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达赖喇嘛:最初获得灭谛,是在见道时获得7

楼主: ykkdc (ykk)   2022-09-25 16:05:12
: 《律藏》——《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唐.义净法师译):
: “言应勤者,劝不放逸,能与出世圣道,加行为依止故,
: 谓于奢摩他(止)、毘钵舍那(观),双修等运,获圣道故。”
补充
摘自:达赖喇嘛尊者传授菩提道次第广论(第44讲)/蒋扬仁钦中译
生此三摩地奢摩他作意,义虽多种,然主要者,是为引发毗钵舍那之证德。
毗钵舍那又有二种,一内外大小乘所共,能暂伏烦恼现行粗静行相毗钵舍那,二唯佛
弟子内道别法,内道的一个不共法了,那就是毕竟断除烦恼种子,修习无我真实行相毗钵
舍那。
前是圆满支分,非必不可少,如果具有前者的话,也是可以的,并不是说一定要有,
后是必不可少之支。但是后者是为了获得解脱的缘故,是一定要有的,故求解脱者,应生
能证无我真实毗钵舍那。
以若得前说第一静虑未到地(初禅近分定)摄正奢摩他,如果只有获得第一静虑未到
地摄正奢摩他的话,也就是只有获得初禅前行的第一者,纵未获得以上静虑及无色奢摩他,
纵使没有获得初禅的正行,或初禅正行以上的这种无色界的禅定,也是可以透过通达
无我的这个奢摩他,然即依彼止,修习胜观,亦能脱离一切生死系缚而得解脱。透过这种
的奢摩他,也是可以证得通达空性的毗钵舍那,由通达空性的毗钵舍那,来获得解脱。
所以虽然没有获得初禅的正行,可是唯有透过初禅的一个前行(初禅近分所摄)奢摩
他(止)和毗钵舍那(观)获得解脱,也是可以的。
若未通达未能修习无我真实,仅由前说正奢摩他,及依彼所发世间毗钵舍那,断无所
有下一切现行烦恼得有顶心,然终不能脱离生死。
可是如果没有了解空性的话,透过了初禅的前行奢摩他、毗钵舍那,以及初禅正行的
奢摩他、毗钵舍那,一直到二禅、三禅、四禅,一直到遍虚空天、遍意识天、无所有天、
非想非非想天的最顶,三界最顶的细微的心,然不能脱离生死。
如赞应赞论中赞置答云:“未入佛正法,痴盲诸众生,乃至上有顶,仍苦感三有。若
随佛教行,虽未得本定,诸魔勤看守,而能断三有。”
故预流、一来(初果和二果),一切能得圣道毗钵舍那所依之奢摩他,即前所说第一
静虑近分所摄正奢摩他。
也就是像小乘修行者,他获得初果,还有第二果的时候,总共有四果。
如果他是获得见道位的时候,所证得的果位是预流果(初果),还有一来果(二果)
的话,也就是第一果和第二果的时候,他内心所拥有的禅定,是在什么样的境界呢?
