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发意欲求佛菩提者,当发菩提心。” (24)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23-08-24 19:20:04
: 补充:烦恼障--障碍解脱之障;所知障--障碍佛果之障
(续前篇)
摘自:2009年《宗义建立》雪歌仁波切教授 释见谛法师(香光尼僧团法师)编辑
(1-1) 的实例,就如“执‘补特伽罗为自己能独立之实质有’的分别识”及“由前述
分别识所生的三毒及其种子”。(P42/L10)
这个是烦恼障,所以具烦恼障的根,主要是(执取)补特伽罗能独立实质有的分别心
,这种分别识就是我执(属于无明的俱生我执)。
之前讲过,“补特伽罗无我”有粗的跟细的。粗的是“补特伽罗常、一、自在空”,
细的是“补特伽罗能独立实质有空”。(与无我相反,即是我执)现在是细的我执—执取
“补特伽罗能独立实质有”的分别识。这是烦恼障的最源头,从这边产生粗的补特伽罗我
执及各种贪瞋等烦恼。这里讲三毒,从那边产生出来的三毒。
这里先是烦恼的部分,然后是种子的部份。烦恼的部分为(执取)补特伽罗能独立实
质有的这个分别识,还有(由这个分别识所引生的)贪瞋痴等。“等”包括六根烦恼,二
十随烦恼(六根本烦恼与二十随烦恼,都是与这个分别识的意知心王相应的心所法)。
然后是种子,所有的烦恼都有其种子。“及其种子”,“跟种子一起”。跟种子一起
,是跟什么的种子呢?就是包括补特伽罗能独立实质有的分别识的种子、贪的种子、瞋的
种子、痴的种子、所有烦恼的种子。
要理解,具烦恼障包含烦恼及烦恼的种子,两个都要包含。指出具烦恼障时,有讲整
个烦恼,也讲这些的种子,所以整个都包含。
烦恼那么多,烦恼里面最源头的是补特伽罗能独立实质有的分别识。从那边就产生各
种各样的烦恼。然后,源头的种子也好,后面的贪瞋等等烦恼的种子也好,都是具烦恼障。
下面说明非具烦恼障。
(1-2)的实例,就如“执‘补特伽罗为自己能独立之实质有’的分别识的习气”,
以及“由前述习气所生之心的粗重”。(P42/L12)
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前面讲具烦恼障的时候,提到(执取)补特伽罗能独立实质有的
分别识的种子,现在讲非具烦恼障,就提到“补特伽罗能独立实质有的分别识的习气”。
所以,补特伽罗能独立实质有的分别识的种子,是烦恼障,其习气是非具烦恼障。
为什么这样区分呢?习气跟种子有何不同呢?平常我们话里常会讲习气这个词,它跟
佛典里讲的习气差别很大。为何差别很大呢?其实,平常讲的习气是从果的角度说的。
生:过去是种子,这边(平常口语讲的)习气是不是已经开花了?
师:对。平常我们讲,“这是什么习气啊!”好像过去的某个东西变成了一种习惯,
于是就累积成一个结果。我们讲话时,会说“某人在那方面的习气很重”。人们讲话中有
所表达的习气,事实上是一种果。
佛典里面的习气就完全不是这个意思,譬如说:业的习气,某个烦恼的习气。这些习
气的意思与平常人们口头上讲的习气,意思差距蛮大的。
为什么差距蛮大呢?各位想一想,以人们口头上的习气来说,过去执著补特伽罗能独
立实质有的心很强,现在更强,人们认为:现在更强的是他过去的习气。
这样想的话,那么强的补特伽罗能独立实质有分别心,当然是烦恼障,不可是非具烦
恼障。若按照人们口头上的说法,这种“补特伽罗能独立实质有分别心的这个习气”,它
肯定是“具烦恼障”,不可能是“非具烦恼障”,“具烦恼障”里面很粗糙的。
按照这个解释来看,它完全不是人们的口头上所说的。这里讲的是补特伽罗能独立实
质有分别识的习气,它不是具烦恼障,而是非具烦恼障。
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它不算烦恼,非常微细。是具烦恼障的话,就很粗糙。非具
烦恼障微细的程度,就是连阿罗汉都还未断除。那些已经证得阿罗汉果的人,他们心中仍
有补特伽罗能独立实质有分别识的习气。所以,这个习气是很微细的,绝不是粗糙的。
总之,平常人们口中讲的习气,跟佛典所说的,意思完全不同,简直有天壤的差别。
要了解,佛典里讲的习气,与人们平常口头上说的或脑海中想的,完全不同。佛典里
面的习气,其意思有点像残留下来的榴莲味。譬如说,我在这个房子或冰箱里,放了一个
榴莲,后来将它扔了,但是它的气味还在。
就像这样,烦恼已经没有了—补特伽罗能独立实质有的分别识—已经没有了,但是还
有一个怪怪的影响,这就叫习气。
所以习气的意思是没有真正的它,但是仍有一种影响。阿罗汉已经断了补特伽罗能独
立实质有的分别识,就是烦恼已经断了,但是他的习气还在。
习气还在的意思是,没有它(没有烦恼了),不过还是有一点点影响。各位不要这样
想,若是这样的话,我们都没有习气。我们烦恼在,习气也在,二个都在。
生:造作等流果,跟佛典上说的习气,有没有关系?造作等流是因为烦恼?
