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发意欲求佛菩提者,当发菩提心。” (22)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23-08-22 12:55:23
: 补充:烦恼障--障碍解脱之障;所知障--障碍佛果之障
摘自:《宗义建立》2009年8月9日 洛桑却配格西教授 廖本圣老师翻译
承许三宝为真正的皈依处,此三宝为佛宝、法宝、僧宝。
其中,佛宝是尽除一切过失,圆具一切功德者。具体而说,佛本身与佛心续当中的身
语意功德,都是佛宝,或者说,完全断除了烦恼障与所知障的一切过失,具足一切功德之
后,佛本身以及佛心续当中之身语意的功德都是佛宝。
所谓的道谛,如果是大乘圣者,就是圣者心续中的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四无量
心、出离心等,这些都是道谛;以及依于道谛的力量(现证空性的力量),断除烦恼障、
所知障,这个断除的部份,安立为灭谛。
道谛、灭谛是法宝,法宝是三宝中真正的皈依处。跟随着三宝、皈依三宝,并且依著
法宝而断恶行善,如理实修,则可以解脱恶趣之苦,甚至解脱轮回之苦。对这些有一个深
切的体认、接受,亦即承认三宝为真正皈依处,这是成为内道佛教徒之说宗义者的第一个
条件。
讲到“所断”这个名称,所要表达的是一般所说的烦恼障和所知障的障,但是毗婆沙
宗不会用所知障这个名称。
底下会说明,所断就是障,用所断来表示障的名称。所断和所障要表达的是颠倒的心
及其种子和习气。颠倒心及其种子、习气,都是障,或者是所断。也就是,这些在成佛和
解脱的路上会对我们造成障碍,这就是障或所断。
佛所说的法里面,所要证的内容有二部份,有暂时的所证和究竟的所证。暂时的所证
就是指增上生,也就是人天果位(即不堕于三恶趣)。
要证得暂时的所证(来世不堕三恶趣),不须要断障就可以证得。换言之,要来世继
续得到人天的善趣(远离三恶趣),即使这世没有断障,来世还是有机会得到的。
但是如果要证得究竟的所证,也就是解脱(二乘菩提的果位)或成佛(大乘菩提的果
位)的话,不断障是不可能的。
总之,要证得暂时的所证或增上生,或人天果位,并不须要断障;而要证得究竟的所
证,也就是决定胜—包括解脱(二乘菩提)和成佛(大乘菩提),就一定要断障。
障可以分为二类:一是障碍解脱之障(烦恼障);一是障碍成佛之障(所知障)。
如果要证得声闻跟缘觉的解脱(二乘菩提),或者要证得佛圣者的一切种智(大乘菩
提),前者要断的是障碍解脱之障,后者要断的是障碍成佛之障。
所以障依解脱(二乘菩提)及一切种智(大乘菩提)—这两个究竟的所证,可以分成
这二类。如果照大乘的讲法,障碍证得解脱的障称为烦恼障,障碍证得一切种智或成佛的
障我们称之为所知障。小乘烦恼障的断法都是一样,但是小乘宗义不用所知障这样的术语。
(小乘宗义毗婆沙宗)所断的内容,主张“障”分为二种:“具烦恼之障”及“非具
烦恼之障”。
具烦恼之障相当于大乘所说的烦恼障,主要是障碍证得解脱;而非具烦恼之障主要是
障碍证得成佛及其一切种智。
此宗(小乘宗义的毗婆沙宗)没有“所知障”这个术语。虽然,非具烦恼之障,毗婆
沙宗并不把它定为所知障,但是它的意义跟大乘所说的所知障的意义类似,也就是,都是
障碍证得成佛或一切种智。
就证得解脱和证得一切种智来讲,证得解脱容易多了,证得成佛就比较困难。同样要
断障碍证得解脱之障就相对容易,要断障碍证得成佛的障,就相对的难多了。所以相对来
讲,小乘道容易,大乘道比较难。
“具烦恼之障”主要障碍解脱,“非具烦恼之障”主要是障碍证得一切智(成佛)。
毗婆沙宗没有讲一切种智,他们讲一切智。
其中,具烦恼之障的实例有二:
一类是指补特伽罗为自己能独立实质有的分别识(颠倒心)。这个分别识简单来讲,
就是细品的补特伽罗我执。
这种细品补特伽罗我执,如前所说的补特伽罗无我,分成粗、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
这里的细品补特伽罗我执是轮回的最究竟的根源。相对来讲无我是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
由细品的补特伽罗我执(无明我执的颠倒心),和所生的贪嗔痴三毒及其种子,这些
是能够障碍证得解脱的具烦恼之障。
所以一个行者要证得解脱,一定要把细品的补特伽罗我执及所生的三毒及其种子完全
断除,才有可能证得解脱。其中补特伽罗为自己能独立实质有,这个其实是细品的补特伽
罗我执。
非具烦恼之障的实例有二:
执补特伽罗为自己能独立实质有的分别识的习气,以及由前述习气所生之心的粗重。
粗重有四类,等一下会提。
刚提到的种子及习气,相对而言种子(烦恼不现行时转为随眠的习气种子)比较粗重
,要断比较容易,习气(断除烦恼随眠的习气种子后,烦恼所余留下来的习气)比较细微
,要断比较难。
细品补特伽罗我执的种子及习气,如果是细品的补特伽罗我执的种子,它存在于细品
的补特伽罗我执当中,并且此种子(烦恼随眠的习气种子)能产生后来新的细品补特伽罗
我执的这种能力者,就称之为细品的补特伽罗我执种子。
习气(心识因为无始劫来颠倒心的烦恼串习而具有的习气)也是存放于细品补伽罗我
执这样的颠倒心当中,但是它并没有能力能够产生后来的细品补特伽罗我执的功用,这就
称为习气(与烦恼不现行时转为烦恼的随眠习气种子不同)。
一个要证得解脱的行者,他只须要断种子(不仅要断除烦恼现行,更要断除烦恼的随
眠习气种子,才能够获得轮回的解脱),不须要断习气以及由习气所生的粗重。
但是如果要证得成佛,不仅要断种子(不仅要转除烦恼的随眠习气种子),习气也要
断(也要断除无始劫来颠倒心的烦恼串习而具有的习气),习气所生的粗重这些都要断。
对于声闻阿罗汉而言,他只断种子,而细品补特伽罗的习气及由习气所生的粗重还未断除。
心的四个粗重为何呢?