是初禅前行的境界,初禅前行的成就而已。
为什么那时候不会获得初禅正行呢?因为获得初禅正行的话,他就断除了欲界的烦恼
,虽然并不是从根本断除,但是以世间道的角度来讲,他已经断除欲界的烦恼,就是压伏
欲界烦恼,所以他就不会再来欲界了。
所以他(断除了欲界的烦恼)得到见道位的时候,应该叫做第三果,不来果,也就是
不再来世间,或者不再还世间。所以在此的世间,是指欲界的意思了,不再来欲界,不再
还欲界,而称不来或不还(不还果,三果)。
可是预流果(初果)和一来果(二果)却不是如此,他因为没有得到初禅正行,所以
还没有完全断除欲界的烦恼,所以还有少数的欲界烦恼的缘故,
所以预流,也就是说他还会再堕落于欲界,在欲界当中继续修持。一来的缘故,就是
说他大都的欲界烦恼都已经断除了,他只需要一世的时间,再去断除欲界烦恼,所以叫做
一来果。
所以像是这个小乘修行者来讲,他也是透过第一静虑近分所摄正奢摩他,来获得见道
果位的。
所以第一静虑近分正奢摩他,也就是一开始我们所获得的这个奢摩他,他缘空性的力
量,不能小觑,光是这种的奢摩他,也能够让我们获得见道果位,获得圣者果位。
如是当知,一切顿证诸阿罗汉,他对治烦恼(三界九地俱生烦恼)的这个心,唯有透
过第一静虑近分所摄正奢摩他来对治烦恼,所以他变成三界──
也就是欲界(一地)所摄的烦恼,色界(四地)所摄的烦恼,无色界(四地)所摄的
烦恼,一起断除。因为一起断除的缘故,叫做“一切顿证诸阿罗汉”。
什么叫一起断除呢?像是预流果,或者是一来果,或者是不来果的话,他们是有次第
的,先压伏欲界烦恼,后来再去压伏色界或者无色界的烦恼,他是有次第的,
慢慢、慢慢的先暂时压伏粗分烦恼之后,来彻底断除烦恼的根本,以这种的方式而来
获得阿罗汉果位的。
可是上上根者的阿罗汉,他不愿意浪费这么多的时间在这上面,先压伏烦恼,再来断
除烦恼的根本,他不愿意。他希望一开始的时候就从烦恼的种子,烦恼的根本直接下手。
所以一旦从烦恼的根本,烦恼的种子直接去断除的话,他就不需暂时先压伏烦恼,有
次第的这样先压伏欲界烦恼,后来再去压伏初禅天的烦恼,再去压伏二禅天的烦恼(一直
到非想非非想天的烦恼),他不需要这么作。
所以他连根本一起断除的时候,变成三界九品的烦恼,一并断除。
所谓三界九品的烦恼一并断除的意思是说,欲界的上上品,和初禅天的上上品,和二
禅天的上上品,三禅天的上上品(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天的上上品,共九品)的烦恼一起断除。
断除完之后,再来欲界的上中品,初禅的上中品,二禅的上中品(一直到非想非非想
天的上中品,共九品)的烦恼再一起断除。
所以这种的九品烦恼,是一并的,有次第的这样去断除,所以叫一切顿证诸阿罗汉。
所以九品烦恼一起断除的意思,并不是说上中下一起断除,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光
是上品烦恼的部分,上上品的烦恼就有分从欲界、一直到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等(一
直到非想非非想天),有分九者,
所以上上品的(三界九地)九种烦恼一起断除,连根断除,上中品的九地(三界九地
)烦恼,以及其根本一起断除,上下品的九地烦恼及根本一起断除,是这个意思了。
一切顿证诸阿罗汉,皆依前说正奢摩他而勤修习毗钵舍那证阿罗汉,所以透过了第一
静虑近分所摄的正奢摩他,也能够让我们获得阿罗汉的果位,就像是一切顿证诸阿罗汉。
所以一开始获得的这个奢摩他的禅定,他是多么的好用。他像是一把很尖锐的斧头,
一个断除烦恼的工具,但是这个工具,要有无我的正见,才有办法去断除烦恼的根本。
如果没有无我的正见的话,就像是一个力量非常微弱的人,他举起一把非常好的斧头
,可是却对烦恼的树根没有任何伤害般。
故若身中未得前说奢摩他定,必不得生缘如所有或尽所有毗钵舍那真实证德,后当广
说。
故修无上瑜伽观行师,虽不必生缘所有粗静行相毗钵舍那,及彼所引正奢摩他,然必
须生一正奢摩他。初生之时,亦是生起圆满二次第中初次第时生。
总应先生正奢摩他,次即依彼或由粗静行相毗钵舍那,渐进诸道乃至有顶,或由无我
真实行相毗钵舍那,渐行五道而趣解脱或一切智,是佛教中总印所印。
故随修何种瑜伽皆不应违越,是谓总显依奢摩他趣上道轨。
>>>>>
[1] 显示“正奢摩他”趣总道轨
止(奢摩他)、观(毗婆奢那)是内外道共有的,然外道没有真无我慧,故无解脱。
佛教内道不论大小显密(大乘、小乘、显教、密教),要由现观五道次第获得解脱乃
至一切种智的佛果,都要由无我慧证得,以无我慧证果所要配合的禅定,要有正奢摩他。
正奢摩他的界限,获得初禅近分定以上。止观的修习,九住心阶段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