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ykkdc (ykk)
2022-10-13 03:13:35摘自:达赖喇嘛尊者教授《觉灯日光》
所谓自他相换是什么意思呢?并不是把他人想成自己,把自己想成他人,或把他人的
眼睛想成自己的眼睛,不是这个意思。
而是把爱我的心转移到他人身上,把原本排斥他人的心转移到自己身上,即爱他如自
、弃自如他。知我爱执过患、爱他执功德,所以不顾自乐而除他苦。
在修学自他相换时,有两种障碍:
第一种障碍,认为自己的快乐,和他人的痛苦,是由自他不同的身躯所产生;自己的
利益,与他人的利益,完全分离,自己的苦乐,与他人的苦乐,一点关系都没有,就像青
色和黄色完全不同。
所谓的自他,并不是独立自主而有,是互相观待而产生,并没有一个人永远都是我、
一个人永远都是你,或某一个人永远都是他(没有不需要互相观待独立自主的你我他)。
所以我的利乐、你的利乐,不是独立自主的,是在观待的情况下,说到我的利乐、你
的利乐,或我的衰损、你的衰损。
就像彼山和此山一样,是看站在哪一边讲。
如果自己与他人完全分离,就像青色和黄色一样,则认为“为什么我要为别人的利乐
着想”或许还有点道理,可是并不是如此,自己的苦乐与他人的苦乐是有直接关联的。
若你周遭的人,每一个人都活得不快乐,那么你怎么能过得快乐呢?没有办法。
若你周遭的人,每个人都活得很欢喜,自己多多少少也会受到影响,所以自己的种种
感受,并不是独立自主而有,而是与周遭的人直接密切相关。
但是,一般人会觉得,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就是你的,会把它分得清清楚楚,这是一
种执著。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执著?它是来自独立自主的自性执著,以为自他是不需观待、不需
依赖,无缘起而生的。
第二种障碍,认为他人的痛苦是他人所有,不会影响我,也不会伤害到我,为什么我
要努力除去他人的痛苦?
宗喀巴大师答:如果你认为他人的痛苦,自己不会感受到,所以不需要为他人着想,
那么年老之时的痛苦,你年轻的时候也不会感受到,为什么要趁年轻为老年预先累积
财物呢?彼此不是分开的吗?脚受伤了,也不应该用手来帮脚擦药,因为手归手、脚归脚
,手跟脚是分开的。
我们一直有一个观念,认为自己和他人是分开的,认为有独立自主的我的想法(认为
我不用观待他人施设安立的想法),非常强烈,由此障碍了自他相换。
可是仔细思惟,我们并没有看到每一个天人或饿鬼、畜生、地狱的众生,但是可以确
定他们都想离苦得乐。
就像我们虽然不知道每一片树叶、每一朵花的品种,但是可以知道树叶和花朵最后一
定会枯黄、凋落,因为依推理:树叶和花朵是有为法,所以是无常;只要是无常法,最后
都会坏灭。
同理,虽然我们并不认得每一个众生,可是我们可以知道,每一个众生都非常积极地
为了自己的离苦得乐而努力。
我们想离苦得乐的原因是什么?没有理由,就是想要离苦,就是想要得乐,就是这么
简单。
我们为了离苦得乐而努力,同样地,每一个众生都是如此,在这一点上,我们与众生
是一致的。既然是一致的,为什么要去分你、我、他呢?没有道理。
就像身体有很多支分,我的头、我的手、我的脚、我的眼睛、我的器官、我的内脏等
,讲到我的身体的时候,其实包括这些支分。若其中一者有痛苦,我们会用其他支分去消
除它的痛苦。
同样,既然大家都想要离苦得乐,在离苦得乐的本性上,无论谁有痛苦,我们都必须
去承担起消除他的痛苦的责任才对,为什么要分你我他呢(只管自己的痛苦,不管他人的
痛苦)?这是不成道理的。
当我手痛时,我会觉得我的身体痛,不会说“我的身体里面的手痛”,不会做如此区
分。
同样,众生痛苦时,我也跟着难过;众生欢喜时,我也跟着快乐;众生行善时,我跟
著随喜。
如果做到这一点,当任何一个有情遭受痛苦,我们自然就能产生悲愍心,如此就真的
是远离上述所说的障碍了。
虽然你、我、他是随着不同的角度而说,然而每个人身上的我永远都是一个,你和他
永远都是无数。(自他而言,自己这位众生永远只是一个,而他者众生无量无数。)
所以,牺牲一者而满足更多人的利益,甚至无限有情的利益,是智者的做法呢?还是
