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入中论》十善业道-13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23-08-18 08:21:01
: 推 kissung : 随喜~~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是诸佛教 08/18 08:00
感谢法友推文,今天就法友推文的偈颂做相关补充教授,自己也做个复习提醒自己。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讲授)
洛桑却佩格西讲授/廖本圣老师翻译/释见谛法师(香光尼僧团法师)编辑
上次提到,地道(如大乘道的五道十地)的证悟,要在心中生起,必须要提升我们的
心。我们做世间的事情,可以透过身、语、意,但不论身语意哪一方面(所造)世间的事
情都是以心(身语意当中的意)为主。这种情况,特别是在佛法的修行上来讲,身的行为
、语的行为、意的行为,也是以意为主。
引《十地经》说明...(略)...引《入中论》说明...(略)...引世亲《解说如理论》..
(略)...引狮子贤《明义释》...(略)...引世亲《俱舍论》...(略)...
然后,本师世尊(也)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恶莫作”,跟我们要乐不要苦是有关系的,每一位有情都只想要乐,不想要苦。
如果不想要苦,首先,要先认清什么是苦,知道苦的来源是恶业,然后由恶业下手去
断除,才有办法达成要乐不要苦的目标。
所以,这个四句偈的初句“诸恶莫作”,就是要让我们达成不要苦的目标。
因为诸恶是苦的来源,所以“诸恶莫作”跟我们不要苦有关,恶(恶业)是苦的来源
,如果不要苦,就要从苦的来源,也就是诸恶去断除。
第二句,跟我们所要的乐有关,每一位有情都想要乐,所以要辨认乐的源头是什么?
乐的源头(因)就是众善。如果要得到圆满的乐,在乐因的阶段,就要具备圆满的善
,唯有具备圆满的善,所得的乐才是圆满的,所以如果要乐,就要“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这跟前面二者有关,第一句提到“诸恶莫作”换句话说就是断恶,“众
善奉行”就是行善--
断恶行善(“诸恶莫作、众生奉行”),不是靠外在,主要是透过内心的调伏(自净
其意)才有办法断恶行善。
所以,“自净其意”的“净”,其实是调伏的意思,从藏文来看,就是调伏自己的心
(调伏净化我们身语意的意),让我们的心能够断恶行善。
“自净其意”就是透过调伏内心(身语意的意)去断恶行善。
其实,每位有情都有这个心,从每位有情的经验,也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我们的内心
有贪瞋无明等烦恼,也有其他的善心,烦恼的心(烦恼的心所法)、善的心(善的心所法
)在我们的心中同时都有。
当这些贪瞋无明等烦恼的心(心心当中,51心所法提到,烦恼心所有与第六意识心王
相应的六种根本烦恼的心所法、二十种随近烦恼的心所法)产生的时候,要能够马上辨认
出来他们是烦恼,然后尽量去降低他们的势力(力量)。
当我们的心中出现一些善心的时候(心心所当中,51心所法提到,善心所有与第六意
识心王相应的十一种善心所),也要尽量去增长这些善心。
这些情况,就像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国家社会,存在有不好的人、有好的人,不好的人
如他会做出杀盗淫等行为,就要透过法律(如戒律)去制裁这些人;这个国家社会如果有
好的人,就要奖励他们、表扬他们。
若能够这样做,国家社会或者地方才会越来越好、越来越正面。同样的,我们内心的
情况也一样,怎样把这些恶心、不好的心(不善心所)降低,甚至最后能够完全断除。然
后把善心(美心所)开发、一直增长到极致、圆满。我们真正的断恶行善或离苦得乐的目
标才有办法达成。
“是诸佛教”这就是佛的教法,也就是说,佛所开示的教法重点,就是前面的三个。
就是,调伏自己的心(自净其意)去断恶行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如果能够照着佛所开示的教法去行的人,就可以说他是持教的士夫或是能够传承佛教
