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奢摩他章略讲》/宗喀巴大师 造论/见悲青增格西 教授
引生无过三摩地法
系心所缘先如何修
【此又分二:午一、引生无过三摩地法,午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
初又分三:未一、系心所缘先如何修,未二、住所缘时应如何修,未三、住所缘后应如何
修。今初】
修止就是把心专注在所缘上。科判分:(1)前行应如何修,(2)住在所缘时如何修,(3
)系在所缘后如何修。
此处说第一部份(系心所缘先如何修,即前行应如何修)。
【若不能灭不乐修定、乐定障品所有懈怠,初即于定不令趣入,纵一获得,亦不能相续,
速当退失,故灭懈怠为初切要。】
如打坐一个小时很难,打麻将几个小时都不会累,这就是不乐修定,乐于修定的障碍
品。有懈怠就会挡住入定之门,即使得了一点定也不能持续,得到了也会退失。
【若能获得身心轻安,喜乐增广,昼夜行善能无疲厌,懈怠尽除。然生轻安,须于能生轻
安之因妙三摩地恒发精进;然生精进,须于正定具足恒常猛利希欲;欲乐之因,须由观见
正定功德生坚信心,故应先思正定功德,数修信心。
此等次第,修者观之极显决定,故应认为最胜宗要。
《辨中边论》云:“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所依谓欲,勤所依故;能依谓勤,或名
精进。欲因谓信,深忍功德,勤果谓轻安。】
先要有﹙一﹚信心;有信心才会有﹙二﹚希求心;有希求心才会有﹙三﹚精进;有精
进才生﹙四﹚轻安。
为了让我们有信心,要讲该法的好处。就像依师,先要有信为根本,有了信心,感恩
心会自然生起,接下来就会有承事等动作;没有信心,其他的内容都无法成办。归依三宝
也一样,如果没有信心,三宝是三宝,对自己起不了作用;有信心时,会对三宝生起崇敬
心。
“信为道源功德母”就是这个意思。每个单元都先从信心讲,说菩提心的功德、不修
的过患是为了培养信心,有了这个根本才再修上去。这边也是一样,要对三摩地有信心。
对四谛、空性要生起坚信,肯定绝对是如此。对师长、三宝是要生起净信。我们会以
染污心看师长、三宝,铲除染污心就是净信。
对三摩地的信心与对三宝、四谛的信心又不太一样。对三摩地要有坚信,确定三摩地
的种种功德,如有神通可以利生等,但是又不只是坚信,还带有迷恋的情况,觉得“这真
是太好了!”,所以就跟坚信—绝对是如此—有了一点差别。有了迷恋,而且迷恋的对象
是可以追求的,才有欲乐—希求、向往。
这段说不修精进破不了懈怠。精进是对行善法的高兴、喜欢,懈怠是对行善法的不喜
欢,精进与懈怠的关系如跷跷板,精进提升,懈怠就减少,精进圆满,就完全断除懈怠。
有欢喜的心,自然就有了轻安,所以精进会带动轻安。
“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信心、希求、精进、轻安中,能依是精进,精进的所
依是希求,所依—希求—的因是信心,能依—精进—的果是轻安。
【此中所修正定功德,谓由获得奢摩他已,现法乐住,身心喜乐。及由获得身心轻安,于
善所缘心如欲转。
又由息灭于颠倒境散乱无主,则诸恶行皆不得生,随所修善皆有强力。
又止为依,能引神通、变化等德,尤由依止,能生通达如所有性毗钵舍那,速疾能断生死
根本。
若能思惟此诸功德,则于修定增长勇悍。生勇悍故,恒乐修定,极易获得胜三摩地,得已
不失,能数修习。】
修止达身心轻安即得止,要达身心轻安要先精进,要精进要先有希求,要有希求要先
产生信心。
了解功德能帮助产生信心,前面说过的止观的功德、不修过患等,可以放在这边思惟。
这个段落所说的功德有:
一、九住心后达现法乐住。“现法”是亲眼所见之法,所以是指今生,“乐住”是欣
喜,得止对今生有很大的帮助。
二、有身心轻安就不会厌倦,想修任何善所缘都能如愿。
三、向外散乱的心会息灭,恶的方面就不会产生。
四、能引发五眼、六通等神通功德。像《道灯论》有说:“瑜伽若成止,神通亦当成
。”
为什么要修止?因为可以得神通。这是从菩萨利益众生的角度说。现在有很多假神通
的情况,所以对神通有负面报导,然而神通也有它正面的力量。若有显露神通者,大家应
该会一窝蜂地靠过去;没有神通的话,就算讲的是真理,也没多少人听。所以很多成就者
会显露神通,吸引注意,之后才教佛法。
五、透过止观懂空性,有空正见就可以很快断除生死,得解脱。这是从自利的方面说。
总之,最后二项是修止的主要目的:从自利的角度是断烦恼。从利他的角度,利益众
生的直接方式是弘法,最有力的助伴是显露神通。其他未说出的止的功德还有很多,《般
若经》、《华严经》中很多修行,都是透过止而产生。
以上所说是修止的前行。
>>>>>
[1] 获得没有过失的三摩地(定)的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