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发意欲求佛菩提者,当发菩提心。” (21)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23-08-20 12:30:32
: 补充:烦恼障--障碍解脱之障;所知障--障碍佛果之障
转自:正法解行林佛学讲堂
https://www.facebook.com/zinss.tw/
能海法师
学生问:转凡入圣,必须依靠分别心,初地圣者修道位(初地最后续流的根本定由见
道位转至修道位)到八地——不动地(修道位八地获得断除烦恼障的无生法忍)跳出轮廻
,亦须靠分别心,即使从十地成佛,也必须依靠分别心,它们之间的分别心有何差异呢?
师父:不论解脱乃至行持六度积集资粮希求佛果,主要是消磨分别心,且一定要无遮。
(心识证自性空的无遮,才能消磨分别心显现自性有的所知障,成就佛果菩提道。)
为什么,一定要用现证一切法是自性空的这一点,来趣入佛道呢?
因为任何一个分别心,不管是顺境、非顺境的任何一个识体,当缘到某一法时,都要
以现见这一法的义共相来趣入。
既然如此,任何一种顺境亦或是非顺境的分别心,在趣入此法的时候,都是以错乱于
义共相之门而趣入,但义共相并非是此法,而以义共相之门引领而趣入。
所以,每一个分别心,对于其义共相是错乱的。譬如缘瓶子,瓶子的义共相,并非如
其所显现为瓶子,但,事实上瓶子的义共相其事例就是瓶子,是无法被任何名言量所损。
又有说:瓶子的义共相现见其为瓶子,如现非有,这分是无遮。
故心识缘这样的“瓶子的义共相它不是瓶子”,用这样的智慧去缘它的时候,亦可以
靠这样来破除所谓的所知障,而达到果位。故并不一定要缘自性空。
“瓶子的义共相不是瓶子”及“自性空”这二者都是无遮,就无遮来讲都一样,所以
不缘“自性空”,但缘“瓶子的义共相不是瓶子”。
然而,未成佛之前,只要分别心一现起来,其“义共相”和“自相有”同时都会存在
、同时现起。
当然,第八地以上(后得位的分别心)不可能有自性有的执著,但是仍会同时现起自
性有。(八地至十地,不再有颠倒执取自性有的分别心,但仍有显现自性有的分别心。)
故有义共相就一定有自性有,有自性有就会有义共相同时存在;只要是分别心都是这
样。
总之,“自性空”是无遮,“瓶子义共相如现而非有”这一分也是无遮。然,缘一个
(以"自性空"为所缘的无遮)能够断所知障,缘一个(以"义共相并非此法"为所缘的无遮
)不能断所知障,但这二个(这两种无遮)都是分别心显现的特征。
既然如此,为什么缘一个能断(断所知障),缘一个不能断呢?
原因是在于,识体往前驱动的力量,其显现的“义共相并非瓶子”的这一分(无遮)
在显现的时候,了知“瓶子的义共相并非瓶子”的这一分(无遮),在识体前方被证到。
这也是证到一个无遮,但此无遮的方式,并不是识体和境如同水融于水一般,也就是
识体并没有融进去,它(证到的无遮)就在前方。
如果在(识体)前方证到一个无遮,就像在前方证到一个常法一样。
常法也是无遮法,如证到虚空,由于心识和非空性之常法是不会融合在一起的,“瓶
子的义共相并非瓶子”这一分虽是无遮(属于非空性的常法),但心识无法融入。
又,“瓶子的义共相不是境上瓶子”的这一点(这一分无遮),在抉择切入的时候,
刚开始是不可能马上先现量证到。
要先以分别心趣入“瓶子的义共相不是瓶子”这一分,在抉择的时候,理论上是要显
现“瓶子的义共相”来抉择。
在抉择“瓶子义共相不是瓶子”这一分,它是如何的清晰显现,同样的,义共相(瓶
子的义共相)也是同样的清晰显现,才能趣入此法(瓶子的义共相不是瓶子)。
譬如,要了知三分程度明晰的“瓶子义共相非瓶子”的这一点时,刚开始时也要靠分
别心去趣入。然在趣入的时候,又要再生起“瓶子义共相不是瓶子”的义共相,才有办法
趣入“瓶子义共相不是瓶子”,然此义共相还是三分程度,所以,它并没有消减。
既然瓶子的义共相没有消减,从无始劫来串习这样的一个“瓶子义共相并非瓶子”,
怎么能够消除所知障呢?