第一种,对久远时间的不了解:即使声闻阿罗汉已经断除了细品补特伽罗我执种子,
但是因为习气尚在,由习气所生的心的粗重,对于久远时间所发生的事无法如实去了解。
如果是佛就能清楚了知,但是声闻阿罗汉他是无法一五一十了解久远劫前的事情,不
了解久远时间以前所发生的事情,这是第一种心的粗重。
第二种,心的粗重是对于非常遥远的境不了解或者无知。
如同刚才所说的目犍连和舍利弗的能力,都已经非常高了,但是他们对于久远的时间
以及久远的对境都看不到。虽然他们已经断除了细品的补特伽罗我执的种子,但是他们始
终还有习气,习气造成心的障力,因此无法看到久远的时间、对境。
由习气所生的心的粗重,如果没有透过菩提心、大悲心作为辅助是无法断除的。像声
闻阿罗汉即使已经断除了种子,但是由于他们没有大悲心、菩提心做为后盾,而去断除习
气跟习气所生的心的粗重,所以他们还是有他们所无法了解的情况。
不论是三乘当中的哪一乘,他们要证他们的所证,都必须要有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
这二者双运或结合,才能证得所证,亦即经由此二者结合之后去实践,才能证得所证。
其中的智慧资粮,以毗婆沙宗的讲法,是指了解补特伽罗无我的心或智慧,如果去修
补特伽罗无我的慧,就是在累积智慧资粮。
一般凡夫所累积的善行是福德资粮,凡夫是指不了解补特伽罗无我者,他们所累积的
善行,多半是福德资粮。
福德资粮包含透过身体所累积的善行、语所累积的善行、意所累积的善行,亦即身、
语、意三方面的善行。身体方面的福德资粮与善行,如透过身体去做礼拜;语方面,如平
常的课诵,还有对佛的甚深身语意做赞颂;意的善行或意方面的福德资粮,如果是一个菩
萨行者就是修悲心、安忍或修菩提心,共通的部份是修出离心以及对三宝的净信与皈依。
福智二资粮中真正能正对治烦恼的是智慧资粮,也就是要断烦恼障及其种子与习气,
只有智慧资粮。但是还是须要有福德资粮做为它的辅助,才能让智慧资粮的能力不断增长。
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三者在行道上,也就是证道的进行上,都须要有福智二资
粮,其中的智慧资粮,这三乘都一模一样,毗婆沙宗主张三乘在智慧资粮上,都必须修了
解补特伽罗自己能独立之实质有空的这种心,或修了解细品补特伽罗无我的心。
也就是,三乘把了解细品补特伽罗无我当成主要的所修。因为声闻乘与独觉乘,他们
要断具烦恼之障,菩萨除了要断具烦恼之障以外,还要断非具烦恼之障,这个都是要透过
了解细品补特伽罗无我之心,或说了解补特伽罗自己能独立之实质有空的心,才能有办法
断除。
>>>>>
[1] 佛教的修行道,三乘菩提当中,二乘菩提断烦恼障,大乘菩提断烦恼障、所知障。
[2] 本文提到,佛教修行者皈依三宝:佛宝、法宝、僧宝。三宝当中,以法宝为正皈依。
正式的法宝是道谛、灭谛。佛教修行者最主要是要在自心相续获证道谛、灭谛功德。
以大乘修行者而言,究竟的三宝、了义的皈依,即皈依自心三宝,于自心相续获证究
竟道谛、究竟灭谛,即成就自心三宝的无上菩提,究竟灭谛即自心断除烦恼障、所知障。
[3] 本文提到补特伽罗我执的种子和习气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