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法语] 忍辱仙人 (佛陀与歌利王,发心为利他)

楼主: ykkdc (ykk)   2023-04-16 05:51:18
补充:菩萨想利益一切有情,不是说利益一切有情,却好像对方不是一切有情里的一份子
不是说遇到像歌利王这样对自己不好的有情,我想利益的一切有情就不包括他、就弃舍他
========
摘自:2014《释量论》略讲 图滇悲桑格西/如性法师翻译
“欲利生”(发心欲求利他)这个主题,要说明的是大悲心(大悲心欲求利他)。
大悲心是以一切有情为对象、希望他们能够离苦、带着爱(爱护)的行相的心。
要真正拥有这种心,光靠着对文字的理解、在口头上唸诵“愿一切有情离苦”,这样
并不够,你必须真的把一切有情都纳进心里才行。
为此在锻练大悲心之时,必须把“一切有情”化为“每一位有情”,然后逐一去练习。
无论对方是敌、是友、是中庸,同族或异族,美丽或丑陋,富有或贫穷,这么多不同
的、各式各样的有情,你要逐一以他们做为对象,练习大悲心,唯有如此练习,一切有情
才会真正成为你的所缘;否则,如果总是只以模糊概括的方式思惟,无法达到这种效果。
即便是一位经常思惟“一切有情远离痛苦岂不善哉!愿其远离!我令远离!”的人,
一旦生气或是遇到不喜欢的人,很可能不但不想要对方离苦,反而会亲手让对方受苦,那
种样子,就好像对方根本不是“一切”有情里的一份子。
因为平常没有逐一去练习,一遇到事情,便忘记对方也是一切有情里的一份子。所以
,经常这样去练习的人,要练到即便在非常生气的时刻,依旧能提起正知正念,想得起对
方是一切有情中的一员。
生气的时候,要有能力这样提醒自己:“‘一切有情远离痛苦岂不善哉!愿其远离!
我令远离!’在我经常练习的这句话里,也有包括他啊!也有包括他在内啊!”
尤其,我们几乎都在达赖喇嘛尊者前受了菩萨戒,立誓要利益一切有情。
所以,无论来到你面前的人是谁,就算他再讨人厌、再惹你生气,他也是一切有情中
的一份子。在那样的时刻里,你要用正知正念提醒自己:“我在发心时想着的一切有情,
他也包括在里面啊!”
修习大悲心时,“一切有情”在你心中如果只是个模糊总体的概念,没有逐一以每个
有情为所缘去练习,那么,当你生气之时,就算有想起“愿一切有情离苦”这句话,但你
恐怕也会很想把他从“一切有情”的名单里剔除吧!
就像喝汤,同样喝下一碗汤,但你喝到的营养可能差别很大。才刚煮开就关火的汤,
大概要把整锅都喝掉,才能喝到一点营养;但如果是熬了很久的汤,哪怕煮到只剩一小碗
,虽然只喝了一小碗,但你得到的营养却是一整锅。
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针对每个有情逐一去练习,只从总的有情去练习,就像喝下刚
煮开的汤,虽然有喝,却没什么营养;
如果有一个一个去练习,练到最后,当你心里想着“愿一切有情远离痛苦”之时,就
像喝下一小碗熬很久的汤,虽然只有一小碗,整锅的精华都在里面。在那个时候,一切有
情才真正都进到你心里。
练习大悲心之时,不只要针对每一个有情去练习,而且也要把所有的苦,都逐一思惟
才行。我们希望众生离开的苦,包括了苦苦、坏苦、行苦,透过逐一的练习,一切苦才会
成为一切苦;否则,只用整体的概念做模糊的练习,无法生起真正的大悲心。
>>>>>
[1] 《华严经》:
“(菩萨发心为利他)起大悲心、大饶益心,欲令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一切种智
(成佛),复作是念:我所修行,欲令众生皆悉得成无上智王,但欲救护诸众生。”
[2] 摘自:达赖喇嘛尊者教授《觉灯日光》
一开始我们不应该观总相的有情,应该观个别的众生,而且所观的对象,必须是我们
可以清楚看到对方的模样。
若是一开始就观一切有情,你或许会觉得好像可以生起慈悲,可是当你看到个别有情
的时候,慈悲心又不见了,会有这种危险。
所以开始时,缘别相观修,而不要缘总相观修。别相观修做得不错时,再慢慢扩展到
更多的有情,最后到一切有情,届时再缘总相,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3] 此处提到很重要的观念,我们修习大悲心时,虽然大悲心是想利益一切有情,但是,
我们在练习大悲心时,对于有情,应先一个一个去练习,而不是一下就缘一切有情。
平常生活中遇到任一对象,应一个一个练习大悲心,这样大悲心的修习才会扎实,如
果你不是这样一一的练习,只是想着"一切有情",但这样的"一切有情"内容是虚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