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仓忠仁波切:修奢摩他 九住心 初静虑近分13

楼主: ykkdc (ykk)   2023-01-29 23:44:00
: 若是大乘行者,大乘见道都属利根的顿断者,利根的大乘圣者道计有十个解脱道。
更正:大乘圣者道计有11个解脱道,见道1个解脱道+修道&无学道10个解脱道=11个解脱道
摘自:《地道建立》洛桑却佩格西 讲授/廖本圣老师 翻译/释见谛法师 编辑
大乘见道解脱道若予以区分,有大乘见道8智,这个也是在大乘见道解脱道的体性上
,以它的作用不同而给予8智不同的名称,其实体性都是同一个。
8智与见道无间道的8忍,合起来就是一般所说忍智16刹那。8智的情况,跟前面8忍的
情况一样是在同一个体性能够发挥8个作用,所以安立8忍的名称,大乘见道解脱道在同一
个体性上也有8个作用,所以安立8个名称大乘见道8智。
小乘行者有渐断所断者与顿断所断者,而大乘行者并没有渐断所断者,大乘行者一定
是顿断所断者,这区分要先知道。
如果照小乘渐断所断者,来正对治及断除见所断,就需要有16个体性不同的8忍8智(
8个见道无间道与8个见道解脱道),顿断所断者只要2个就够了(1个见道无间道与1个见
道解脱道),不管是小乘的顿断所断,还是大乘的顿断者都一样,这个无间道(1个见道
无间道)就有8忍的作用,可以对治8个见所断。
同样的,如果是小乘的顿断所断,只要透过1个小乘的见道解脱道,就可以断除8个见
所断。大乘也一样,只要透过1个大乘解脱道,就可以断除8个见所断。
亦即(顿断者)见道无间道体性虽然只有1个,但是可以有8个不同的对治作用,见道
解脱道体性虽然只有1个,但是有8个断除的作用。
“大乘修道无间道”就分布在十地。同样的,“大乘修道解脱道”也分布在十地,“
后得位”也分十个,亦即有:十个无间道、十个解脱道、十个后得智。
大乘道的根本,在于行者心中的大悲心(欲令一切有情远离痛苦的想法)及菩提心(
由大悲心引生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发心)。
但是在“大乘见道的根本定”或“大乘修道的根本定”的阶段,并没有特别去谈大悲
心及菩提心。
这是因为,大悲心及菩提心的累积,主要是在“后得位”的时候,即在后得位的阶段
,会透过大悲心及菩提心推动身口意的善行,去累积福德资粮。
而在根本定的阶段,无论是大乘见道的根本定,或大乘修道的根本定,都是现观空性
,主要是累积智慧资粮。
在根本定的阶段主要是现观空性,累积智慧资粮,在这个阶段(根本定的阶段),大
悲心及菩提心并没有现行,虽然,大悲心及菩提心在根本定的状态没有现行,但是在整个
根本定阶段,还是有大悲心及菩提心来摄持。
既然在根本定的状态下是现观空性,而大悲心、菩提心并没有现行,又怎么可以说由
大悲心及菩提心来摄持根本定当中现观空性的智慧呢?
因为,当行者生起了无造作的菩提心(任运生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发心)就入了大乘
道,以他心续当中的大悲心来讲,就是希望一切的有情都能够离苦,若以他心中的菩提心
来讲,就是为利众生愿成佛,这样的心态在他入大乘道就已经生起了。
他(生起任运菩提心进入大乘道的行者)所累积的,不论是空性慧(智慧资粮),或
透过身语意所累积的善根(福德资粮),都是为了这样的目的(为了让众生远离痛苦、为
了利益众生而希求成佛)。
所以,即使在根本定当中(现观空性的智慧当中),大悲心、菩提心没有现行,但是
他一直都有这样的心态,所以他入了根本定现观空性,他所累积的善根也是为了这个目标
,虽然在根本定的状态当中(大悲心、菩提心)没有起现行,但是他还是朝着这样的目标
在行,所以说大悲心及菩提心还是有摄持根本定智。
断俱生实执(断俱生我执)总共分十品,先分粗、中、细。粗当中又分粗粗、粗中、
粗细,粗粗又分粗、细,所以在粗品就分四个,中品分三个,细品分三个,总共有十个。
能正对治这十品俱生实执就有十个无间道,无间道的阶段主要是正对治,一旦断除了
就从无间道进入解脱道,所以正对治的阶段就名为无间道,已断除的阶段就名为解脱道。
但其实,无间道及解脱道是同一座根本定。这十个(断除俱生我执)都一样,在对治
的时候是无间道,已断除就到解脱道。从大乘修道解脱道的定义,就可清楚修道解脱道跟
之前的修道无间道是同一座。
见34页第2 行:
“既是心一境性、平等地安住于‘空性’的大乘随现观,也是从与〔大乘修道解脱道
〕自己同一座根本定之大乘修道无间道自己份内的障碍中脱离的无漏智”
——就是 (1-2)“大乘修道解脱道”的定义。
