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现观] 正式的观=止观双运,止观双运的界限 (58)

楼主: ykkdc (ykk)   2023-07-21 11:27:44
: [2] 本文提到大悲心希欲一切有情远离的痛苦,指的是行苦,即四圣谛当中苦谛的真实义
: 轮回的体性,即是行苦。何谓轮回?即众生自心相续当中由业与烦恼无法自主引生有
: 漏近取五蕴的流转。众生相续中的业与烦恼,其根本是无明我执,轮回也就是众生相续当
: 中--十二缘起支的流转--即众生相续当中由“无明”缘“行”产生的“纯大苦聚”。
补充:佛典三藏说的有漏、无漏
摘自:《宗义宝鬘》洛桑却佩格西教授 法炬法师口译 释见谛法师编辑
毗婆沙宗
不承认自证分(rang-rig, svasamvedana)而主张外境实有的宣说小乘宗义者,就是
毗婆沙宗(意译为“说分别部”)的定义。
佛教的上座部和大众部,衍生出大众部有五部,上座部三部,正量部三部,说一切有
部七部(注:毗婆沙宗包括上座部和大众部衍生出的18~2x部派,不是只有一切有部。)
毗婆沙宗的有、无漏观
1.就所缘与相应心所任何一者而言,凡是能增长漏(烦恼)的法,就是有漏法的定义。
例如:五蕴。
2.就所缘与相应心所任何一者而言,凡是不会增长漏的法,就是无漏法的定义。
例如:道谛和无为法。
《俱舍论》说:“漏、无漏诸法,除道余有为,于彼漏随增,故说名有漏”。
又说:“无漏谓道谛,及三种无为,谓虚空、二灭(择灭、非择灭二种灭)。”
1.如眼见花(花属色蕴),缘念花时,心若起贪,花便为有漏法。
贪是贪心所,心所是与心王相应的助伴,与心王相随而起,除贪心所外,更有五遍行
(注:我们的身语意当中,内心意知觉知的心心所,贪是与意知心王相应的心所法,
生起贪的意知,除了贪心所以外,还具有作意、触、受、想、思等五种遍行的心所法)。
伴随贪而起的心王、心所,皆是有漏法(伴随贪而起的意知心王,以及与此意知心王
相应的作意、触、受、想、思等心所法,即此意知的受想行识四蕴的心心所皆是有漏)。
2.凡是不会增长漏的法,就是无漏法的定义;
例如:道谛和无为法。道谛指有境(属意知),无为法指对境。
与道谛相应的心王、心所(与道谛相应的意知,包括意知心王以及与意知心王同俱相
应的作意、触、受、想、思等五种遍行的心所法),不会增长烦恼的法,即是无漏法(与
道谛相应的意知,此时意知的心心所--即此意知的受想行识四蕴的心心所皆是无漏)。
(伴随现证无我(道谛)的定、慧心所而起的意知心王,以及与此意知心王相应的作
意、触、受、想、思等心所法,此时意知的受想行识四蕴的心心所皆是无漏。)
无为法的对境,并不使有境(觉知)衍生烦恼,衍生烦恼必须有相应的心所,无为法
于缘念对境时并不会与烦恼相应,也不增长有漏。
可知,凡是不会增长漏(烦恼)的法,就是无漏法的定义,且道谛(正式的道谛是圣
者的无漏根本智=现证无我的意知=现证无我时意知的受想行识四蕴的心心所)是无漏法。
见道只是无漏道,而修道与无学道则各有有漏和无漏二种道;
因为圣道(五道当中,见道以上,见道、修道、无学道属圣者位)虽然都是无漏的,
登见道位之行者入根本定时只有无漏道,但出根本定至后得位时,非无漏道,而成有漏。
修道和无学道的行者,则各有有漏和无漏二种道,虽然行者出定时也会有凡夫的生活
—行、住、坐、卧、食…,但这些却仍然增长他们的证悟境界,
见道位行者恒时处于禅修中,他没有下座,没有一般人的生活,故只有无漏,没有有
漏。修道和无学道的行者,需要上座与下座,下座时虽然过有漏的日子,但此有漏并非存
在着烦恼,而是别的有情可能因为他们而生烦恼,而他们本身并无烦恼。
如方才举的例子,见到花而生烦恼时,花便属于有漏法。
修道和无学道的行者下座时,心识可能会生起:“我需要吃饭、我需要去某处…。”
此时的心识并非用在对治烦恼,所以是有漏的,而别人也有可能因为看到见道、修道和无
学道的行者之行为而起烦恼,所以是有漏。
学生问:别人因为看到见道、修道和无学道的行者的行为而起烦恼,但见道、修道和
无学道的行者心相续中是否有烦恼?
