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蒋孜曲杰:无住生心;时而止修,时而观修

楼主: ykkdc (ykk)   2022-04-25 21:15:38
摘自:《修次中篇》103任甘丹赤巴洛桑丹增仁波切 讲于2004年 翻译:如性法师
平时不管在念诵《心经》,或者是在念诵《般若经》的时候,都会看到类似的这个偈
颂。有法不成,彼诸差异,亦不成立,故何观之?
这当中的‘有法’,是谈到了“总体”,既然总相它是没有任何谛实的话,“彼诸差
异”这个就是讲到别体。既然“总相”它没有任何谛实的话,那“别相”的法它怎么会有
谛实呢?
“彼由如是以慧观察,若瑜伽师不执胜义诸法自性(胜义观察,破除胜义中有自性、
破除胜义中自性能够成立),尔时,悟入无分别定,证一切法无自性。”
因此借由这种智慧来作观察的话,瑜伽师他并不会执著诸法是有胜义、有谛实的(胜
义观察,诸法不是胜义有,胜义中自性不能成立、谛实不能成立)。因此借由这种方式来
观修定,而证得一切的法没有自性。
《圣宝云经》亦云:“如是,善巧诸过失已”
第一句当中有谈到“善巧诸过失”,也就是当一位瑜伽行者,他能够分辨,观修无自
性的内涵能够断除种种的分别(种种增益自性有的分别),而仅仅借由无所有见(弃舍作
意思惟)的这种观修方式,是没有办法断除内心当中的分别(增益自性有的分别)、以及烦
恼之后,为离一切诸戏论(执取自性有的戏论)故,当于空性(空性的真实义)而修瑜伽。
之后为了断除一切的戏论(执取胜义有的戏论)以及烦恼,必须要观修空性的内涵。“
如是于空,多修习已,若于何处令心流散,令心欣乐,即于是处,寻伺自性了解为空。”
既然已经了解了空性的内涵,如果在作观修的时候,心还是会散乱的话,我们必须要
对于容易让我们的心散乱的这个境来作观修,我们必须要了解到说,这种境界的本质,也
是没有任何的自性。
在谈到“无谛实”(胜义观察诸法非谛实成立)的时候,之前我们有谈到证成无谛实
最主要的正因,是谈到了“离一、异”的这个正因。如果一法的形成它是“有谛实”(胜
义中谛实成立)的话,要不然它就是“谛实一”(具支与支分是完全的一)、要不然就是
“谛实异”(具支与支分是完全的异)。(于有法上遮除谛实成立的一、谛实成立的异)
…此显要由寻思(透过正因、正理思惟观察)为先,悟入无相(胜义中无自性、胜义
中无谛实成立)。明示唯弃舍作意思惟,及不以慧推求法性,非能悟入无分别性。
之前引了《宝云经》当中的这段文之后,莲花戒大师就作了解释。也就是说刚开始我
们必须要透由思惟的方式,来了解无自性的内涵,透由不断的去思惟、不断的去辨别之后
,到最后我们才有办法悟入(通达)无相(也就是通达空性-空无自性)的道理。
因此从这个当中,我们可以很明确的了解到,“唯弃舍作意思惟,即不以慧推求法性
,非能悟入无分别性。”这当中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谈到了,“唯弃舍作意思惟”,这个部分就是仅仅借由观修无所有见(
(弃舍作意思惟),或者是并不以智慧去探讨诸法的自性的话,是没有办法悟入无分别,
也就是没有办法了解“境”它是没有自性的内涵。
“如是以慧,如实正观色等事性,修行静虑,不住色等,而修静虑。”
在襌修的同时,我们必须要了解到说,我们所观修的境,它的本性、或者是它的本质
,是什么样的一种本质?
“不住色等,而修静虑”,我们所观修的境,它并没有任何的谛实,所以我们不应该
去观修有谛实的色等诸法,不住此世、他世间,而修静虑,以色等不可得故。
“色”,有谛实的这一点,是没有办法获得的,因此在观修襌定的过程当中,我们不
应该缘著这种色法,“由是之故,谓为无住静虑者”,以这种方式来观修襌定的话,观修
者他本身称之为无住静虑者(不执取胜义有,不住于胜义有、谛实有而修禅定)。
以慧分别观察,一切事性,由前故不可得而修静虑,是故谓为胜慧静虑者。借由智慧
来观察一切的法皆没有自性,而以这种方式来观修襌定的话,这位襌修者称之为是胜慧静
虑者。
如《圣虚空藏经》与《圣宝髻经》等所示。这一点的内涵在《圣虚空藏经》以及《圣
宝髻经》当中,都有详细的谈到。
“如是,入补特伽罗无我(人无我)、法无我真如,周遍伺察无余,远离寻伺,无言诠
,专一作意,自然趣入,无须造作,故应明现真如,修习安住。”
以上这段文当中,最主要就是谈到说,在观修时,我们必须要(透过正理思惟观察)
了解无自性的内涵,在了解无自性的内涵之后,对于这种境界来观修奢摩他(止)。
(奢摩他(止)的修习是:远离寻伺(不分析思惟观察),无言诠,专一作意,自然趣入
,无须造作(达到第九住心时于所缘自然任运的专注一境),明现所缘,修习安住。)
“安住彼已,令心恒常无散。若时,暂由贪等,令心外散,尔时,觉察涣散,速修不
净观等,止息涣散,速令心再趣入真如。”
在观修奢摩他(止)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发现到说,“心”已经生起了散乱、或者是
掉举的话,这个同时我们应该要赶快的观修不净观,而止息内心当中的散乱。
“速令心再趣入真如”,当涣散止息之后,要再次的将心缘在真如(也就是无自性)
的这个境界之上。
“若时,见心不乐彼时,尔时,当观三摩地德,修欢喜心。”
当我们发现,心在缘著境界(真如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