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去除嗔恨

楼主: tzboy (tzboy)   2022-06-30 03:13:45
※ [本文转录自 Buddha 看板 #1NDsKeqb ]
作者: EvolutionWin (Mindfulness) 看板: Buddha
标题: 去除嗔恨
时间: Sun May 15 01:49:24 2016
他应当如此训诫自己:
现在,你这生气的人,世尊不是如此说的吗?
──“诸比丘,即使众强盗以一把有两个把手的锯子很残忍地、逐一地锯掉你的肢体,
任何因此而于心中怀恨的人即是没有实行我的教法。”(《中部》i,129)
而且:
以瞋报瞋回应发怒者,
则比先发怒更为糟糕;
别瞋怒地回应发怒者,
以便战胜那难胜之战。
在觉知他人的瞋怒时,
还能正念地保持平静的人,
是促进自他两者幸福之人。(《相应部》i,162)
而且:
“诸比丘,有七件发生于无论是男性或女性瞋怒者的事,能使(他的)敌人感到高兴。
是哪七件事?
于此,诸比丘,
敌人希望他的敌人如此:‘让他丑陋。’
为什么呢?因为敌人不会因为他的敌人美丽而感到高兴。
如今,此发怒者是瞋恨的受害者,受到瞋恨控制;
虽然他沐了浴,涂了油,修饰了头发与胡须,以及穿了洁白色的服装,但他还是很丑,
因为他是瞋恨的受害者。
这是第一件发生于无论是男性或女性瞋怒者,而能使敌人感到高兴的事。
再者,
敌人希望他的敌人如此:‘让他痛苦地躺着。’
……‘让他不会多财。’
……‘让他不会发达。’
……‘让他不会出名。’
……‘让他没有朋友。’
……‘让他在身体毁坏而死之后,不会投生到天界善趣。’
为什么如此呢?因为敌人不会因为他的敌人投生到善趣而感到高兴。
如今,此发怒者是瞋恨的受害者,受到瞋恨控制;
他于身、口、意造作恶业。
如此地于身、口、意造作恶业,在身体毁坏而死之后,
他投生到恶道、恶趣、堕处、地狱,因为他是瞋恨的受害者。”(《增支部》iv,94)
以及:
“我说,有如一块取自火葬台的木头,两端都被烧焦了,而中间又沾粪发臭,
即不适于作为村子里的(建筑)木料,也不适于作为森林里的(建筑)木料;
而此人即是如此。”(《增支部》ii,95;《如是语》90)
现在,如果你生气,你就是没有实行佛陀教法的人;
通过以相同的(瞋恨)回应发怒者,你比那发怒者更为糟糕,而且不能战胜难胜之战;
你对自己所做的是帮助你的敌人的事;
而且你将有如一块火葬台的木头一般。
若他如此努力精进时,瞋恨被镇伏了,那就很好。
若不是的话,他就应回忆该人某些在忆及时能激起信心的清净且有自制之处,
以消除怒气。
这是因为某人可能在身体行为方面拥有众人皆知的良好自制,
能在执行巨大任务时抑制自己(的身体行为),
尽管言语与内心的行为并无自制。
如是,应当不理后者,而只回忆其身体行为方面的自制。
另一人则可能在言语行为方面拥有众人皆知的良好自制;
他可能天生善于和气地迎接他人、善于交谈、友善、开明、言语恭敬有礼,
或许还能以动听的声音开示佛法,以完美的句子详细地解释佛法,
尽管他的身体与内心的行为并无自制。
如是,应当不理后者,而只回忆其言语行为方面的自制。
更有另一人可能在内心行为方面拥有良好的自制,
而他在礼拜佛塔等时的自制是众人皆知的。
因为内心没有自制的人在顶礼佛塔,或菩提树,或长老们时,他不细心地做,
而且心散乱或打瞌睡地坐在讲堂里;
反之,拥有良好内心自制的人在顶礼时很细心,听法时专心聆听,把它谨记于心,
而且从他的身体或言语上表现出其内心的信心。
所以另一人可能在内心行为方面拥有良好的自制,
尽管其身体及言语的行为并无自制。
如是,应当不理后者,而回忆其内心行为方面的自制。
然而,可能又有另一人在这三方面里并没有任何一方面是有自制的。
那么,即应当如此激起对该人的悲湣心:现在,虽然他在人间里四处游走,
但在过了一些日子之后,他将会发现自己(已堕入)八大地狱或十六主要地狱 (之一)

因为怒气也能够透过悲心而消除(所以应当激起悲湣心)。
也可能有另一人在所有三方面都有良好的自制。
如是,他可于那人所拥有的这三方面当中,忆起他所喜欢的其中一个,
因为对这种人培育慈爱是容易的。
为了使它的意义更清楚,应当完整地引用下述出自(《增支部》)“五集”的经:
“诸比丘,有五种去除瞋恨的方法;
通过它们,生起于比丘(心中)的瞋恨即能完全被消除。”
(《增支部.《降伏瞋恨经》iii, 186-90)
但若是如此努力之后,瞋恨还是于其(心中)生起,他即应当如此训诫自己:
如今,在他的范围里,
敌人伤了你,
为何在不属于他的范围之处,
你又伤了自己的心?
