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ykkdc (ykk)
2022-04-28 19:42:10: 摘自:《修次中篇》103任甘丹赤巴洛桑丹增仁波切 讲于2004年 翻译:如性法师
: 在谈到“无谛实”(胜义观察诸法非谛实成立)的时候,之前我们有谈到证成无谛实
: 最主要的正因,是谈到了“离一、异”的这个正因。如果一法的形成它是“有谛实”(胜
: 义中谛实成立)的话,要不然它就是“谛实一”(具支与支分是完全的一)、要不然就是
: “谛实异”(具支与支分是完全的异)。(于有法上遮除谛实成立的一、谛实成立的异)
补充:离一、离异
摘自:菩提道次第略论五 甘丹赤巴2011年
宗喀巴大师造 甘丹赤巴尊者讲授﹝日宗仁波切﹞
中译:如性法师 (五)2011年3月23日
首先在还未闻法之前,我们在场每一个人必须先调整闻法动机,先在内心中策发起“
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以这样的动机来听闻今天的大乘法。
昨天我们介绍到正文当中第22页,这个部分昨天的后半段有提到四种关键。“四种关
键”分别是“了解所破的关键”、“了解周遍的关键”以及“了解离谛实一的关键”,最
后“了解离谛实异的关键”。
宗义师们在证成诸法是“无谛实”的当下,所举的是什么正因?这时宗义师们会认为
“一法是无谛实”,因为既没有“谛实的一”也没有“谛实的异”,因此诸法是“无谛实
”的。所以透由这个正因来证成“无谛实”的过程中,我们就必须了解“所破”、“周遍
”以及“离一、异”的道理。
在昨天我们简单的介绍了“我”跟“蕴”这两者的关系是“体性相同、反体相异”。
对于这一点印度的四大教派,从有部到中观所有的宗义师,他们都承许“我”跟“蕴”这
两者的关系是“体性相同”而“反体相异”。(我跟蕴是体一、反体各异。)
(注:本文所说的,“我”跟“蕴”,谁的蕴?是指自己的蕴,是指“我”跟“我自
己的蕴”,不是指“我”跟“他人的蕴”,更不是指“我”跟“一切的蕴”。
“我”跟“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