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菩萨戒“发心仪轨”-9 菩提心的定义

楼主: ykkdc (ykk)   2023-03-14 07:13:11
摘自: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
转自: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
■ 菩提心的定义/见悲青增格西教授
菩提指的是佛果,希求佛果的心是菩提心。
菩提心有其严格的定义,但是可以大概理解为“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心”是菩提心。
这里面,一定要具备二个部份:
一、是为利有情的部份(利他的部分),类似大悲心等(大悲心希求利益有情);
一、是愿成佛的部份(自利的部分,希求完善自己成佛)。
因此,菩提心本身是希求佛果的心(想成佛),因素是:为利有情(大悲心)。
为利有情是因素,不是菩提心本身,可是讲条件的时候会讲二个(二个希求)。
所以菩提心也是具有二个欲求的心,二个欲求(希求)是:
1.很希望利益有情(利他方面,大悲希求利他),与2.很想成佛(自利方面,希求完
善自己成佛)。
* 菩提心的定义:
“与自身的助伴(与菩提心的意识心王本身同俱相应的心所法,是什么心所法?)
──为了利他而缘圆满菩提(佛果)的欲乐心所(希求心所)相应而生,大乘道入门
之道类为特色的大乘主要意识心。”
(注:关于欲求心所(欲乐心所),可参考前一篇
文章代码: #1a3cWaDV [分享] 菩萨戒“发心仪轨”-8 欲善业因缘发菩提心
文章网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78665764.A.35F.html )
* 【大乘道入门之道类为特色的大乘主要意识心(菩提心)】
拆解为‘大乘道入门’之‘道类’为特色的‘大乘’‘主要意识心’说明
(1)先说“大乘”:
菩提心(想要成佛的发心意识)是大乘道的门槛。
有菩提心(有想要成佛的意识)即是大乘,没有菩提心(没有想要成佛的意识)就不
是大乘,是不是大乘,取决于有没有菩提心(是不是大乘就看有没有希求成佛的意识)。
说“大乘”,是为了排除蔗皮式的菩提心(蔗皮式菩提心又称"造作菩提心")。
以七因果方式修习菩提心的次序是:
(平等舍→)1.知母、2.念恩、3.报恩、4.悦意慈、5.大悲心、6.增上意乐,接着是
7.蔗皮式的菩提心。
蔗皮式的菩提心(造作菩提心),与菩提心(任运菩提心),是相同的。
(这两种想要成佛的菩提心意识,所缘、行相都是相同的,所缘都是一切有情、佛果
,行相都是为利众生愿成佛。)
但它(蔗皮式的造作菩提心)尚未达到任运而起,当任运而起时就入大乘道。
(当造作菩提心的修习达到任运而起,即是生起正式菩提心。生起任运、正式菩提心
的第一刹那,就是入大乘道。我们说发心入道,入大乘道第一刹那是生起任运菩提心。)
之所以称为蔗皮式的菩提心,是因为如吃蔗皮虽然也有甘蔗的味道,但是并不如甘蔗
好吃。
一旦将菩提心(造作菩提心)修习至任运而生的程度,就算入了大乘道,也就是真正
的菩提心。所以为了遮除蔗皮式菩提心(排除造作菩提心),讲了“大乘”。
(入大乘道的界线是生起任运菩提心的第一刹那,之前造作菩提心尚未入大乘道。)
(2)“主要意识心”:
如佛的眼识,也是任运而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心,为了遮除(排除)佛的眼识等(排
除佛的眼识、耳识等前五识)是菩提心,所以加了“意识”此条件(菩提心属意识)。
又,我们有很多心王、心所,如眼识是心王,它有很多心所,有慧心所、定心所等,
也就是整体上是心王,它的特定功能即心所,它有辨别能力这部份即慧心所,它有专注力
这个部份即定心所。
与此相同,菩提心是心王(菩提心是第六意识心王)。
(心、心所,有心王就有心所,与菩提心的意识心王同俱相应的大悲是心所。)
对于此部分有很多讨论,无著菩萨说发心是很愿意成佛,所以他说发心是种希愿。
希愿是心所的一种(即五十一心所当中,别境心所的欲心所),所以后来很多人会把
发心说成心所;但是事实上,发心虽然是种希愿,但不是愿心所(欲心所)。
(我们的身语意三门当中,发心属第六意知,第六意知的心、心所当中,菩提心是由
希求利他的大悲引生想要成佛的希求同俱相应的第六意识心王。)
(3)“大乘道入门”:
我们的空正见(即通达空性的智慧,属了解空性的意识)只懂得空性,不懂其他的。
(我们的身语意三门当中,内心意识通达空性的智慧,即空正见。)
就如我们的眼识只看见颜色、形状,听不到声音;耳识只听得到声音,看不到颜色、
形状。
我们的意识也一样,如果认识了这个部份的意识,就无法同时认识其他的境。
(我们有许多第六意识,了解某一法的第六意识,不能同时了解其他的法。比如,了
解柱子的第六意识,不能同时了解杯子;了解杯子的第六意识,不能同时了解柱子。)
我们看起来好像能懂得许多,能懂桌子、椅子、杯子等,事实上,这样的认知是许多
的心(很多不同的第六意识)合起来,马上产生的情况就好像电脑快速执行指令一样。
(不同的第六意识认识不同的对境,不同的第六意识快速转换,就好像懂得许多。)
总之,我们懂桌子的意识,和懂椅子的意识,是不一样的,与懂杯子的意识,又是不
同的。懂桌子的那个意识,不会懂椅子,懂椅子的意识,也不会懂杯子,这些都是完全不
同的意识。
所以一个意识没有办法同时了解很多境,就如我们的眼识无法了解声音是相同的道理。
前面说过,有懂一百七十三相的智,那些都是懂自己的部分(这173个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