你流着眼泪离开了亲爱及帮助你的家人。
那么,为何不也舍弃你的敌人,
那为你带来伤害的瞋恨?
你所怀抱的瞋恨,
正在咬坏你守护的一切美德之根。
有谁是像你如此愚蠢的人?
别人造恶业,
你为此而生气,
这是什么道理?
他所造的那种业,
你是否也想学习?
如果他人想要激怒你,
而以可憎之行刺激你,
为何偏要苦恼地令瞋恨生起,
而做正如他想要对你做之事?
如果你发怒,
你或许能或不能令他痛苦。
但瞋恨所带来的伤害,
却肯定当下已令你遭受痛楚。
若被瞋恨蒙蔽的敌人,
正走在趣向恶道之路,
你是否想要通过发怒,
随后跟着他们的脚步?
若因为你的生气,
敌人得以伤害你,
你应当放下瞋怒,
何必无由地受苦?
既然诸(名)法只能维持一刹那的时间,
那些造了可憎之行的诸蕴早已灭尽,
而如今你又是向什么生气?
如果另一者并不存在,
想伤人之人又伤得了谁?
你的存在是伤害之因,
如是,为何你还生他的气?
但若在如此训诫自己之下,瞋恨还是没有止息,
他应当省思他和别人都是各自的业的主人。
于此,首先他应该如此省思自己:
你对他生气又有什么用呢?你这瞋恨的业不是会导致你自己遭受伤害吗?
因为你是自己的业的主人,自己的业的继承者,业是你的父母,业是你的亲戚,
业是你的归依处;你将成为你所造的一切业的继承者(《增支部》iii, 86)。
而这并不是带引你趣向正等正觉,或辟支菩提,或声闻(弟子)菩提,
或梵天或帝释天王的地位,或转轮圣王或一国之君的宝座之业,
而是会令你从正法堕落,甚至成为食用残食者等,以及遭受地狱等的种种痛苦之业。
在如此造作之下,你就好比一位以手拾起火炭或粪便,想要击打他人之人,
却先烧伤自己或先令到自己发臭。
在如此省思自己对业的拥有性之后,他应该省思他人的:
他对你生气又有什么用呢?那不是会导致他自己遭受伤害吗?
因为那尊者是自己的业的主人,自己的业的继承者,
(业是他的父母,业是他的亲戚,业是他的归依处;)
他将成为他自己所造的一切业的继承者。
而这并不是带引他趣向正等正觉,或辟支菩提,或弟子菩提,或梵天或帝释天王的地位,
或转轮圣王或一国之君的宝座之业,
而是会令他从正法堕落,甚至成为食用残食者等,以及遭受地狱等的种种痛苦之业。
在如此造作之下,他就好比一位想要逆风把灰尘撒向他人之人,
而只会弄到自己满身是灰。
因为世尊如此说:
若人冒犯了不应受到冒犯、清净无染者,该罪恶返归此愚人,如逆风扬尘。
──《法句经》偈125
但若在他如此省思业的拥有性之下,瞋恨还是没有止息,
他应当省思导师(佛陀)过去(世)的行为。
于此是省思它的方法:如今,你这已出家的人,当你的导师还是一位未觉悟的菩萨,
还在四阿僧袛与十万大劫里实行诸波罗蜜时,即使他的敌人多次尝试杀害他,
他都不让瞋恨腐败自己的心。
例如,在《具戒本生经》(Silavant Jataka)里(记载),
有位元邪恶的大臣因为瞋恨王后,所以煽动敌王来占领(菩萨)他那三百由旬的国土。
当他的朋友们想要起来保卫国家时,他不准许他们动用武器。
再者,当他与一千位臣子被埋至颈项于乱葬岗的土坑里时,他也毫无一念的瞋恨。
当他受到来吃死尸的土狼群之助,挖掉了泥土,而奋力保全生命之后,
再通过夜叉的助力去到自己的寝室,看到他的敌人躺在自己的床上时,他也不生气,
而且还待之为友,共同发誓,然后说:
勇者发愿,智者不灰心;我见自己正如我所愿。(《本生经i, 267》
在《忍辱主义者本生经》(Khantivadi Jataka)里,愚蠢的迦尸王 问他道:
“沙门,你所教的是什么?”而他回答道:“我是教忍辱的人。”
当那国王(命人)以有刺的鞭鞭打他,再斩断他的双手双脚(及切掉双耳和鼻子)时,
他一点也不生气(见《本生经》iii, 39)。
或许已成年的出家人会这么做并不稀奇,
但在他还是(七个月大的)婴儿时也已曾经如此做。
