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发意欲求佛菩提者,当发菩提心。” (10)

楼主: ykkdc (ykk)   2023-08-03 14:24:25
: 佛说:“发意欲求佛菩提(想成佛)者,诸欲求胜果(佛果),当发菩提心。”
: 大乘发心,发菩提心,菩提心欲求的是成佛,菩提心缘念佛果,以成就佛果为目标。
补充:修行佛法,必定有所欲求,例如,菩萨种性者,其修行目的,欲求成就佛果菩提。
摘自:《佛教四部宗义见解明释》是否为佛教徒之差别?仓忠仁波切教授
* 以“发心目的”之不同,而建立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一)“下士道”之发心目的:
欲求来世,获得人天善道的增上生果位。
  这是最基础根器者所修的道,其中又有不共道、共道的差别。
“不共下士道”之发心目的:唯希求来世获得人天善道的增上生果位。这一类修行者
唯欲求获得来世增上生果位,不欲求更上的道。
“共下士道”之发心目的:以获得增上生果位作为基础,其后更趋入中士道,甚至更
趋入上士道。这一类修行者以下士道作为共道,其后趋入修中士道之解脱轮回,甚至又更
趋入修上士道之证获无上佛果。
(二)“中士道”之发心目的:
欲求证获解脱轮回的果位。
  这是中等根器者所修的道,修行者透由观察而了解,即使来世获得增上生果位并不能
真正解决痛苦,仍然会遭受轮回的各种痛苦,因此必须证获解脱轮回的果位。
中士道又有不共道、共道的差别。
“不共中士道”之发心目的:唯希求证获解脱的果位。这一类修行者只欲求证获解脱
果位,不欲求无上佛果。
“共中士道”之发心目的:不仅希求证获解脱果位,又更希求无上菩提之佛果位。这
一类修行者以中士道作为共道,其后更趋入修上士道之证获无上佛果。
(三)“上士道”之发心目的:
欲求证获无上菩提之佛果位。
  这是最上根器者所修的道。这一类修行者透由观察而了解,无始轮回一切有情无数次
是我的大恩母亲,他们仍然遭受轮回的痛苦,只有自己解脱并不足够,且是自私无良心的
行为,自身必须承担一切有情成就无上佛果的重责大任。
但是,反观自己并不具足佛的断证究竟圆满功德,能同时现量通达诸法的二谛,如同
清楚了知掌中物,究竟通达所有因缘、众生的根器、解决痛苦的方便等等。
因此,在自心续中生起欲求无上佛果的菩提心──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为了
能圆满救度一切众生,自己必须迅速成佛。
再者,上士道之主要目的是证获佛果位,但是,修上士道的基础,就是必须以修下士
道(思惟念死无常、三恶趣苦等)与中士道(思惟轮回的苦谛集谛、十二缘起支等)作为
前行,如是修习之目的有二:调伏自心、利益众生。因为,自己了知诸道的内涵,才能因
应众生的根器而行利益。
* 以“发心目的”之不同,而建立“三士道之皈依”
  (1)下士道之皈依:
惧怕三恶道苦,而欲求人天善道,坚信唯有佛法僧三宝能救怙,以此动机作为因而皈
依三宝。
(2)中士道之皈依:
惧怕轮回痛苦,而欲求解脱轮回,坚信唯有佛法僧三宝能救怙,以此动机作为因而皈
依三宝。
(3)上士道之皈依:
惧怕一切有情众生遭受二障(烦恼障与所知障)之苦,相信唯有三宝能救一切有情脱
离一切障,因而欲求无上佛果,以此动机作为因而皈依三宝。
  如弥勒菩萨所造《庄严经论》中说“大乘皈依之四不共殊胜功德”:
1) 遍缘之功德。大乘皈依是遍缘一切有情,故功德极殊胜。2) 承认无上佛果,故功
德极殊胜。3) 了知佛果极其殊胜且不可思议,故功德极殊胜。4) 大乘皈依的功德超胜下
二乘,故功德极殊胜。
* 以发心目的而建立三士道之皈依,我们自己是何种皈依?