“从与〔大乘修道解脱道〕自己同一座根本定之大乘修道无间道自己份内的障碍中脱
离的无漏智”,
可以改成:“已断除〔大乘修道解脱道〕自己同一座根本定之大乘修道无间道自己份
内的障碍中的无漏智”,
从这部分可以很清楚看出,解脱道与之前的无间道是同一座根本定,但是无间道的阶
段只是正对治自己份内的障碍,到了修道解脱道的时候是“已断除”或说“已从这个障碍
脱离”。
定义(大乘修道解脱道的定义)的内容,可以分二个部分:
(1) 既是心一境性、平等地安住于‘空性’的大乘随现观。
“心一境性、平等地安住于‘空性’(胜义理智量所通达的对境)”所指的,就是现
观空性(现证空性的智慧即正式的道谛),
“大乘随现观”就是大乘修道。
这部分跟大乘修道无间道的第一部分是一样,意即以此作为基础,而跟大乘修道无间
道的差别,主要是在第二部分。
(2) “是从与〔大乘修道解脱道〕自己同一座根本定之大乘修道无间道自己份内的
障碍中脱离的无漏智”。
之前的大乘修道无间道是正对治,到了解脱道就不只是正对治,还要从自己份内的障
碍中脱离,脱离就是断除。
从这里也可以知道,大乘修道解脱道之前一定有大乘修道无间道,而且这个大乘修道
无间道是大乘修道解脱道直接的近取因,
亦即,修道无间道一定在修道解脱道之前,等于解脱道是紧接在无间道之后,这二者
(无间道与解脱道)一定是同一座根本定。
“无漏智”在此处即使不讲无漏其实也没关系,因为从第一部分“现观空性”(现证
空性的根本定智)就可以了解,这样的智(正式的道谛)是无漏智,所以“无漏”不加其
实也可以理解。
以大乘修道无间道来讲有10个,大乘修道解脱道也有10个,大乘修道后得智也有10个
,这是没有配合修道及无学道来看,就数量来讲是这样。
如果配合修道及无学道来看,大乘修道解脱道的第10个,其实是落在无学道(佛地)
,还有大乘修道后得智的第10个,也是落在无学道(佛地)。
即只有大乘修道无间道10个,全部落在修道,而大乘修道解脱道的第10个,及大乘修
道后得智的第10个,要归属到无学道(佛地)。
为什么只有大乘修道无间道的10个都落在修道,而大乘修道解脱道的第10个及大乘修
道后得智的第10个会落在无学道呢?这可以从之前讲过的部分来看。
当行者在大乘见道根本定当中,会先经过大乘见道无间道先对治见所断(遍计我执)
,对治完之后,就进入大乘见道解脱道断除见所断,所以,在大乘见道解脱道所有的见所
断烦恼障(遍计我执烦恼障)都断完了。
断完之后,行者会出定到大乘见道后得位的阶段,过了后得位的阶段再次入定,这时
候入定是为了能够开始正对治粗粗粗品的修所断(俱生我执),在还没有办法开始正对治
之前,都算是大乘见道。
一旦有办法开始正对治粗粗粗品的修所断(俱生我执),就进入大乘修道无间道(从
见道位转移至修道位),而这个能够正对治粗粗粗品的大乘修道无间道是落在初地。
一旦断除了粗粗粗品的修所断(俱生我执)就进入解脱道(属于第一个大乘修道解脱
道),而解脱道(第一个大乘修道解脱道)是落在第二地(从大乘初地转移至大乘二地)
。所以大乘修道的第一个解脱道是在第二地。
由此推到第十地的最后(无间道)是对治第十个细细品的修所断(俱生我执),一旦
断除完了就进入无学道(佛地)。
所以能够断除细细品修所断的修道解脱道是落在无学道(佛地),即第10个修道(解
脱道)是落在无学道(佛地)。
因为在初地并没有大乘修道解脱道(初地的根本定只有大乘见道无间道、大乘见道解
脱道,以及第一个大乘修道无间道),(第一个大乘修道解脱道)从第二地才开始有,所
以第10个(第10个大乘修道解脱道)就落在无学道(佛地)。
见34页第 4 行:
若予以区分,有从第二地至第十地的 9 个修道解脱道。第10个修道解脱道是落在无
学道(佛地)。
虽然有初地的修道无间道,但是没有初地的修道解脱道,原因是,与初地的修道无间
道在同一座根本定当中的解脱道是第二地的解脱道。所以初地没有修道解脱道。
在大乘十地当中的初地,有大乘见道无间道、大乘见道解脱道及后得智,修道有一部
分(见道位转移至修道位的第一个大乘修道无间道)也在初地,就是能够正对治粗粗粗品
修所断(俱生我执)的修道无间道也落在初地,除此之外(大乘修道位)都是在二地以后。
所以,当修道位的行者,能够正对治粗粗粗品修所断的修道无间道,是落在初地,但
这个(初地的修道无间道)很快就会进入解脱道,因为一旦他断除了粗粗粗品修所断之后
,马上就进入第二地。
甚至可以说,初地有二个无间道、一个解脱道,二个无间道是大乘见道无间道及大乘
修道无间道,只有一个解脱道就是大乘见道解脱道。
其它二地到十地,都各只有一个无间道与一个解脱道,只有初地比较特别有二个无间
道。
(下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