师:没有烦恼。证悟空性的心识是不会起烦恼的,但其他非证悟空性的心识(想吃饭
、想去某处)有可能引起其他有情的烦恼。(见道以上的)有漏并非指行者自己本身有烦
恼,而是别人因他而起烦恼。
如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身体是有漏的,佛在世时,也有人因佛陀而起烦恼,毗婆沙宗称
这样的情况是有漏的。(例如,提婆达多见到佛起瞋心烦恼,有些外道见到佛起烦恼。)
所以是以境本身来谈有漏、无漏,而非以行者本身来说有漏无漏。
但圣者心续中的道则不全然是无漏的,例如修道位(圣者)心续中的粗静相道(以“
厌背下界粗鄙,欣乐上界静妙”作意而修得的四禅八定之道)就是有漏道。
圣道位的心续中的粗静相道(世间道的四禅八定)并非修补特伽罗无我,修补特伽罗
无我应可正对治烦恼。圣者进入奢摩他的境界时,对下界的烦恼会生起厌离心,所以在其
心续中,仍有粗静相道,故说圣者心续中的道则不全然是无漏的。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共分九地,圣者修禅定时,观下界粗鄙而生厌离,观上
界时心生欢喜,而欣乐上界寂静之徳,心相续中便存有粗静相道,此种粗静相道的修持对
烦恼无法直接破除,所以称有漏,故其心相续不全然是无漏的。
学生问:得欲界定之行者心相续中是否存有粗静相道?
师:欲界为一层,色界分四层,无色界分四层,三界共九地。
粗静相道以三界的角度切入说明,欲界没有粗静相道,至少要配合色界第一层禅天(
初禅天),才能有粗静相道的观法。
从第一层(色界初禅天)至第二层(色界二禅天)中间到至第八层(无色界非想非非
想天)中间均能观粗静相道,即观下粗鄙欣上寂静,共八个,因为他仍有粗静相道的烦恼
,所以是有漏道。
>>>>>
[1] 佛教内道宗义,区分小乘宗义、大乘宗义。毗婆沙宗属小乘宗义,例如《俱舍论》。
毗婆沙宗对于无漏的定义,就所缘与相应心所任何一者而言,凡是不会增长漏(烦恼
)的法,就是无漏法的定义,例如:道谛和无为法(无为法例如:无我、灭谛、涅槃)。
毗婆沙宗而言,见道周遍是无漏,修道位、无学位则有漏、无漏二种都有。见道周遍
是现证道谛的根本定,不包含后得位,周遍是无漏;修道位、无学位包含后得位的阶段,
后得位阶段有成为其他有情生烦恼的有漏情况。毗婆沙宗的漏、无漏,主要以所缘区分。
[2] 《杂阿含393经》: “若一切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
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不复再引生后世的有漏近取五蕴)。’”
《长阿含经》:“我所说法,弟子受行者,舍有漏(断除了无明缘行的集谛),成无
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
一位修行者的身语意,当他内心意知以现证无我的道谛断尽烦恼障时,他的内心意知
就成就了无漏心,如阿罗汉内心意知的受想行识四蕴是无漏心,不再引生有漏近取五蕴。
[3] 辨析:打坐就是无漏、无为吗?非也,外道也有很多止观打坐,但并非无漏、无为。
佛教内道而言,内心意知所缘的无为,必须是空正见所证得的空性,才会成为无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