  我们自己一定清楚了知自己的心,因为,对自己而言,自己的心是现前分,并不是隐
蔽分。所以,我们自己一定清楚自心续中的皈依心(他人不一定清楚,但是自己清楚)。
这就如同,于眼知中瓶直接显现,眼知直接通达瓶。
  佛教修行者,最基本的动机,必定是希求来世的安乐,如果内心的动机只是希求今世
安乐,那么就不是佛教修行者。
例如,虽然表面上看似造很多的善业,行布施、供养等等,但动机上却是希求今世安
乐、家庭圆满、事业顺利、身体健康等等,这是以“我爱执”所引发的“贪”作为动机而
造业,因为内心动机不正确的缘故,所造皆是非福业。如《菩提道次第广论》说,不论所
造任何善,仅是欲求今世安乐,皆是非福业。
  造善一定要确定自己的动机。
(1) 以“欲求来世增上生”的动机而造善,所造的善成为来世获得人天善道的因。
(2) 以“欲求解脱”的动机而造善,所造的善成为将来证获解脱的因。
(3) 以“为利一切有情而希求成佛”的动机而造善,即使只是布施少许饮食,却是造
集广大殊胜善业,因为动机的缘故,所造的善成为证获佛果的因。
要言之,心续中没有出离心,所造的善是轮回的因。
以出离心所摄而造善,所造的善是成办解脱的因。
由大慈悲、菩提心所摄而造善,所造的善则是成就佛果的因。
* 造善、修行,彼二有差别
  所谓“修行”就是串习的意义。
为何需要串习?因为有欲求目的。
为了获得所欲求的目的,所以必须精进串习,若是没有欲求的目的,则不可能串习,
所以,修行必定有欲求的目的。
“造善”不一定有欲求的目的。
例如,社会上的善心人士,他们赈灾救助、关照老弱妇孺、协助病患残障、作义工与
馈赠等等,但是他们的内心没有任何欲求目的,其中的某些人,在自己的生活上没有太多
贪求,饮食与使用的物品都非常简单。
这些善心人士,或是不希求来世增上生的利益,乃至不希求个人的名闻利养,甚至不
认同任何宗教、不承许任何宗教见解,虽然这些都是造善,却不是修行,因此,他们不是
修行者,因为,基本上,他们对于来世的增上生(乃至解脱或佛果位),完全没有欲求。
>>>>>
[1] 佛教三乘菩提
声闻种性的修行者,欲求声闻菩提果。
独觉种性的修行者,欲求独觉菩提果。
菩萨种性的修行者,欲求无上菩提佛果。
[2] 佛教三士道:下士道摄人天果位,中士道摄声闻独觉二乘果位,上士道摄大乘佛果位
下士道者,欲求远离三恶趣苦,而欲求后世善趣的人天果位。
中士道者,欲求远离轮回苦,而欲求解脱的果位。
上士道者,欲求帮助一切有情远离烦恼障、所知障,而欲求无上菩提的佛果位。
三士道的发心,后后包含前前,例如:中士道的发心,包含下士道欲求远离三恶趣的
出离心;上士道的发心,包含下士道欲求远离三恶趣以及中士道欲求远离轮回的出离心。
[3] 为何一般世间人造善,没有修行者的欲求?主要在于,一般世间人没有前后世的观念
一般人没有前后世观念,所做所为没有来世的观念,眼光没有办法放到来世的影响。
然而,佛教徒最基本都有前后世的观念,所以,修行目的,从基本欲求来世不堕恶趣
乃至欲求获证解脱果位、欲求获证佛果位,而为了成办三乘菩提,最基本也要欲求后世不
堕恶趣,如果连后世都没有办法遮止堕于恶趣,遑论获得解脱乃至获得佛果等圣道果位。
[4] 本文仁波切(注:仓忠仁波切曾任达赖喇嘛尊者的侍者)提到:
以“为利一切有情而希求成佛”的动机而造善,即使只是布施少许饮食,却是造集广
大殊胜善业,因为动机(大悲心、菩提心的动机)的缘故,所造的善成为证获佛果的因。
如《大宝积经》:“乃至施与畜生一抟之食,或修净行所有善根,成就众生所有善根
,修行菩提所有善根及无上智所有善根,一切合集校计筹量,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发心为利一切有情愿成佛)。如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作回向,我亦如是回向。”
[5] 辨析:有说,修行没有欲求。并非如此。修行并非于世间贪求,然而,并非没有欲求
《华严经》云:“广大智(佛陀)所说,欲为诸法本,应起胜希望,志求无上觉。”
一切善法的成办,都来自对善法的欲求,有发心欲求才会趣入成办,而佛教徒对于善
法的欲求,是建立在有前后世,其中,佛陀说以欲求成就佛果的发心,是最殊胜的欲求。
佛教说,佛法修行要发愿、回向,发愿、回向即是一种欲求,具有修行欲求的目的。
例如,《药师经》说到“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药师佛因地修行十二大愿的发心欲求。
又如,《华严经》说:“菩萨修行正见,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菩萨
修行如是功德,为不舍一切众生故,本愿所持故,大悲为首故,大慈成就故,思念一切智
智故,成就庄严佛土故,成就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求于上上殊胜道(佛果)故。”
菩萨修行的目的,依于出离心、依于离欲、依于灭尽贪爱,回向成就一切烦恼的舍离
,菩萨修行如是功德,因为大悲心的缘故,为了究竟利益一切有情而欲求成就佛果菩提。
(注:何以有修行没有欲求的错解?因为,将修行的发心欲求(如发愿、回向),与
名闻利养的欲求、五欲的欲求、轮回盛事的欲求等,粗糙混为一谈,没有细腻区分清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