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发意欲求佛菩提者,当发菩提心。” (5)

楼主: ykkdc (ykk)   2023-07-27 09:58:20
: [3] 此处《般若经》云:“无所得为方便,起内空智,乃至起无性自性空智”
: 止观的观--观察施设义自性不可得的智慧,即空正见,空性以所缘区分四空、十六
: 空、十八空、二十空等,可学习《入中论》,当中解说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等空性内涵。
补充:胜义谛从所空处有法分类,可分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等
摘自:现观庄严论_略说二谛 见悲青增格西教授
转自: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
讨论二谛分七项来说明:(一)区分处,(二)分类,(三)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定义,(四)名义
,(五)观察一与异,(六)了解二谛的功德,(七)不了解二谛的过失。
(一)区分处
二谛是从那边分出来的?所知。
《入中论》谈到:诸法都有观察究竟之量所获得的内容,与观察名言之量所获得的内
容。观察胜义之量所获得的内容,称为胜义谛;观察名言之量所获得的内容,称为世俗谛
,任何一法皆有二谛。也就是,二种不同的观察所获得的二种结果。
或者说,(在任何一法上)表面看法下所获得的结论(属世俗谛),以及追究到最终
情况下所获得的结论(属胜义谛)。
但是这边说法是:所知为区分点,它区分为二谛。所以世间一切法,有的归类到胜义
谛,有的归类到世俗,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了。
为什么会这样讲呢?就引用《父子相会经》(佛陀和父亲净饭王相会,对净饭王宣说
):“如是如来了解世俗胜义二谛,所要了解的也仅止二谛。”
(二)分类
胜义谛从所空处区分,可分为二十空、十八空、十六空等。
此为诠释上面的不同,除此之外,它们的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因为它们都是遮无。
空性是遮无,没有实有这样而已。
空性在现证它的现量看来,为什么是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像桌子和椅子,是一还是异?不是一,所以是异。然而,没有实有这样一个状况,就
谈不上一与异。
“从所空处区分”指,本质上虽然没有不同,但从其所依法来区分。
如因为桌子与椅子不同,所以可以说,桌子的空性,与椅子的空性,不一样,除此之
外,要就它们二个的空性说出差别,那是没办法谈的,因为它们只是遮住实有(没有实有)
的状态。
从言铨上可分:具境上面的胜义,和境上面的胜义。
具境上面的胜义,可分异门的胜义和非异门的胜义(用现代话来说是不同的胜义与不
是不同的胜义)。了解无我的比量是异门的胜义,圣根本定(即了解空性的现量)是非异
门的胜义。
境上面的胜义,也可分异门的胜义和非异门的胜义。苗和无我的聚合是异门的胜义,
苗的空性是非异门的胜义。
这是胜义从言铨上分,也就是从带有“胜义”之名来区分。
讲这些是否重要?也算重要。因为印度人写作时,真的、假的都混在一起讲。有时候
讲的是比量,有时候讲的是现量,有时候是讲的是苗与苗的空性的聚合,但这些都不是真
正的胜义,只有苗的空性才是真正的胜义。
因此,问:胜义可分为多少类?
就要回答:从所依分上来的话,可分为二十空等,这是真正胜义的分类。
这边的分类讲的不是胜义的分类,而是胜义从言铨上来分类有多少类?境的胜义、具
境的胜义。
问:有没有真正的具境的胜义?有。
真正的具境的胜义是针对假的具境胜义来说,将了解空性的比量说是假的具境胜义,
或次要的具境胜义,将现证空性的智慧说是真正的具境的胜义。
同样地,境也可以这样分,把瓶子与瓶的空性聚合说是假的境的胜义,瓶的空性才是
真正的境的胜义。
>>>>>
[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玄奘法师译):
“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乘菩提心的意欲目标成就佛果一切种智),大
悲为首(大悲是生起菩提心的首要因素),无所得为方便(了解无自性可得的智慧,一切
都是依赖观待的缘起),起内空智乃至起无性自性空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与一切有情
同共回向一切智智,是为菩萨摩诃萨普为利乐诸有情故,发趣大乘(为利众生愿成佛)”
[2] 《般若经》说:“无所得为方便,起内空智,乃至起无性自性空智。”
无所得--我们的身语意,以内心意知的胜义理智量观察某一法的究竟实相,于其上
观察不到任何一分自性相成立,非实有、无自性可得,故知一切法都是观待依赖的缘起。
例如,“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每一位补特伽罗的施设处“自心”,以及“补特
伽罗佛圣者”、“补特伽罗众生”,以胜义理智量观察这三者都没有实有、无自性可得。
“心、佛、众生”的所空处有法不同,心是施设处、佛是所施设的解脱者、众生是所
施设的轮回者,虽然这三者是不同的所空处有法,然而本质上的胜义谛空性,并无差别。
菩萨由空性的道理了解佛果存在,由大悲引生菩提心与一切有情同共发趣大乘成就佛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