师:造作等流果跟种子有关系,跟习气没关系。
种子比习气还更强,还更有力量。用种子这个词,表示它真的能感出来烦恼。这是什
么意思呢?种子要真的能生果,譬如花的种子能够生花,才叫花种。
(注:种子会产生烦恼;习气不会产生烦恼,习气不是烦恼。)
生:这样的话,平常说的等流果,造作等流,就是刚才(1-1)所说的“分别识所生
的三毒及其种子”那个种子,对吗?
师:对,那是从种子产生出来的。
种子是这样,我们生烦恼的时候,马上会种种子。烦恼一产生的时候(烦恼起现行)
,会种下一个将来能生烦恼的种子(现行薰种子)。
譬如,学佛也会种下将来修行的善根种子。一样的,心生起贪心、瞋心等烦恼的时候
,它会反复地种下很多将来生起烦恼的种子。
当我们造业时,也会种下这个种子,譬如说造杀业,或其他不好的业,做的时候,同
时种下了将来想做这种事情的种子。将来这个种子会产生它的果报,那个时候,就叫造作
等流果。
生:习气是不是等于潜伏在我们那边?藏在那里面?到时候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做出某
种行为或讲出某种话?
师:这个不可以说不知不觉。这个有点细,你们若学心类学,就会比较会理解。
例如,连已经了解空性的观察修或观,这样止观的“观”来说,它还是我们的心(分
别心的止观),它不是“现量”,现量能赤裸裸地看见。
我们观的时候,不是赤裸裸地看见,还是透过逻辑思惟的力量而“观”这个空性。观
空性的时候,我们的思惟,还没有到达现量的阶段,还是分别识。
在分别识的阶段,它对无自性或不真实,了解得很清楚,但是它还是有真实存在的显
现(分别心的觉知当中有自性成立的显现)。
这个显现(自性有的显现)是习气造成的。所以连观修不真实的空性、无自性,一切
法完全没有自性,一切法是自性空的,在观修的心里面,还是有一点实有的显现。
这个实有的显现(自性有的显现)就是习气造成的。就这个来说,就有一点不知不觉
。因为它真正知觉观修的是无自性,空性的道理。
这个显现(自性有的显现)无法挡住,显现(自性有的显现)还是出现。你的问题好
像是,没有特别注意,就生起贪心、生起瞋心这些。
生:您说的是无记吗?
师:不是无记。平常我们讲“不知不觉中我生气了”,这个不知不觉是本身没有特别
刻意,但是有生气。相对心本身来说,它是一种知觉,是主动地生气。有谁愿意生气呢?
谁喜欢生气呢?谁都不会有这种生气的意愿。
生:习气是不是心里还是一直觉得“我”的存在,有那个我?譬如说,证得空性的圣
者,如果有一天从悬崖掉下去,那个刹那,他还是觉得“我掉了。”那个我存在,有我的
存在,有一个东西在,有一个我在?是不是这样?