在《小护法本生经》(Culadhammapala Jataka)里,
他的父王大威势王 (Mahapatapa)命人斩掉他的双手及双脚,就好像斩掉四支竹笋一般

而他的母后则如此悲泣:
“啊!护法那双以檀香沐浴的手被切断了;他是此大地的继承者。王啊!我感到窒息。”
(《本生经》iii, 181)
当时他的父王还不满意,而下令把他的头也都斩掉。
然而,即使在那时候,他连一丝瞋恨都没有,因为他很坚定地下了如此的决心:
“现在是抑制你自己的心的时候;护法,现在你应当对这四种人保持舍心,
那即是命令人斩掉你的头的父亲、斩你的头的人、你那悲泣的母亲及你自己。”
或许已获得人身者会这么做并不稀奇,但在他生为动物时也都曾经如此做。
当菩萨是六色牙象王(Chaddanta)的时候,他被毒箭射穿肚脐。
即使在那时候,牠对伤害牠的猎人一点都不怀恨,不让瞋恨污染自己的心,所以说:
“中了毒箭的象心中无瞋地对猎人说:
‘你的目的是什么?为何你如此杀害我?你的意图是什么?’”(《本生经》v, 51)
当那象如此说之后,(猎人)告诉牠:“尊者,是迦尸王的皇后派我来取你的象牙。”
为了圆满她(皇后)的愿望,牠切断自己那对散发著六色光辉的美丽象牙给他(猎人)。
当他是大猴王时,被牠从悬崖下救上来的那位男人心想:
“跟森林里的其他动物一样,这也是人类的食物。
既然如此,为何饥饿的人不杀此猴来吃?以牠的肉作为旅途的资粮,
我将独自踏上旅程;以它作为我旅途的资粮,我将越渡荒野。”(《本生经》v, 71)
当时,他就拾起一块石头猛击牠的头,但那猴王泪盈满眶地看着他,说道:
“噢,善士,请别这么做!否则,你所遭受的果报将长久地令到一切他人
(感到极害怕),而不敢造作诸如今天你对我所做的事。”(《本生经》v, 71)
但牠心中毫无瞋恨,而且不顾自身的痛苦地带引那人到达安全之地。
当(菩萨)他生为菩利达多龙王(Naga Buridatta)
躺在蚁丘上持布萨戒(uposatha sila) 时,
虽然牠(被捕且)被洒上有如劫末预兆之火般的咒术药,
然后被装进笼子里,带到整个阎浮洲(Jambudipa,印度)去玩把戏,
牠对(捉牠的)那个婆罗门一点瞋恨都没有,所以说:
“当被放进笼子里,被他以手击碎时,我对阿拉巴纳没有丝毫瞋恨,以免破了自己的戒。

当(菩萨)他生为瞻波龙王(Naga Campeyya)被捕蛇者恶待时,
牠也不让瞋恨在心中生起,所以说:
“当我如法地持布萨戒时,捕蛇者把我捉到皇宫门前变把戏。
无论他想到任何颜色,青色、黄色或红色,我即如其所愿而变化。
我把陆地化为水,又把水化为陆地。若我在当时发怒,我可把他烧为灰烬。
若我放松对心的掌握,我即会破了戒;而破戒者是无法证得至上目标的。”
(《行藏》85)
当(菩萨)他生为护螺龙王(Naga Savkhapala)时,
牠被十六个村民以利矛刺穿八处,更以有刺的蔓藤穿进伤口,以坚固的绳穿过鼻子,
然后以棍子抬走,而牠的身体则被拖拉于地面上,遭受极大的痛苦。
当时,虽然牠有能力只须以怒目相视,即可把那些村民化为灰烬,但他在张开眼睛时,
甚至连一点瞋恨也不显露出来。所以说:
“阿拉拉,在十四日及十五日时,我例常地受持布萨,
直到有十六个村民拿来一条绳子及一支坚固的矛。
那些猎人(村民)割开我的鼻子,以绳子贯穿该孔,然后把我拖着走。
虽然感到极度痛苦,我依然不让瞋恨破坏我的布萨。”(《本生经》v, 172)
他不仅只是做了这些殊胜的事,而且还做了许多其他诸如此类的事,
例如记载于《养母本生经》 (Matuposaka)里的故事。
由于你是正在效法你的导师,即已达到一切知、
拥有于此包括天人的世界当中无比的忍辱美德的世尊,
所以激起瞋念对你来说是极为不适当的。
但若由于长久以来他都惯于向瞋恨臣服,