然而,了知“瓶子不是自性有”的这一分,当心识去缘(瓶子不是自性有)的时候,
是以心识和“瓶子并非自性有”融在一起,就这一点(这一分自性空的无遮)来讲,比量
在证不是自性有的时候也会融进去,但不如同现量般的整个融进去完全没有义共相或自相
有的显现。
针对于证到空性(自性空的无遮)这一分来说,识体和境会融进去。此时了知自性空
无遮的这一分,识体融进去的那种感觉,即境与有境(不融洽)这一分消失,不再有于前
方的感觉。
既然没有在前方的感觉,当这一分(自性空的无遮)一证到的时候,把识体安住(这
一分自性空的无遮),续流一直串下去,借由这个力量,将识体时常融入(证自性空的无
遮),将识体串习成不再往前趣入的惯性作用,这一分一定要靠缘自性空才能成办。
这样的话,当心识(证自性空)的力量一直增长时,之后,在出定时(后得位)累积
资粮,再入空性定(根本定)的时候,自相有这一分(所知障)会越来越少。
因为识体消磨自性有的力量在增长,也就是说,自相有的显相因为修自相空而慢慢泯
灭、慢慢消失,而识体会越来越明晰,此是因为证自性空的方式,是识体融入到自性空。
换句话说,识体往前驱动,与识体的作用有相干的往前自性有(因为所知障显现自性
有而往前驱动)的作用被砍断的时候,就是识体和空性(自性空的无遮)融在一起。
但是,“瓶子的义共相不是瓶子”的这件事情(这一分无遮),就如同“空性的义共
相不是空性”,当去证到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的破到识体往前方驱动的作用。
因为当证到“义共相并非此法”的这一分时,其心识并没有完全融进去,心识仍然有
往前驱动的作用,这个往前驱动的作用就是自性有。
所以(证到义共相并非此法)根本没有破到、没有破干净(没有破到所知障显现自性
有)。因为这样的道理才说:以多少分的明晰度趣入此事,义共相就有多少分的趣入。
但是,自相有并非如此,倘若心识一缘到自相有的时候,不会以多少分要趣入这事物
,自相有也必须有多少分的自相有的显现产生。
譬如,以空性(心识证自性空)来讲,因为缘到空性时,配合识体(证自性空)的作
用力量,自相有的显相反而会如同火烧柴薪一样,自相有反而是越来越减少。但是,证空
性的义共相(显现空性的义共相)还是一样的增长(越来越明晰)。
即使证到的“不是空性”(空性的义共相不是空性)之外的其它任何事物的义共相,当
了知“那个事物的义共相不是那个事物”的这一点的时候,仍然要靠义共相去趣入它。靠
义共相,跟所要了知的那一点(义共相并非此法),事实上它明晰的程度是一样的。
又,以趣入空性的这一点来说,趣入空性的比量,是以空性的义共相而趣入。当下了
知空性的比量,也会显现空性的义共相,同时也会有自性有的这一分,但是,自性有这一
分,在了知空性的当下,自性有会消磨掉,然而空性义共相会清晰的显现。因为在(比量
)现见空性的时候,以三分趣入空性,义共相就会有三分的明晰显现而进去,但是,自相
有的显相并不会以三分趣入,还会递减,会有这样的差别存在。
总之,一个分别心现见一法的时候,这一法的义共相、自相有分不出来,二者都会一
起现见。但是,当缘到某一法,要消磨这义共相、自性有此二相的时候,就会有差别存在
了,这就是为什么要缘自性空的原因。
虽然“自性空”和“义共相并非此法”这二者都是无遮,但缘一者(以自性空为所缘
),会有带领心识(消磨自性有)的力量增长,逐渐到明晰,一直到(现量)全然趣入;
另一者(以义共相并非此法为所缘)则无(没有消磨自性有的惯性作用),会有此差别。
因此,依次的由见道、修道,一直到最后(佛果无学道)全然的将分别心消磨(将显
现自性有的分别心完全消磨,断尽显现自性有的所知障),而永远的在现量当中。
总之,自相有会逐渐、逐渐的消磨,直到现量。由于之前要进入现量(现量空性)时
,仍有分别心牵引的力量存在,也就是有分别心本身的作用牵引,所以,在分别心所显现
