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达赖喇嘛:最初获得灭谛,是在见道时获得9

楼主: ykkdc (ykk)   2022-09-28 21:22:42
接续上一篇...
摘自:达赖喇嘛尊者教授《入菩萨行论》达兰萨拉大乘法苑
第八品 静虑(禅定)
5.“自身(自己)本无常,犹贪无常人,纵历百千生,不见所爱人。”
在此所要断除的散乱,最主要是贪心,也就是所谓掉举的意思。
掉举是说,去缘与现在所缘的这个主题,亳无相干的一种贪心或是一种散乱。
第 5 句说到,如何断除掉举的方法?
“自身本无常,犹贪无常人”──透过无常的想法,去对治常执之后所产生的贪心,
这是一种。
或者也可以说“自身本无净”──不干净,“犹贪无净人”;
或者说“自身本无乐”──苦,“犹贪无乐人”;
或者“自身本无我,犹贪无我人”;
可以透过这种的方式,去对治贪心等种种的过患。
6. 未遇则不喜,不能入等至;纵见不知足,如昔因爱苦。
7. 若贪诸有情,则障实性慧,亦毁厌离心,终遭愁叹苦。
8. 若心专念彼,此生将虚度;无常众亲友,亦坏真常法。
9. 行为同凡愚,必堕三恶趣;心欲赴圣境,何需近凡愚?
10. 刹那成密友,须臾复结仇,喜处亦生瞋;凡夫取悦难!
身为一个初学者,我们有时候去看世间人所做的事情,会觉得好像很有意义,可是慢
慢的学佛学久了之后,就会觉得他们所做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会知道世间人好像都在贪
著世间的琐事,没有意义。
这是一个很好的,让我们去对治贪心的主缘,因为当你从贪著世间琐事中获得醒悟的
话,就可以避免很多贪著世间无意义的小事情,这也是一种最主要的对治贪著、贪心的来
源。
11. 忠告则生瞋,反劝离诸善;若不从彼语,瞋怒堕恶趣。
12. 妒高竞相等,傲卑赞复骄,逆耳更生瞋,处俗怎得益?
世间人一般都做什么呢?
世间人看到比自己更有功德、或更有学问,或更有钱财时,他就会产生嫉妒;
世间人他看到比自己更没有学问的,比自己更差劲的,就产生轻蔑、低视的心态;
世间人碰到与自己同等学问者,就会想尽办法把人家拉下来,跟他斤斤计较、比较。
世间人所遇的就是这三种人,可是每一次遇到这三者任何一者时,都是在烦恼恶业中
打转,我们还要跟世间人混在一起吗?不要了。
当然我们要认识世间的凡夫,这是需要的,可是不要跟他们走得太近,不要受世间凡
俗的影响,让自己也变成跟凡夫的行为一样,没有意义。
13. 伴愚必然生,自赞毁他过,好谈世间乐,无义不善事。
14. 是故近亲友,徒然自招损。彼既无益我,吾亦未利彼。
15. 故应远凡愚,会时喜相迎,亦莫太亲密,善系君子谊。
虽然我们生在这个生死轮回当中,遇到很多的这种俗人,而且我们周遭的朋友当然也
就是凡夫而已,可是要跟他们之间保持一种心灵上的距离,不要太过分的依赖他,受到他
们的影响,再去做这种世间亳无意义的琐事,远离这种的贪著。
16. 犹如蜂采蜜;为法化缘已,如昔未谋面,淡然而处之。
在此为什么要说贪心的过患呢?
因为成办三摩地(禅定奢摩他安止)的最主要的二大障碍:第一个就是沉没,第二个
就是掉举。(获得禅定奢摩他安止的障碍,就是以沉没、掉举为主的五盖。)
沉没和掉举中,第二个掉举的对治力,最主要就是此处所说的内容,因为这是比较严
重的问题。
我们在修学三摩地(止)时,很容易被贪心给牵引,或者是偏离主题,去想一些过去
发生的事情,或者是现在发生的一些事情种种等,一直使我们的内心无法安住在境上面,
掉举本身又是一种贪心的性质,为了能够断除这种掉举的缘故,所以在此说到许多贪
心的过患,说到世间的俗事是没有意义的、不应该贪著等等。
在此为什么要说世间杂事没有意义,不应该贪著,其原因是什么呢?