而在他如此省思导师过去(世)行为的美德之下,
瞋恨还是没有止息,他应当省思诸部有关无始(轮回)的经典。
于此,(经中)提到:
“诸比丘,要找一个于过去不曾是你的母亲……
你的父亲……你的兄弟……你的姐妹……你的儿子……你的女儿的有情是很不容易的。”
(《相应部.因缘品》189-90)
所以,他应当如此对该人而作思惟:此人于过去世作为我的母亲时,
怀我于胎中十个月,又视我的尿、粪、唾、涕等如黄檀香木般,
毫无厌恶感地帮我清除它们;她把我抱在怀里玩,养育我,以及把我背在腰上四处走。
而此人(于过去)是我的父亲时,他走在羊道及崎岖的道路上经商;
他冒着生命之险进入两军对峙的战场,乘船出大海,以及进行其他难做之事;
基于为了抚养自己的孩子们的念头,他以种种方法赚取财富来养育我。
而当此人是我的兄弟、姐妹、儿子、女儿时,他给予我各种帮助。
所以,对我来说,于心中对他怀恨是不适当的。
但若如此还是不能止息该(瞋)念,他即应当如此省思慈爱的种种益处:
如今,你这已出家的人,世尊不是如此说的吗?
──“诸比丘,当慈心解脱受到培育、开展、多修习、作为管道、作为基础、
建立、稳固及正确地实行时,即会获得十一种利益。
是哪十一种利益?
那人睡得舒适;
舒适地醒起来;
不会发恶梦;
为人喜爱;
为非人喜爱;
诸天神守护他;
火、毒及武器伤不到他;
他的心容易定;
他的面貌安详;
死时不迷惑;
若他没有证得更高的(境界),
他将投生到梵天界。”(《增支部.十一集》342)
如果你不停止此(瞋)念,你将得不到这些利益。
但若如此还是不能止息它,他即应当尝试分别诸界。
如何呢?如今,你这已出家的人,当你对他生气时,你是对什么生气?
你是对头发生气?还是体毛?或指甲?……还是对尿生气?
或者,你是对头发等里的地界生气?或是水界?或是火界?还是对风界生气?
或者,在由于五蕴,或十二处,或十八界(的组合)
而称此尊者为某某名字(的诸法)当中,
你是对色蕴生气?或是对受蕴,或想蕴,或行蕴,或识蕴生气?
或者,你是对眼处生气?或是对色处生气?……
或是对意处生气?或者,你是对眼界生气?
或是对色界生气?或是对眼识界生气?……或者,你是对意界,或法界,
或意识界生气?当他尝试分别诸界时,其瞋恨即找不到立足处,
就好像在针尖的芥子,或像在空中油漆。
但若他不能成功地分别诸界,他应当尝试送礼物。
这可以是他自己送给对方礼物,或者是他接受对方的礼物。
但若对方的活命并不清净,而且其资具(是不如法获得的,所以)并不适合用,
那即应该是他自己送给对方礼物。
对于如此做的人,他对该人的瞋恨即会完全止息。
而于对方,甚至是从过去世即缠绕着他的瞋恨也都会在那一刻止息,
就好像发生在心山寺(Cittala-pabbatavihara)
一位长老接受了一位钵食长老送给他一个钵的事一般。
那位曾三次被他赶出住所的(钵食)长老在送钵给他时说了这些话:
“尊者,这个值八两金的钵是由我那身为优婆夷的母亲送给我的,是如法得来的,
请让那位优婆夷善士获得福业。”
这布施的行为是多么的有效。所以说:
“布施以制伏未受制伏之人,
布施以获得一切利益;
通过给予礼物他们即会放宽,
以及向爱语低头。”
这是《清净道论》对如何去除瞋恨的解释。
但只有在证得阿那含道时瞋恨才会完全止息而不再生起。
作者: mibo2011 (飞天)   2021-05-15 03:37:00
感谢分享。。。
作者: aaa123aaa (理解自身的維度)   2021-05-15 20:13:00
感谢分享 感谢佛法僧
楼主: tzboy (tzboy)   2021-06-30 02:22:00
太棒了!已收录至信箱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