的错乱相当中的自相有,已经在现证自性空中被砍断。
然而,(有学位)在现证自性空(根本定),还要再出定的原因(出根本定到后得位
),是因为福德资粮不够,但就智慧来讲,到底有什么不够呢?是因为分别心的惯性往前
驱动的力量还在。
譬如,往空中射箭的时候,此是譬喻分别心之意乐,分别心意乐一射出去的时候,没
有很直接的有分别心意乐存在,但是在空中飞行时,是靠着以前拉弓的力量。
所以,要入见道现证空性的时候,之前也要靠证空性的比量趣入,而这证空性的比量
、分别心自性有引生的意乐,就是:我现在要入空性定的这样一个细分的分别心的作用,
由其引领你的心识趣入现量证空性,所以,现量证空性后,又会出定。
然就智慧的角度来讲,是还有分别心的(惯性作用)存在,慢慢的等到心识力量越来
越增长,到某一程度时,就不太需要粗分的分别心意识的作用。
分别心的意识作用,有粗、细二者,粗分的是:我要救众生、我要入定、我要这个、
那个…等等。我们都会有这样一个惯性的推动力,这种分别心的作用,取名叫粗分分别心
作用。
这粗分分别心的作用磨掉以后,就算是获得了涅槃寂静平等的加行,这样一个能够泯
灭粗分的分别心作用,在还没成佛之前就可以办到。
但是,仍会有细分的分别心的惯性存在,这种细分的分别心,就要继续靠自性空来消
磨它,自性空所缘的应该是识体和它水融于水,既然是靠着这样的福德资粮(菩提心)摄
持,(证自性空的力量)一直增长,不但粗分的分别心永远不会再现行,乃至到细分的时
候,分别心的励力作用还存在。这励力作用就是障碍二谛同时现行,这分别励力的作用(
因为所知障显现自性有而往前驱动的惯性作用)只要存在,就无法如同眼识现见事物一般
,不须靠任何感觉或作用,就可以现见一切万法。
故要趣入一法的时候,如果有分别心的惯性存在,只能趣入一个事物。当然如果串习
强的话,可以趣入二个、三个事物…等等,但是却无法以一个心识趣入一切万法。
这就是分别心障碍的作用,使其无法趣入全部,因为被分别心的惯性作用(所知障显
现自性有而往前驱动的惯性作用)障碍住了。等到分别心惯性作用全然磨掉,心识就不再
有习气,其所知障的种子全被灭除。
当种子(所知障习气)全灭时,心识自然就到了最高峰的体悟点(成就一切种智的智
慧觉悟),永远都在现量空性定当中,此时(内心意知不再有根本定与后得位的差别),
配合福德资粮同时会产生往昔所发的众多愿力,而获得法、报、化三身同时圆满,而在法
身(自性法身的自性空)当中永恒不动(心识恒证空性根本定)又现见一切万法。此现见
一切万法时,即以往昔所有的因果作用,全部同时生起,这就是成办佛位的一个安立。
>>>>>
[1] 有情具有的觉知:眼知、耳知、鼻知、舌知、身知、意知
有情的身语意,意知有分别心、无分别心,例如,意知的比量是分别心,意知的现量
是无分别心。未成佛前,入空性根本定的意知是无分别心,出定后得位的意知是分别心。
[2] 《大般若经》(玄奘法师译)
“诸菩萨摩诃萨,若已圆满一切福德、智慧资粮,菩提心无间,入金刚喻定(大乘有
学位最后一个入定空性根本定,即有情相续的最后边际),永断一切烦恼、所知二障麤重
习气相续,得一切相智(一切种智),无障无碍解脱佛眼,由此佛眼超过一切声闻、独觉
智慧境界,无所不见、无所不闻、无所不觉、无所不识,于一切法(所知)见一切相。”
当一位有情成佛时,他的心识现证佛果无学道,内心意知的心识成就一切种智的佛眼
,即内心意识成就究竟圆满的道灭功德,内心由此一切种智的意知获得法报化三身圆满。
未成佛前,根本定的意知是现行空正见的无分别心,根本定的空正见增长智慧断障的
力量,出定后,后得位的意知是现行菩提心的分别心,累积能够帮助智慧增长的福德资粮
。当一位菩萨圆满福慧资粮,由有学位最后一个根本定断尽所知障成佛,佛果无学位不再
出定,不再有分别心的后得位,成就根本与后得无二的一切种智,圆满佛果法报化三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