的人。
“说明了:“诸恶莫作”与“众善奉行”有赖于自心的调伏(自净其意)”,“诸恶
莫作”就是断恶,“众善奉行”就是行善。“而能调伏那样的心(能够自净其意地去诸恶
莫作众善奉行),就是佛陀的教法。”这个意思就是刚才所解释。
“本师世尊又说:‘心若调伏引安乐,我若调伏得善趣。’这说明了:要引生暂时与
究竟的安乐,有赖于内心的调伏。”
这段经文,第一句提到“心若调伏引安乐”调伏的对象是心,第二句提到“我若调伏
得善趣”重点是在我。
这里的“心”、“我”,在自续派及自续派以下的宗义(包括中观自续派、唯识宗、
经部宗、毗婆沙宗等),为什么会把我及补特伽罗的“事例”视为心,主要就是这段经文
的关系。
因为这里的“心若调伏”、“我若调伏”,指的是同一件事。所以自续派以下的宗义
认为,我的事例就是心,调伏我就等于调伏心,其根据就是这段经文。
但是如果按照应成派来讲,我或补特伽罗与心是相违的二回事。应成派不会说补特伽
罗或我的究竟就是心,或者说他的事例就是心,应成派会说我或补特伽罗与心是相违的。
虽然相违,但是心如果变好,补特伽罗也会变好,心如果不好,补特伽罗也会变得不
好,这个应成派是承认的。虽然他说补特伽罗与心相违,但是心只要调伏,补特伽罗也会
得到调伏,这是应成派承认的。
引宗喀巴大师的论述,有关这样的内容,宗喀巴大师也说:“黑白诸业有赖善恶思,
”,这里的“思”就是指思想、想法。
“思想若善,地与道亦善;思想下劣,地与道亦劣,一切结果有赖诸思想。”
黑就是指不善,白是指善,所以黑白诸业指的就是不善与善的诸业,有赖于我们想法
是善或恶,如果想法是善的,所造的业就是善,想法如果是恶的,所造业就是恶业或是不
善业。
“思想若善,地与道亦善”指的就是地道功德,或者是善趣的地道都会很好。
“思想下劣”如果我们的心中充满了烦恼,“地与道亦劣”,指的就是三恶趣很差的
地道。一切的结果,不论是善的地道,或恶劣的地道,跟我们的想法有绝对的关系。
宗喀巴大师有些著作是结合诗韵学,这类(著作)的偈颂不论意义或是诗韵的格式,
都是非常上乘的写作方式。
这首偈颂的特点,就是除了意思非常好之外,它的特点就是在藏文中,都没有用到四
个元音的符号(一ㄨㄝㄛ),也没有用到“牙”下加字及“ㄖㄚˊ”下加字。(懂藏文的
看这四句偈就可以发现,都没有出现元音,也没有“牙”下加字及“ㄖㄚˊ”下加字)。
这样的著作一般公认是非常好的,一般人无法写出这样诗韵结构的表达。
这首四句偈是说明:“要产生好的地与道的证悟,以及依彼而证得解脱与一切相智(
一切种智)等果位的情况,都有赖于好的想法。”
“若是如此,那么调伏自心的方法、依于调心之后证悟地道的情况、以及地道证悟究
竟之后于心续中产生解脱及一切相智果位的情况是如何?”针对这个问题要做回答。
2.2 调伏自心的方法 (...下略...)
>>>>>
[1] 《南传法句经》第一双品 YAMAKA-VAGGO
1.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是则苦随彼,如轮随兽足。
2.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清净意,或语或行业,是则乐随彼,如影不离形。
[2] 摘自:慈悲心与空性 达赖喇嘛尊者教授〈一九九七年莅台弘法开示〉
如果能够调伏心,就是修法,如不能调伏心,就不是修法。佛的教说中提到:“诸恶
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3] 注:《地道建立》是三大寺的基础学科,介绍了三乘十五道
佛教三乘菩提:声闻乘、独觉乘、大乘。各乘修行道皆有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
道、修道、无学道。声闻乘有这五道,独觉乘有这五道,大乘有这五道,合共三乘十五道
其中,说到大乘道时,会特别说五道十地,见道是初地、修道是二地至十地。小乘宗
义(毗婆沙宗、经部宗)会说菩萨道,但小乘宗义对菩萨道不承许十地说法。小乘宗义说
三乘菩提,大乘宗义也说三乘菩提,三乘菩提当中的大菩提乘,大乘宗义说到五道十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