师:刚才讲的可能不够清楚,我讲的不是了解空性的这些人,如你说的,有时候好像
实有显现一下。
我讲的是,连修空性,观空性的当下,它也“实有显现”(空性显现为自性有的自性
成立),在观修的同时,也有实有显现,这个实有显现很细很细,好像自己完全观空性了
,但是心里面,还有一个实有的显现。
为什么实有的显现?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心好像有自己的主意,有一个逻辑思
考,所以自己的逻辑在分别的时候,就一定会出现一个实有的显现。
这样修空性,慢慢地,就变成不需要主意或思考,境跟心碰上了,连接了,它不需要
特别主意而观察它,已经通了。我们常讲“如水入水”。
像这样观通的时候,自己就不需要主意,就不是分别的阶段,所以不是分别识,它就
直接“水入水”,这样暸解的时候,它才去除掉实有的显现。
刚才你说的例子,此人已经暸解空性,他会不会偶尔产生实有的执著?他实有的执著
心还是会生起。
这个人虽然已经暸解空性,譬如说,菩萨也会生气啊。菩萨虽然已经生起大悲心、菩
提心,但是偶尔不小心,就会生气。
《入行论》有说,菩萨生气的话,会摧灭他多少劫的善根。这些是针对菩萨说的,不
是一般凡夫,连菩萨也是会有。但是他们生气是一下子,很短暂,解释瞋恨心的过患时,
就讲一刹那生起瞋恨心的话,会影响到多少。
虽然菩萨已经理解,已经证得大悲心、菩提心,但是如你说的掉下来或者什么,短暂
间会不会生起一下?会的。
同理,菩萨或一个已经证得空正见的行者,他偶尔还是会生起执著心。同样地,已经
证得补特伽罗能独立实质有空的道理,补特伽罗能独立实质有空已经理解,短暂间会不会
生起补特伽罗实质有的执著心?也是会的。
现在是讲,习气的显现,不是执著心本身,执著心本身是烦恼障。已经证得空性,已
经证得补特伽罗能独立实质有空,但是,短暂间也会生起这些执著心与烦恼障。
刚才讲的不是烦恼,而是非烦恼习气造成的显现(实有的显现、自性有的显现)。
习气造成的显现,这显现来说,一个人修行时,并非因为没有注意,没有那么认真情
况下就生起烦恼,连修打坐中,也有这个显现。所以这有点不同。
生:刚开始我的理解是,虽然这个是习气,其实它比第一个还严重,听到后来,好像
它变得很轻?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
师:没错。习气很细,很轻。
生:对已经证到阿罗汉、或菩萨地的修行人来讲,他们的习气很细。是说一生起来,
只是一刹那,他马上就能压下去,能止息掉它,还是说会变成很严重?
师:不是。这个习气不是一下子就可压的这种。
刚才讲的,就是连打坐时,它都在啊。怎么压也压不掉的。它是怎么样去除呢?就是
打坐的时间很长、很长、很长,就讲成佛是三大阿僧祗劫。去除习气细的部分,很难很难
。所以断习气,就讲三大阿僧祗劫,断烦恼,可能今生可能三世就可作到。
生:照这样讲,这应该是很重的病,不好医!
师:对。它是很细微,不能说很重的样子,但很难断根。
生:只有成佛才能断习气?
师:对,习气是连定中都在。我们一直今生,或好多好多生,甚至三大阿僧祗劫中,
慢慢慢慢地修,它就不见了。
习气里面还分很多层,这个后面会说。譬如说,修道里面,平常讲十地菩萨,十地菩
萨要断非具烦恼障,就慢慢、慢慢地,从初地、然后二地、三地,一分分地断除。
总之,执著心跟习气,中间差别很大。再者,习气分很多层,这个分一般人无法想像。
佛已经知道一切法,我们现在并不知道一切法,我们所以不知道一切法,当然一定有
一个挡住我们的障碍,一般说,那就是所知障。
我们会这样想,所知道方面的障碍,就是所知障。所以,意义上,好像已经承许了所
知障。好像毘婆沙宗真正地了解并主张所知障的样子,只是他们不承许这个词,所以问题
是这个词。
所知障这个词,解释的时候有关联到,简单说,所知障关联到一切相智,他不是用一
切智,是用一切相智。佛典里面说所知障的时候就有一个关联,解释所知障的时候,就关
联到一切相智。
毘婆沙宗不承许一切相智中的“相”字,他承认一切智。因此,关联到一切相智时,
就说不承认所知障;所知障这个词关联到一切相智故。
(下略...转自:道次世界 http://lamrimworld.org/)
>>>>>
[1] 烦恼的种子,有时候也会说是烦恼的习气。这时候,种子和习气是同义。
然而,说到所知障是烦恼的习气时,就不是前面说的那种习气。前面说烦恼的习气种
子属烦恼障,会再生烦恼。后者说所知障的烦恼习气,这种习气不属烦恼,不会生烦恼。
[2] 这是10多年前教授,当时仁波切中文表达能力有限、词汇没那么丰富,虽然只用简单
词汇但整体骨干架构大概都有了,其中细节部份就要更进一步去学习,辨识的更清楚
,如《增一阿含经》云:“汝今当修二法所谓止、观,复更当修二法,智与辩也。”
[3] 摘自:仓忠仁波切教授__“种子”、“习气”有何差别?
1.某一觉知(心识)随眠时就转为“种子”或“习气”,“种子”(某一觉知随眠的
习气)将来会引生为觉知。
如以“我执”(例如执取补特伽罗独立实体有的分别心)来说,通达“补特伽罗无我
”之时,之前心续中现行的“我执”就随眠为“种子”。
当“我执”的种子(即我执的觉知随眠的习气)遇缘又发(习气种子起现行),“我
执”现前之时,就是“习气”(我执的种子)显现为觉知的体性;随眠之时的习气就是“
种子”,因为遇缘会再显现为觉知,具有这种机会的习气就是“种子”(属烦恼障)。
2.后来完全不再有机会显现为觉知的体性,这样的习气不是“种子”,仅是“习气”
。如八地以上菩萨心续中没有机会显现我执,但心续中有我执的“习气”(属所知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