牺牲无数人的利益去满足自己一个人的利益,才是智者的做法?当然前者是智者的做法。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让自己当愚者呢?为什么永远都是“我最重要”?这是没有道理
的。
自他相换绝对不是只凭著宗教的虔诚心而做的修行,而是非常理性、非常符合逻辑的
。为了成就伟大的事业,我们也时常说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
确实是如此。若能够成就一切众生的利益,那么自己的安乐及痛苦又算得了什么!当
我们真正地生起如此心力,想承担一切众生的痛苦,那么再怎么困难,自己都不以为苦。
乍看之下,我们承担了每一个痛苦的众生的所有困难,可是因为是自己提起心力去承
担的,所以这种困难也就没有办法难倒我们。对我们来说,那些已经不是痛苦了。
自愿去承担痛苦,与无奈地必须接受痛苦,两相比较,对自己而言,迫于无奈所接受
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痛苦,
自己甘愿承担的痛苦不叫痛苦,而是面对困难的勇气,是用智慧去化解问题,并不是
带给内心忧恼的那种痛苦。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自愿去承受困难时,内心深处是有一股无比的自信和勇气的。
若认为要去承受每一个人的痛苦,自己岂不是更苦吗?这种想法就是我爱执在作祟。
因为自己把心量缩小了,所以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好像天塌下来一样,无法承受。
为什么我们会把心量缩小呢?就是因为我爱执,我爱执把我们宠坏了。我爱执就是一
直想着自己,所以再小的痛苦也无法忍受。
因果确实如此丝毫不爽,若真的想要让自己获得究竟永恒的安乐,就要给予一切众生
安乐。这才是真正利益自己的方式,不要再用愚痴的方式了。
我时常说:自利是可以的,可是不要以愚蠢的方式自利,要以智慧的方式自利,如此
才能真正达到使自己安乐的目标。
确实是如此,因为有了菩提心,才能够累积如此广大的资粮和殊胜的功德。
“若谓老幼是一相续,其手足等是一身聚,故与自他不相同者”,
有人反驳说:虽然老年时的痛苦,少年时不会感受,可是老和幼的过程毕竟是同一个
人去承受,老和幼是相接续的。同样,虽然手和脚是分开的,但是这一个身体的手和脚,
所以与自和他不同。
宗喀巴大师回答:相续与身聚,是依多刹那、多支分而假施设,并没有所谓这是老、
这是幼完全分开而独立的自性。自己和他者也是如此。
你、我、他这三者,只是看我们用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待而已。
如果我们爱护他人,真的关心他人的利益,他人行善时,我们可以随喜他,由此累积
功德;他人痛苦时,我们可以产生悲愍心,由此又累积了功德。
所以最主要是看我们的心如何去安立,自他并没有完全分开、具有独立的自性,自他
的关系非常密切。
如果生起了菩提心去利益有情,可以利益无量有情;相反地,如果想要伤害有情,由
于具有智慧,再加上瞋恨心,可以伤害很多有情。
如果把他人安立为怨敌,那么由于嫉妒,他人欢喜时,我们就会痛苦。
如同我们把手和脚安立为是我们的身体,因为内心如此取有的缘故,所以当我的脚痛
或手痛之时,就会说我的身体痛了。
同理,若真正爱护他人,则他人行善,我们会随喜,他人痛苦,我们会起悲愍。所以
自己和他人绝对不是分开(独立自主)的,他人的利益、苦乐与自己的连结非常密切。
>>>>>
[1] 菩提心结合出入息的观修
借由呼吸的出入息──往外呼气出去时,观想把善的、好的施予他人,利益一切有情
;往内吸气时,观想把他人的苦吸收进来,帮助有情减少痛苦,苦由我来担。
菩提心的练习,愿意予人安乐(这是慈心的部分),愿意予人除苦(这是悲心的部分
),愿意予人安乐除苦的这份心,由我自己来承担,希求自己最终能成佛利益众生。
你、我、他是相互观待施设安立;观察自己无自性──思惟自他是相互观待名言施设
安立之理减少我执,由减少我执减少我爱执──进而增广利他心、爱他心,发起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