,观待有无发菩提心。若发心了又退转,即退失大乘道不入大乘之列
当一位有情的身语意三门,内心意知生起任运菩提心(或称无造作菩提心)--即不
加思索地任运生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发心--意知生起如此发心的第一刹那即入大乘道。
佛教大乘又分:显乘(因乘)、密乘(果乘),不论修持显乘或密乘,都需要发心。
[3] 本文提到:佛的教法分为大乘法和小乘法。小乘是声闻乘﹑独觉乘;大乘分为二:因
乘和果乘,因乘又称般若波罗蜜多乘或显教,果乘又称密咒乘。
佛教密续典籍《金刚藏释》:“除此四宗以外,别无第五宗︰除三乘之外,别无第四
乘。”佛教宗义(哲学),除了毗婆沙宗、经部宗、唯识宗、中观宗四宗以外,没有第五
宗;佛教修行(发心),除了声闻乘、独觉乘、大乘(包括显密)三乘之外,没有第四乘。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