最主要是要让我们在修学禅定的时候,不要太去想世间的俗事或是贪著,因此而说贪
著的对治力。
至于沉没(昏沈),因为我们在修学禅定的时候,内心要非常明朗的看到所缘境,要非
常清楚的看到,
但是沉没(昏沈、瞌睡)会有一种没有办法让你看清楚,黑黑的这种感觉,暗暗的这
种感觉,这是由昏沈所生的副作用。
这二者(内心的掉举与沉没)是修学禅定时最主要的障碍了。
之后我们会看到修持菩提心自他相换的内容,在修学自他相换时,最主要的障碍就是
因为自方和他方分得太清楚了,于是缘自方的贪,缘他方的瞋。
缘他方的瞋、缘自方的贪的对治力,在此会说到,在此说到贪心的种种过患。
为了将来能够成办自他相换的平等舍,以及为了能够使我们对治禅定时候的掉举,而
说了种种贪心的对治力。
仔细去想的话,虽然贪、嗔二者都会障碍禅定专注一境,像我们生气的话,也会想一
些偏离主题的内容。
可是贪、瞋二者比较之后,嗔心是非常排斥它现在所缘的这个境,它是一种排斥的心
态,它是一种远离的心态。
可是贪心却不是,贪心是完全想要占有,或心好像被这个境给吸取的感觉,好像黏住
的那种感觉。
所以在修禅的时候,贪心这种散乱过害,绝对比瞋心还来得严重,因为他被这个境暂
时给吸引住了,这也是在此为什么要说贪心对治力的原因,因为贪心本身作用的缘故。
17. 吾富受恭敬,众人皆喜我。若持此骄慢,殁后定生惧。
接下来说到,当别人供养我们,或赞叹我们的时候,我们不应该随着这种的赞叹或供
养而产生贪心。
18. 故汝愚痴意,无论贪何物,定感苦果报,千倍所贪得。
“故汝愚痴意”,这应该不叫“故”,应为“乐”,因为快乐,所以随着贪心而转,
藏文这是快乐的意思。
19. 故智不应贪,贪生三途怖。应当坚信解:法性本应舍。
20. 纵吾财物丰,令誉遍称扬,所集诸名利,非随心所欲。
21. 若有人毁我,赞誉何足喜?若有人赞我,讥毁何足忧?
如果有人毁谤我的话,我有什么好痛苦或好伤心的呢?因为虽然别人毁谤你,但是还
是有人赞叹你啊。当别人赞叹你的时候,你有什么好高兴呢?因为实际上有另外一者正在
毁谤你。你们不觉得这种逻辑很巧妙吗?很美吗?真的是很有智慧的一种思惟模式。
22. 有情种种心,诸佛难尽悦,何况劣如我?故应舍此虑。
因为修学菩提心的缘故,我们对实际的利害或是实际的善恶关系,要辨别的非常清楚
,而去做最有利益的事情。
就好比菩萨们,是不应该让内心产生瞋心的,内心产生瞋心的话,他一定要用忍辱刻
意控制嗔火。
可是为了要调伏粗猛的众生,菩萨为了阻止他的恶行为,所以他会以悲悯心,表情却
是非常严厉的方式,无论我们把它取名为瞋心转为道用或是其他,在那个当下,菩萨会很
严厉的去呵斥,这是把实际的状况分得很清楚之后,去做取舍拿捏的。
(例如:小孩、学生无知玩火,父母、老师严厉的呵斥,表面上发怒,实际上不是出
于瞋心,而是爱护他遮止他的恶行为。和瞋心不同,瞋心是想伤害对方,此处是救护。)
同样的,菩萨是不允许有我慢的,不允许把自己视为高高在上的,把别人视为很低,
这是不允许的。
可是在这个同时,菩萨却又要有非常强烈的自信(这种自信有时候又称做佛慢,可是
和我慢完全不同,不会视自己为高他人为低),也就是我(有信心)绝对可以做到,这种
(承担的)责任感是绝对要有的,所以这种利害关系、区别,一定要以智慧去分辨清楚。
23. 睥睨穷行者,诋毁富修士;性本难为侣,处彼怎得乐?
24. 如来曾宣示:凡愚若无利,郁郁终寡欢,故莫友凡愚。
第23和24句说到贪心的对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